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天津某水库为研究对象, 分析水库不同季节无机氮的分布规律和库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探讨无机氮的形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库中位置的温度低于进水和出水。溶解氧质量浓度进水高于出水方向, 中间位置的溶解氧 质量浓度最高。夏季 ORP 低于秋季, 氧化性越强则硝化反应越强, 氨氮质量浓度低于夏季。TDS 随深度增加而降 低, 出水方向离海岸更近, 水体的 TDS 更高。秋季 pH 高于夏季。NH3-N 西岸高于东岸, 进水方向质量浓度高于出 水方向。NO2- N 多数站点随深度增加质量浓度减小, 盐度与 NO2-N 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性。氨氮和硝态氮质量浓度占比都是春季> 夏季> 秋季。溶解态无机氮( DIN) 以硝态氮为主, 平均占比 81. 97% 。  相似文献   

2.
对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秋射村黄土剖面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成、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等进行了取样分析,对其δ~(13)CDIC和δ~(13)CPOC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并评估了降雨补给过程中的碳酸盐风化碳汇强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其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大于0,已经饱和,但尚未达到大规模沉淀的程度。研究区黄土浅层地下水的DIC变化范围为5.25~5.45mmol/L,DOC含量为0.59~0.62mg/L,明显低于地表水体;而POC稍高,这是因为黄土颗粒物的混入造成。泉水和井水的δ~(13)CDIC变化范围在-9.19‰~-8.90‰之间,其较高的δ~(13)C与碳酸盐风化-沉积过程中反复的碳同位素交换有关。而δ~(13)CPOC变化范围在-19.99‰~-18.87‰之间,与黄土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基本一致。地下水中的HCO-3、Ca2+和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化学风化。根据风化反应的离子平衡关系,计算得到研究区的风化碳汇为2.82mmol/L,即每有1L的降水入渗到零通量面以下,就会产生2.82mmol的碳汇。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水体无机氮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鄱阳湖水体无机氮的时空分布,于2006年1月和7月对鄱阳湖湖面及其主要支流下游的表层水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研究了各种形态无机氮的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枯水期鄱阳湖无机氮在上游主航道较低,低于全湖平均值,航道中段无机氮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区;丰水期氮含量高值区出现在主航道中段,在下游处无机氮含量又呈现上升的趋势;鄱阳湖NH4+-N和DIN在枯、丰水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鄱阳湖主航道枯水期NO3--N、NH4+-N、DIN浓度明显高于丰水期,而NO2--N恰好相反,其主要支流丰水期NH4+-N和DIN含量也比枯水期低。  相似文献   

4.
水体中的含氮化合物,大体可分为有机氮与无机氮两种,二者之和即为总氮(TN)。无机氮又包括氨氮(NH_3—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硝酸盐氮(NO_3—N)。监测氮的含量,对于掌握水体被污染的情况及其自净作用有很大意义。总氮还是评价水库富营养化状况的重要指标。总氮可直接测定,也可用无机氮与有机氮含量相加的办法求得。  相似文献   

5.
TOC与IC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将厌氧氨氧化技术成功应用于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后,进一步考察了废水中碳源类型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进水中无机碳浓度的提高,将利于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但当其超过一定浓度时(IC>55.77mg/L),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将会下降;有机碳的存在将会降低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浓度越高其抑制作用越强,短时间内该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当废水中有机碳浓度较高时,为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必须提高进水中NO2-—N/NH3—N。虽然厌氧氨氧化技术是在处理高氨废水时发现的,但就脱氮速率而言,它更适用于处理低氨废水。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区域湖泊富营养化严重,而农业非点源污染是主要影响因素,了解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特征,对于采取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统计学中的半变量变异函数研究巢湖流域北岸区域六岔河流域多水塘-沟渠系统中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表明,土壤中有机物质(OM)、总氮(TN)、总磷(TP)、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的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均符合球状模型,总磷(TP)、氨态氮(NH4-N)、有机物(OM)空间异质性中结构性变异大于随机变异,在28.8%~44.0%之间;总氮(TN)、硝态氮(NO3-N)空间异质性中结构性变异小于随机变异。机物质(OM)、总氮(TN)、总磷(TP)、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空间自相关范围具有明显的差异,变化范围为123.9m~517.36m,呈现出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氮(TN)>有机物(OM)>总磷(TP),变化范围相差4倍左右,表明影响土壤养分的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起作用,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养分特性、土地利用以及水塘-沟渠系统景观等。  相似文献   

7.
不同形态氮对富营养化水源藻华暴发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富营养水源藻华的暴发是给水厂进行水质处理的一大难题.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营养水平下的硝酸氮、亚硝酸氮、氨氮随藻类生长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设计系列中,当N:P=36时,藻类的生长数目达到最大;藻类在吸收N源时更倾向于吸收有机氮DON而不是无机氮DIN;无机氮的利用中藻类倾向于先吸收氨氮而不是硝态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桉树种植对其林区水库底泥理化特性的影响及水库内部营养盐和有机质的运移转化机制,针对广西南宁市桉树人工林区那降水库,测定了底泥的含水率、总氮、总磷、总有机碳和有机质,分析探讨了底泥氮、磷和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氮、磷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评价了底泥的肥力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那降水库底泥氮、磷和有机质的含量随其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8月底泥氮、磷平均质量比分别为2 199 mg/kg和256 mg/kg,均略高于12月的平均质量比(1 994 mg/kg和230 mg/kg),主要在于夏季水库形成水温分层,延缓了底泥营养盐释放;桉树培育期施用的肥料是底泥氮、磷的重要来源,农药及砍伐后的残枝落叶是底泥有机质的主要成分;底泥有机指数远大于0. 05,属于Ⅲ级肥污染状态;桉树对林区水体的氮、磷及有机质的贡献较其他树种更为显著,是林区水库底泥肥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河流筑坝对有机碳具有重要的拦截作用,影响内陆水体碳循环。目前,河道型水库沉积物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和自生有机碳埋藏通量仍不明确。【方法】采用沉积物柱芯法、沉积物物理化学参数和碳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对河道型水库(银盘水库)沉积物有机碳埋藏开展了调研。【结果】结果显示:银盘水库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99%~1.32%,库中和坝前沉积柱有机碳含量均值分别为1.12%和1.16%;内源有机碳与总磷呈现显著正相关;有机碳埋藏速率变化范围为98.7~348.9 g C·m-2·a-1,平均值为223.8 g C·m-2·a-1,有机碳埋藏通量和内源有机碳埋藏通量分别为2.5×109 g C·a-1和1.8×109 g C·a-1;内源有机碳对沉积物总有机碳的贡献比例为69.0%~75.2%,平均值为71.5%。【结论】结果表明:河道型水库沉积柱有机碳含量从库中到坝前没有明显变化;水库内源有机质的生成与营养盐输入...  相似文献   

10.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统计学中的半变量变异函数研究了巢湖北岸六岔河流域多水塘-沟渠系统中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物 (OM) 、总氮 (TN)、总磷 (TP)、氨态氮 (NH4-N)、硝态氮NO3-N) 的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均符合球状模型,总磷、氨态氮、有机物空间异质性中的结构性变异大于随机变异;总氮、硝态氮的结构性变异小于随机变异。有机物、总氮、总磷、氨态氮、硝态氮等空间自相关范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变化范围为123.9~517.36m,呈现出氨态氮>硝态氮>总氮>有机物>总磷,变化范围相差4倍左右,上述差异主要与养分特性、土地利用以及多水塘-沟渠系统景观等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