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EHEC O157:H7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是该菌对酸的耐受性。将国内6株EHEC O157:H7在不同pH的LB溶液中振荡培养,每隔1h计数,实验结果表明了6株菌耐受时间相比较存在差异,菌株97063较其它菌株在pH2.5条件下,耐受时间长超过了29h。本实验旨在对EHEC O157:H7的国内分离株耐酸性进行研究,为控制EHEC O157:H7的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检验检疫部门、食品卫生部门等应高度重视对酸性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检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大肠杆菌O157:H7 耐酸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通过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法观察大肠杆菌O157:H7 在不同的pH 生长条件下的存活能力和利用电镜扫描法观察其在酸胁迫下菌体形态的变化。结果 当pH 为5.0 到7.0 之间时, 大肠杆菌O157:H7 生长状况良好, 当pH 小于4.0 时, 其生长受到抑制, 特别是pH 降到2.0 以下时, 大肠杆菌O157:H7 完全不能生长, 由此可以说明大肠杆菌O157:H7 耐酸性能力较强, 可以抵御酸性环境的影响。扫描电镜图显示大肠杆菌O157:H7 在不同pH 的环境条件下其菌体形态会作出相应的变化,随着培养基的酸性增强, 其细胞形态从长杆菌体形态变成了短杆状或钝圆形态。结论 本研究测定不同酸性条件下大肠杆菌O157:H7 的生存和繁殖能力的研究, 有利于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其耐酸性, 从而为制定防治方案和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生物传感器因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低成本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该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也逐步得到重视, 尤其在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面。本文从免疫识别和核酸识别两方面简要介绍生物传感器技术检测食源性大肠杆菌O157:H7研究的最新进展, 对生物传感器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及展望。  相似文献   

4.
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控制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杀菌剂清洗技术、高压脉冲电场技术、高密度CO2技术、超高压技术和辐照技术等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控制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ryptic soy broth,TSB)和牛肉汁培养基(beef extract,BE)为生长基质,以不锈钢为接触面,探究不同培养基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及菌株特性与其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菌株、时间、培养基质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生物膜的形成(P<0.05)。不同菌株之间的疏水性、自聚能力、泳动能力等特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TSB中,生物膜形成与群体泳动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在BE中,生物膜形成仅与疏水性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在本研究中,提供了有关大肠杆菌0157:H7生物膜形成的有用信息,有助于开发有效的生物膜去除技术,并应对牛肉行业中大肠杆菌0157:H7生物膜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采用胶体金标记抗大肠杆菌O157:H7 单克隆抗体(鼠源),通过将大肠杆菌O157:H7 多克隆抗体和驴抗鼠抗体(二抗)喷涂于硝酸纤维素膜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研制大肠杆菌O157:H7 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通过优化实验,确定最佳条件为标记量16.8μg/mL、标记pH8.0、封闭剂PEG20000、检测时样品最佳pH7.0~7.5。对26 株常见细菌交叉反应结果表明,该试纸条除与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 13311 和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 26003 有轻微交叉反应外,与其他24 株菌均无交叉反应。该试纸条灵敏度为104CFU/mL。用该试纸条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揭示超高压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大肠杆菌O157:H7细胞膜的损伤。研究了200、400、500 MPa不同压力对大肠杆菌O157:H7的灭活作用,通过对菌体细胞核酸类物质、钾离子和镁离子泄漏量、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摄入量、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变化的分析研究,评价不同超高压处理压力对大肠杆菌O157:H7膜损伤效应。结果表明,经200、400 MPa压力处理5 min后,大肠杆菌O157:H7菌落总数由初始8.8(lg(CFU/m L))分别下降至8.2(lg(CFU/m L))和6.3(lg(CFU/m L)),500 MPa压力处理后,大肠杆菌O157:H7全部死亡。压力升高,细菌细胞内核酸类物质、K+、Mg~(2+)离子泄漏量、PI摄入量均显著增加,细胞膜上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显著降低。Ca~(2+)/Mg~(2+)-ATP酶对压力的敏感性更强,500 MPa处理组该酶活性几乎完全丧失。超高压处理引起大肠杆菌O157:H7细胞膜产生显著损伤,细胞膜上Ca~(2+)/Mg~(2+)-ATP酶的失活是导致大肠杆菌O157:H7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大肠杆菌O157:H7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肠道致病菌,感染剂量极低,低达10个菌体。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十分凶险,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该菌引起的感染主要通过食品传播,因此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源性感染和流行尤为迫切。