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超前洪水预估精度不高一直困扰防洪决策,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提出一种基于暴雨洪水知识的相似性分 析方法,进行洪水预报预测。该方法从历史典型暴雨洪水知识中提取多要素特征指标,基于欧氏距离进行当前与 历史暴雨洪水的特征指标相似性判别,根据判别出的最相似洪水,经“峰-量”联合修正消除非一致性后,实时外推 预估未来洪水过程,构成一套完整的“多要素特征指标提取-历史暴雨洪水相似性判别-实时洪水修正外推预估” 技术。在沂河蒙阴站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降雨-径流”关系,对判别出的最相似洪水进行修正,显著提高了外推 预估洪水精度,洪峰流量相对误差δQm 的范围降至 10?% 附近,峰现时间绝对误差 ΔT的范围降至±2?h 以内,径流深 相对误差 δR的范围降至±20?% 以内,且随着时间推移,精度水平不断提高。该套技术方法能够挖掘隐含在历史暴 雨洪水数据中的相似性,超前预估当前洪水变化过程,为洪水预报提供一种新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系统、中小尺度对流云团及物理量场四个层次寻找场次洪水之间天气成因的相似因子,建立了历史气象信息与实时暴雨洪水预报耦合的框架,为实时防洪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4.
1998年昌江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洪水,文章从天气环流背景、降雨特征等方面分析这次洪水形成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榕江流域暴雨洪水形成及发展规律,采用"2006.07"、"2008.07"两场特大暴雨洪水资料,按成因、发生、发展全过程,比较分析发掘多种组合因素,认识榕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水预测的潜在先兆,总结暴雨洪水预测经验,提高该流域防洪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6.
湟水流域“97.8”暴雨洪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湟水民和站“97.8”暴雨洪水分析 ,同时与历史上 2次大洪水进行了对比 ,揭示出暴雨洪水成因 ,并从各区段支流来水情况入手 ,对暴雨洪水特性及其规律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受西南暖湿气流与弱冷空气交错的影响,2010年6月16~20日,鄱阳湖水系信江流域发生强度大、长历时大暴雨,信江发生约50年一遇大洪水,支流白塔河发生超历史洪水.本文从暴雨、洪水以及与1998年6月的暴雨、洪水对比等方面对本次洪水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信江流域的气象水文特性,提高水文预报精度,对今后的防汛工作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巢湖流域1991年发生了罕见的暴雨洪水,暴雨强度在,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可水位居高不下,沿湖圩口大都破堤进水。本文着重分析了1991年暴雨洪水的特点和现有的水利设施的泄洪作用,并提出防洪减灾的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采用榕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水资料,按成因、发生、发展过程,充分认识特大暴雨洪水存在多种组合因素,对今后进行暴雨洪水预测,提高防灾能力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巢湖流域发生全流域性暴雨洪水的机遇较多。文章就建国后巢湖流域发生的几次灾害性暴雨洪水成因,基本特征等进行了分析,供有关方面在今后防洪抗灾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与洞庭湖洪水一旦遭遇,将会形成全流域性洪水或特大洪水,给流域各地区防洪减灾工作带来巨大考验。对1981~2012年间共30次长江上游与洞庭湖洪水遭遇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5类天气学概念模型。通过分别描述这5类模型的洪水特征、降水特征及天气系统演变特征,对洪水遭遇的天气学规律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为进一步优化三峡水库调度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0月长江上游秋季异常洪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2008年10月底至11月初,长江上游除嘉陵江外,干支流均发生的同期异常洪水,主要从雨情、水情的发展过程和特征等方面对此次秋季异常洪水进行阐述。其雨情呈现出降雨持续,落区集中,降雨强度大,暴雨笼罩面积大的特点;水情呈现出洪水发生时间较晚,洪峰峰值高、量级大的特点。重点对导致本次洪水发生的暴雨成因、气候背景以及洪水组成重现期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脊线偏北是导致此次秋季异常降水的最明显气候因素,造成此次长江上游秋季洪水宜昌相应洪峰约为100 a一遇。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水库群2016年洪水联合防洪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兴平 《人民长江》2017,48(4):22-27
