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实现节能降耗,开发了多种强化沸腾传热的高效换热管。以水为工质,在0.1MPa下对垂直光管、烧结多孔管和T槽管进行了池沸腾传热实验研究,并分析了沿管子轴向的温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烧结多孔管与T槽管能显著降低起始沸腾过热度、强化沸腾传热:烧结多孔管和T槽管的起始沸腾过热度比光管的低1.5K左右;烧结多孔管和T槽管的核态沸腾传热系数分别为光管的2.4~3.2倍和1.6~2.0倍。此外,烧结多孔管和T槽管能降低相同热流密度下的壁面温度,且有利于降低管子轴向的温差。 相似文献
2.
3.
《热科学与技术》2016,(4)
为揭示不凝结气体对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MWCNT)纳米结构表面核态池沸腾过程的影响,使用气体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在硅表面制作MWCNT纳米结构表面,并使用光滑硅表面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实验操作中,将驱气前后的工作液体应用于两种表面的池沸腾实验,传热表面过热度控制在0.0~35.0℃,工作液体过冷度分为40.0和50.0℃。实验结果表明,液体中含气量的变化对MWCNT纳米结构表面影响较小,而对光滑硅表面的影响较大;对比硅表面,MWCNT纳米结构表面能够有效提升沸腾传热效果,对于驱气后的工作液体提升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当前全世界普遍重视节省能源,降低产品能耗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构成节能对象的机器设备中,有众多的热交换器,因此,研究提高现有传热设备的性能和探求新的强化方法,对于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多孔表面管沸腾传热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烧制成多孔表面管,进行了传热性能研究,试验表明:多孔管可以显著地强化多孔侧沸腾传热,民同规格光滑管传热性能试验对比,其沸腾给热系数比光滑管提高5-6倍。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为揭示不凝结气体对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MWCNT)纳米结构表面核态池沸腾过程的影响,使用气体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在硅表面制作MWCNT纳米结构表面,并使用光滑硅表面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实验操作中,将驱气前后的工作液体应用于两种表面的池沸腾实验,换热表面过热度控制在0℃-35℃,工作液体过冷度分为40℃和50℃。实验结果表明,液体中含气量的变化对MWCNT纳米结构表面影响较小,而对光滑硅表面的影响较大;对比硅表面,MWCNT纳米结构表面能够有效提升沸腾传热效果,对于驱气后的工作液体提升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模拟高低热导率相间表面的饱和池沸腾过程,研究不同表面高低热导率区域热导率比值、低热导率区域宽度和深度对沸腾换热性能的影响。对比均匀热导率表面与高低热导率相间表面的沸腾曲线发现:高低热导率相间表面的沸腾过程可被分为5个阶段,并且其临界热流密度最高可达均匀表面的12倍;高低热导率相间可促使表面维持一定的温度差异,从而保持明显的气液流动;随着低热导率区域宽度增大,气液分离更加明显,低热导率区域宽度存在一个最优值,其与毛细长度的量级接近;随着低热导率区域的深度增大,表面过热度的差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15.
16.
针对缸盖水腔内的冷却水流动沸腾传热计算,本文介绍了两种沸腾传热模型。模型认为流动沸腾总传热量等于泡核沸腾和单相流对流传热之和,介绍了常用的Chen模型,然后介绍了一种基于加权叠加方法基础上的。计算过冷流动沸腾传热的新模型Franz模型。 相似文献
17.
用两根内表面微结构不同的水平光滑管环状流区流动沸腾换热实验数据,采用叠加模型分别建立了流动沸腾换热关系式,并比较它们的抑制因子。结果表明,表面微结构对抑制因子有显的影响;当表面的平均凹腔半径较大时,抑制因子明显增大。表明表面微结构改变对流动沸腾换热能起到较好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管内沸腾传热恶化是影响现代高参数大容量电站锅炉安全性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的主要文献,阐述了电站锅炉蒸发管中沸腾传热的特性,论述了两类不同的管内沸腾传热恶化的机理,详细分析了影响沸腾传热恶化的各种因素,推荐了有关的确定沸腾传热恶化点位置、沸腾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以单组份和双组份为沸腾工质,对水平管束的沸腾传热进行了研宄,并提出了从水平管束底部引入惰性气体的方法,研究了由此引起的传热增强。实验结果表明引入惰气使传热膜系数得到很大的提高,作者对此传热增强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