本文就大肠杆菌O157:H7在食品中的预测模型以及风险评估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预测模型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O157:H7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肠道致病菌,感染剂量极低,低达10个菌体。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十分凶险,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该菌引起的感染主要通过食品传播,因此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源性感染和流行尤为迫切。本文就大肠杆菌O157:H7在食品中的预测模型以及风险评估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检测,是预防和控制致病菌的有效方法,而大肠杆菌O157:H7因其感染剂量低,致病性强,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用于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O157:H7的主要方法,包括细菌分离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并简单介绍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探究较长时间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菌膜形成的影响。首先采用微孔板联合结晶紫染色法比较大肠杆菌O157:H7不同菌株黏附性能差异,分析不同黏附力菌株菌膜形成曲线,进而选择代表菌株采用平板计数法分析在较长时间酸应激时其菌膜的形成规律,最后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比较黏附力不同的菌株在酸性环境下菌膜形态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4 株菌株黏附能力有差异;不同黏附力菌株均在2 h开始产生黏附现象,但菌膜形成曲线有明显差异。以中等黏附力菌株ATCC43895作为代表菌株进行酸应激实验,结果表明pH值越低菌膜形成量越少,pH值相同时乳酸对浮游菌数和菌膜形成的抑制效应显著高于盐酸(P<0.05)。CLSM观察结果表明,成膜能力较强的菌株J29和较弱的菌株CICC21530在中性和酸性培养液中均能形成一定结构的生物菌膜,但前者的菌膜形成量多于后者,酸性条件对成膜过程有抑制作用。提示乳酸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O157:H7菌膜形成过程,可为食品实际加工中该菌菌膜的消除技术提供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12.
研究乳酸和过氧乙酸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并从代谢活性、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生物膜的微观结构以及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等方面探究乳酸和过氧乙酸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抑制机理。结果发现:乳酸和过氧乙酸的最小抑菌剂量(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分别为0.25%和0.002 5%;通过活菌计数测定分析不同剂量乳酸和过氧乙酸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抑制效果,发现在亚MIC(1/2 MIC和1/4 MIC)下乳酸和过氧乙酸的生物膜抑制作用较弱,而MIC下两种有机酸均可显著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形成(P<0.05),2 MIC可完全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形成;经MIC的乳酸和过氧乙酸处理后,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代谢活性分别降低了84.25%和43.49%,而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显著减少(P<0.05);乳酸和过氧乙酸均有效抑制了大肠杆菌O157:H7的黏附相关基因(csgA、flhC)、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uxS、sdiA)、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csrA、adrB、adrA)以及双组分调控系统相关基因(phoQ、phoP、envZ、ompR)。综上所述,乳酸和过氧乙酸可以作为食品工业中有效的杀菌剂,降低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相关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乳酸菌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ATCC43895(E.Coli O157:H7)的抑制作用,在培养基上进行了研究。将E.Coli O157:H7与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乳酸乳球菌和瑞士乳杆菌同时接种在培养基中,E.Coli O157:H7的活性不受影响;将E.Coli O157:H7接种到培养了24h的乳酸茵培养液中,E.Coli O157:H7活性显下降。以乳酸调整的低pH值对E.Coli O157:H7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本研究表明:乳酸菌的代谢产物乳酸对E.Coli O157:H7有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将Oxyrase酶加入到接种了大肠杆菌O157:H7的培养基中以促进这种兼性厌氧微生物的生长。与不加Oxyrase酶的对照组相比,添加了Oxyrase酶的培养基中的大肠杆菌O157:H7的浓度明显提高。实验结果表明,Oxyrase酶在大肠杆菌O157:H7 快速培养中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肠杆菌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致病性,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大肠杆菌的一个亚型,主要致病菌株为O157:H7,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因能引起人类的出血性肠炎而得名。本文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进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检测各种物质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胶体免疫金层析法以及免疫磁珠分离法(IMS)。