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草原红牛原料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泌乳期、胎次和饲养方式对草原红牛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泌乳期、胎次和饲养方式均对草原红牛乳的品质有显著影响(P0.05)。种牛基地饲养、泌乳前期、二胎草原红牛乳的干物质质量分数较高。将草原红牛乳与荷斯坦牛乳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草原红牛乳的常规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均优于荷斯坦牛乳。可以说,草原红牛乳是高营养价值的优质乳。  相似文献   

2.
母乳、牛乳及山羊乳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东北区域不同泌乳期的母乳及牛乳和山羊乳常乳脂肪酸组成,并对其组成和含量进行差异分析,旨在为母乳脂质组学及以牛羊乳为基质的婴儿配方食品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母乳中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等,其中油酸含量最为丰富。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在不同泌乳期存在差异,其中SFA差异显著(p<0.05),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SFA含量分别为36.16%、37.89%、38.10%。牛乳和山羊乳主要以SFA为主,山羊乳SFA含量最高(69.07%),SFA中辛酸和癸酸是羊乳的特征脂肪酸,其含量显著高于母乳和牛乳(p<0.05)。山羊乳中中链脂肪酸(MCFA)含量最高(21.03%),是牛乳的1.5倍。其中,母乳SFA:MUFA:PUFA的比例为1.41:1.29:1,牛乳为19.12:9.98:1,山羊乳为11.14:3.98:1,山羊乳脂肪酸组成在比例上更加接近母乳。山羊乳在婴儿配方食品开发方面有更高的优势和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某地区母乳氨基酸与脂肪酸含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丽  杜彦山  马健  生庆海 《食品科技》2008,33(4):231-233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母乳中的蛋白质和脂质在体内分别转变成氨基酸和脂肪酸,对婴儿的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母乳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调查可为婴儿配方奶粉的设计开发提供"黄金标准".本研究对河北省某地区40住不同泌乳期产妇的乳汁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母乳中18种氨基酸组成含量随着泌乳期的延长大致呈下降趋势,其中谷氨酸含量在4个泌乳阶段处于最高水平;中链脂肪酸,相对脂肪质量较低,随着泌乳期的延长在4个泌乳段相对脂肪质量各自没有显著性的变化.油酸(9C18∶1)相对脂肪质量最高,在4个泌乳期的变化范围为21.97%~29.37%.其次为亚油酸,在4个泌乳阶段的变化范围为12.63%~16.36%.对于ω-3系的α-亚麻酸和DHA,在4个泌乳阶段相对脂肪含量与其他脂肪酸相比偏低.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泌乳双峰骆驼乳功能性蛋白及脂肪酸变化规律,该研究动态追踪20峰泌乳双峰驼并采集泌乳期330 d内的驼乳,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分析,检测α-乳白蛋白(α-lactalbumin, α-LA)、乳铁蛋白(lactoferrin, LF)、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G, IgG)和溶菌酶4种目标功能蛋白及34种脂肪酸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驼乳中共检测到4种目的功能蛋白及32种脂肪酸,色谱峰形尖锐、无杂峰干扰。驼乳4种功能蛋白含量在初乳期极显著高于常乳期(P<0.01),泌乳后期随着泌乳时间延长含量缓慢降低,功能蛋白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其中α-乳白蛋白与IgG具有强正相关。脂肪酸含量在初乳期至常乳期30 d内波动明显,其余时期脂肪酸含量变化不大。长链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在泌乳期含量较为稳定;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合理,且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变化趋势相反,在初乳期3~7 d内变化较为明显,在泌乳高峰期90~150 d波动极为明显,少数脂肪酸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驼初乳功能蛋白与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优...  相似文献   

5.