随着长江上游水库群不断建成投入运行,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势在必行。在分析研究长江洪水组合遭遇和重要防洪对象防洪需求的基础上,采用集合与解耦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就近有效与遏制洪源相结合的原则,提出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总体布局。以防御长江1954年洪水为目标,分析了联合防洪调度的效益;回顾了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指导下2016年实际防洪调度的过程及当时的考量,总结分析了水库群联合调度的成效,提出了长江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的下一步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熊莹 《人民长江》2012,43(10):42-45
通过对长江上游洪水组成及遭遇规律的研究,可为长江中游干流控制性枢纽制定调度方案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各代表站实测资料(包括年最大洪水及发生时间),考虑洪水传播时间,逐年分析金沙江与岷江、长江与嘉陵江、长江与乌江的洪水遭遇可能性,然后分析遭遇概率的高低和遭遇洪水量级。研究成果表明,长江与岷江、嘉陵江洪水遭遇概率较高,除个别年份外,一般遭遇洪水量级较小;长江与乌江洪水遭遇概率较低,且遭遇洪水一般为中小洪水;长江上游干支流同时发生较大洪水遭遇的机率很小。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上游宜宾以下河道采砂规划编制工作2005年10月启动.规划力求科学划定禁采区、禁采期、可采区、可采期、年度开采总量等指标.规划主要有基础性分析和研究分析两部分内容.规划编制中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即采砂总量控制与泥沙来量的关系,可采区与可采点的关系,可采区规划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可采区规划与年度实施要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山洪灾害易发地区一般处于江河上游的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地带,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加剧了灾害程度。选取闽江上游为研究区域,重点研究生态环境变化与山洪的耦合关系。以2013年闽江上游生态系统分类结果为本底数据,利用GIS技术,模拟退耕还林、矿山恢复、生态封育3种生态最优情景以及生态退化情景。采用HEC-HMS模型,基于设计暴雨资料计算不同生态情景下洪水过程,进而分析生态优化及生态退化条件对山洪过程的影响。由研究结果可得,生态类型优化对洪水削峰滞时作用显著,洪水峰值减小,洪水集中度减小、冲击力减弱,不易成灾;生态条件退化后,洪峰值增加,峰现时间提前。因此,改善易灾地区生态环境,调节径流能力,可有效提升抗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对于减少山洪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长江上游地区ERA-interim再分析降水数据,结合流域内65个实测站点的降水数据,计算流域以及站点年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利用降水偏差、偏差百分比、合格率等多种指标,分析ERA数据在长江上游地区的适用性并进行校正,以补充实测降水资料。结果表明:(1)ERA降水在年、春、夏、秋、冬的变化趋势与实测数据近乎相同,可直接采用折算系数整体校正ERA年降水数据;(2)流域内海拔高的观测站点ERA降水估计值与实测降水数据偏差明显增大,海拔低的观测站点ERA降水估计值与实测降水数据偏差相对较小,并且流域东南部的降水偏差整体小于流域西北部;(3)利用折算系数整体折算1979~2012年、夏、秋尺度各站点ERA插值降水数据,各站点拟合后年、夏、秋序列与实测降水偏差30%以内的站点合格率分别为98.46%,92.31%和70.77%。  相似文献   

18.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20年长江流域出现了历时长、范围广的强降雨过程,7月3日至8月17日,长江流域共发生5次编号洪水,长江中下游河道洪水过程及特性变化直接关系到长江流域的防洪安全.基于此,根据最新实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汛期长江中下游河道洪水过程及特性,并初步研究了三峡水库削峰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影响,取得了一些新的...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洪水与汉江洪水遭遇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江干流与支流洪水互相遭遇容易形成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为进一步优化三峡工程调度方案,充分发挥其巨大的防洪效益,从遭遇次数、遭遇时间、遭遇程度以及洪峰、洪量等角度,采用水文学分析法,重点研究了长江上游与汉江不同量级的洪水遭遇规律。研究表明,长江上游与汉江的中小量级的洪水遭遇频繁,遭遇时间主要发生在7,8,9三个月,洪水遭遇时各自的洪峰,最大7 d和15 d洪水过程无明显相应关系,遭遇后洪水过程重叠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中部城市群的核心,战略地位非常显著,有必要在新的长江流域防洪体系整体格局下,针对武汉地区防洪问题开展具体研究。为此,首先梳理了武汉地区防洪规划和防洪形势,分析了长江和汉江洪水遭遇情况,探讨了长江干流来水大时和汉江来水大时的汉口站水位情势,明确了城陵矶防洪和对武汉防洪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探明了武汉地区防洪控制需求,研究了上游水库群配合三峡水库对长江中下游联合防洪调度的方式,开展了对典型年份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的计算分析,阐述了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对武汉的防洪作用。研究成果可为编制长江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和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