PCR技术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主要包括常规PCR检测、多重PCR检测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这两种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等优点,是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大肠杆菌O157:H7为抗原免疫产蛋母鸡,从鸡卵黄中提取免疫球蛋白,建立抗大肠杆菌O157:H7的特异性IgY的效价检测方法,并研究母鸡的免疫应答性,以及抗体的提取方法和体外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初次免疫后第6d,在卵黄中可以检测到抗大肠杆菌O157:H7 IgY,效价为1:7200;经加强免疫后效价迅速上升,至第44d达到最高效价1:230400;免疫后360 d,效价仍维持在1:7200.用水稀释法、硫酸铵分级盐析和Sephadex G-25凝胶过滤以提取IgY,提纯后IgY的效价是之前的4倍.SDS-PAGE鉴定抗体的纯度,电泳图谱中出现抗体的轻链和重链两条带.体外抑菌实验表明,IgY能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冷冻后残存的大肠杆菌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在解冻后的存活情况,本研究首先比较4 株E. coli O157:H7冷冻后的死亡和损伤情况,进而采用无营养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基质研究冷冻后不同解冻方式对E. coli O157:H7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4 株E. coli O157:H7 -20 ℃冷冻24、48、72 h后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死亡和损伤,冷冻时间越长细菌致死和致伤程度越明显,且存在菌株差异,冷冻72?h时菌株CICC21530的损伤率最高,为87.70%。采用混合菌株进行解冻实验,4?株E.?coli?O157:H7磷酸盐缓冲液菌液冷冻后立即置于20、30、37?℃解冻,细菌发生了进一步的死亡,解冻温度越高死亡越明显,3?个温度组在解冻48?h时菌落数均显著低于冷冻72?h时菌落数(P<0.05)。进一步探讨缓慢解冻方式对菌体存活的影响,菌液冷冻后先置于4?℃一定时间(0、2、6、12?h),再置于37?℃不同时间(5、10、30?min)观察菌株存活情况,结果表明4?℃缓慢解冻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细菌的存活,4?℃、12?h/37?℃、5~30?min解冻方式下改良山梨醇麦康凯琼脂上菌落数仍显著低于胰蛋白胨大豆琼脂上的菌落数(P<0.05),表明仍有损伤菌的存在。本实验提示采用缓慢解冻反而有利于残存菌的存活,冷冻食品风险评估时应重视残存菌尤其是损伤菌的检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Brine solution injection of beef contaminated with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on its surface may lead to internalization of pathogen cells and/or cross-contamination of the brine, which when recirculated, may serve as a source of new product contamination. This study evaluated survival of E. coli O157:H7 in brines formulated without or with antimicrobials. The brines were formulated in sterile distilled water (simulating the composition of freshly prepared brines) or in a nonsterile 3% meat homogenate (simulating the composition of recirculating brines) at concentrations used to moisture-enhance meat to 110% of initial weight, as follows: sodium chloride (NaCl, 5.5%) + sodium tripolyphosphate (STP, 2.75%), NaCl + sodium pyrophosphate (2.75%), or NaCl + STP combined with potassium lactate (PL, 22%), sodium diacetate (SD, 1.65%), PL + SD, lactic acid (3.3%), acetic acid (3.3%), citric acid (3.3%), nisin (0.0165%) + 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EDTA, 200 mM), pediocin (11000 AU/mL) + EDTA, sodium metasilicate (2.2%), cetylpyridinium chloride (CPC, 5.5%), or hops beta acids (0.0055%). The brines were inoculated (3 to 4 log CFU/mL) with rifampicin-resistant E. coli O157:H7 (8-strain composite) and stored at 4 or 15 °C (24 to 48 h). Immediate (0 h) pathogen reductions (P < 0.05) of 1.8 to ≥ 2.4 log CFU/mL were observed in brines containing CPC or sodium metasilicate. Furthermore, brines formulated with lactic acid, acetic acid, citric acid, nisin + EDTA, pediocin + EDTA, CPC, sodium metasilicate, or hops beta acids had reductions (P < 0.05) in pathogen levels during storage; however, the extent of pathogen reduction (0.4 to > 2.4 log CFU/mL) depended on the antimicrobial, brine type, and storage temperature and time. These data should be useful in development or improvement of brine formulations for control of E. coli O157:H7 in moisture-enhanced meat produc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uld be useful to the meat industry for developing or modifying brine formulations to reduce the risk of E. coli O157:H7 in moisture-enhanced meat produ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