了解母乳中蛋白质和脂肪酸在不同泌乳期的含量,为中国建立母乳合理喂养指南提供了基础数据。于2014年~2015年收集呼和浩特市产后6个月内产妇的母乳样品共102份,测定并分析3个不同泌乳期的蛋白质和脂肪酸含量,并进行哺乳期生活情况和膳食情况调查。11份初乳、21份过渡乳、70份成熟乳中的总氮依次为1.29、1.21、1.11 g/100 m L;饱和脂肪酸依次为36.33%、37.28%、42.53%;单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36.53%、35.83%、37.80%;多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31.16%、27.41%、23.06%。在泌乳期内,母乳中的非蛋白氮和IgM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总氮、蛋白质、α-乳白蛋白、乳铁蛋白、IgA和IgG含量随着泌乳期的延长而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母乳中饱和脂肪酸随着泌乳期的延长,呈升高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母乳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随着泌乳期的延长,含量逐渐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母乳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在泌乳期内,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高精料和饱和脂肪酸对泌乳早期奶牛生产性能和乳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产后55 d左右的泌乳高峰期奶牛30头,根据随机区组设计原则,按照产奶量、胎次和泌乳天数将奶牛分为对照组(C)、高精料组(HC)和饱和脂肪酸组(FA),分别饲喂以干物质为基础含精料40%,60%和40%添加3%饱和脂肪酸的等蛋白日粮。结果 HC组产奶量(26.53±3.72)kg/d和FA组产奶量(26.98±3.36)kg/d显著高于C组(24.43±2.63)kg/d。FA组乳脂含量显著高于HC组(P≤0.05),HC组有低于C组的趋势(P=0.15)。FA组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HC组与C组差异不显著;HC组长链脂肪酸的含量显著低于FA组(P≤0.05),与C组差异不显著。HC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FA组(P≤0.05)、FA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C组和HC组(P≤0.05)、HC组多不饱和脂肪酸高于C组(P≤0.05)、各组间共轭亚油酸(10c12t CLA)含量差异不显著。结论为饲喂高精料日粮能够提高产奶量、降低乳脂率、增加乳脂中中链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日粮添加饱和脂肪酸能够提高产奶量、增加乳脂率、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6种市售坚果中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比较不同品种坚果间脂肪含量、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坚果中37种脂肪酸的含量,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坚果的平均脂肪含量为(55.6±0.86)g/100 g,变化范围为40.2~71.3 g/100 g,碧根果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坚果脂肪含量(P0.05);坚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2.77~95.47 g/100 g脂肪,平均值为(86.68±0.12)g/100 g脂肪,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4.53~22.19 g/100 g脂肪,平均值为(11.31±0.16)g/100 g脂肪(P0.05),东北榛子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高,为84.34 g/100 g脂肪,而纸皮核桃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高,为74.17 g/100 g;坚果中不含短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结论坚果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富含ω-6和ω-3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对摩拉×本地、尼里-拉菲×本地两种杂交水牛乳的乳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以分析二者脂肪酸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摩拉×本地水牛乳脂中,短链和中链的脂肪酸、丁酸(C_(4∶0))、十四酸(C_(14∶0))和9-十六烯酸(C_(16∶1,c9))显著低于尼里-拉菲×本地水牛乳(p0.05),而长链的脂肪酸、十八酸(C_(18∶0))、二十酸(C_(20∶0))和二十二酸(C_(22∶0))含量显著高于尼里-拉菲×本地水牛乳(p0.05),其中总长链脂肪酸(LCFA)显著高于尼里-拉菲×本地水牛乳(p0.05)。两个品种乳脂中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PUF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采集无锡地区150例人乳样品,提取乳中脂肪后,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人乳脂肪中总脂肪酸及sn-2位脂肪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人乳脂肪总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主要为棕榈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随着泌乳期的延长,中碳链饱和脂肪酸(C8∶0、C10∶0、C12∶0)及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含量逐渐增加,而部分长碳链饱和脂肪酸及长碳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明显下降。人乳脂肪中sn-2位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70%,主要为棕榈酸。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来源脂肪酸对泌乳中期奶牛脂质代谢及激素水平的影响。选择36头泌乳中期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照产奶量、胎次及泌乳日龄将奶牛分为对照组、中短链脂肪酸(SMC-FA)组和长链脂肪酸(LCFA)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SMCFA组和LCFA组分别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400g/d SMCFA和400 g/d LCFA,正试期为56 d。结果显示,LCFA组奶牛血清中非酯化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在SMCFA和LCFA组均有增加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含量在SMCFA组显著降低(P<0.05),其余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添加LCFA或SMCFA对奶牛血清中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生长激素及胰岛素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SMCFA对泌乳中期奶牛脂质代谢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不同部位荣昌猪肉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业传  李洪军  吴照民  李凤 《食品科学》2011,32(22):216-220
研究不同部位猪肉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以荣昌猪4个不同部位的肌肉为原料,对比四者脂肪含量和肌内总脂、甘三酯、磷脂、游离脂肪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4部位肌内总脂和甘三酯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部位总脂肪酸和游离脂肪组成有显著差异(P<0.05),而甘三酯和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差异不显著(P>0.05)。由于游离脂肪酸在肌内脂肪中比较很小,不足以对总脂肪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不同部位荣昌猪样品间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显著差异主要都是由肌内甘三酯含量的显著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东弗里生绵羊泌乳期产奶量、乳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酶凝乳特性的相关性,本实验研究了东弗里生绵羊泌乳期间产奶量、乳成分及酶凝乳的硬度、持水力的变化,并对硬度、持水力与乳成分的相关性作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泌乳期,东弗里生绵羊的产奶量有显著的变化,从泌乳初期产奶量高于整个泌乳期平均产奶量的2.8%,到中期高于平均产奶量的17.1%,末期变为低于平均产奶量的19.9%;绵羊乳的总固体、蛋白质、酪蛋白和脂肪含量以及钙含量在泌乳期显著增加,乳糖含量略有增加,但变化不显著;泌乳期中酶凝乳的硬度有所增加,初期到中期增加比较明显,中期到末期增加变得缓和,持水性在泌乳期有所降低,初期到中期降低比较明显,中期到末期降低变得缓和;酶凝乳的硬度、持水性与绵羊奶的酪蛋白、脂肪、钙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酶凝乳的硬度会随着酪蛋白、钙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酶凝乳的持水性随着酪蛋白、钙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增高;硬度和持水性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以上结果可为绵羊奶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红烧肉在制作过程中工艺对脂肪氧化和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以上海本帮、湖南毛氏、东北传统三种工艺红烧肉为研究对象,以其烹制过程中的不同时间(原料肉、炖煮0、30、60、90 min)为取样点,分析三种红烧肉脂肪层脂肪含量、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值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三种工艺红烧肉制作过程中,肥肉层脂肪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炖煮温度越高,脂肪含量下降越显著;POV值先增大后减小,在炖煮30 min达到最大值;TBA值在炖煮过程中显著增大(p<0.05);亚油酸(C18:2)、油酸(C18:1)、棕榈酸(C16:0)以及硬脂酸(C18:0)是五花肉脂肪中的主要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90%以上,亚油酸(C18:2)含量显著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结论:三种工艺红烧肉制作过程中,脂肪含量下降、脂肪适度氧化、脂肪酸组成改变,红烧工艺对脂肪氧化和脂肪酸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牦牛乳是一种天然浓缩乳,其脂肪、蛋白质、乳糖、干物质等含量均高于普通牛乳,且营养价值高,易消化吸收,被广泛应用于乳品加工中,是甘南地区的特色食品。对牦牛乳的营养成分、泌乳性能及其制品加工技术进行论述,表明牦牛乳营养成分含量的差异随地区海拔、产奶月份、泌乳天数而变化;牦牛乳泌乳性能受环境系统、胎次情况、挤乳次数的影响泌乳量存在差异;科学合理的加工技术可有效提高牦牛乳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季节对荷斯坦牛乳中脂肪酸成分含量的影响,采集中国内蒙古地区10个大型商业牧场包含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牛乳,运用气相色谱法对牛乳中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荷斯坦牛乳中主体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硬脂酸、肉豆蔻酸和亚油酸,并未因地理位置、奶牛品种、饲料及加工方式等因素发生变化;2)牛乳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稳定,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也很稳定,受地理位置影响不明显;3)牛乳中主体脂肪酸均呈现出相同的季节差异特点,即春季含量较高,夏季和秋季含量较低;4)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夏季与其他季节差异显著(P<0.05),夏季含量最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夏季与春季差异显著(P<0.05),夏季含量最低;5)对于乳脂风味影响较大的短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而言,其含量在夏季和秋季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显著(P<0.05)。该项研究为乳品行业产品创新及牛乳营养价值升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测定方法,分别对由牦牛乳和荷斯坦牛乳制得的新鲜干酪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新鲜牦牛乳硬质干酪中检出的脂肪酸种类和总相对含量均少于新鲜荷斯坦牛乳硬质干酪,荷斯坦牛乳硬质干酪中总脂肪酸相对含量是牦牛乳硬质干酪中的1.00倍。两种干酪中,最主要的脂肪酸均为棕榈酸(C16∶0)、9-十八碳烯酸(C18∶1)和硬脂酸(C18∶0),这三种脂肪酸的总和占两种干酪的71%以上。牦牛乳干酪中饱和脂肪酸(SFA)种类比荷斯坦乳干酪多1种,但是相对含量低了1.68%;不饱和脂肪酸(UFA)种类比荷斯坦牛乳干酪少2种,但是相对含量是其1.05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均低于荷斯坦牛乳干酪;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种类比荷斯坦牛乳干酪少1种,但相对含量是其2.85倍;短链(SCFA)和长链脂肪酸(LCFA)相对含量分别是荷斯坦牛乳干酪的1.10和1.23倍。综上所述,放牧季节和牧草营养成分影响了乳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干酪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泌乳期的莎能奶山羊初乳的化学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莎能奶山羊初乳中总干物质、灰分、蛋白质、脂肪含量均随泌乳期延长呈下降趋势。分娩后第一次(3h)所挤初乳中各指标含量最高,其中总干物质含量为21.32%,灰分含量为1.57%,蛋白质含量为10.24%,脂肪含量为6.61%(12h),之后下降趋势都趋于平缓。分娩后第一次(3h)所挤初乳中乳糖含量最低,为1.93%,之后随泌乳期延长乳糖含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玛曲牦牛和康乐黄牛两个品种间肠系膜脂肪和肾周脂肪中脂肪酸的组成特点。利用冷抽提法,分别提取两个品种肠系膜脂肪和肾周脂肪中的脂肪酸,并进行甲酯化处理,最后采用气相色谱法(GC)对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玛曲牦牛和康乐黄牛的肠系膜脂肪和肾周脂肪中脂肪酸含量均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牦牛肠系膜脂肪及肾周脂肪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均占总脂肪酸含量的近60%;黄牛肠系膜脂肪及肾周脂肪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均占总脂肪酸含量的近70%。其中,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含量较高,占饱和脂肪酸总量的50%以上。在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功能性脂肪酸方面,两者差异显著(P0.05或P0.01);玛曲牦牛肠系膜脂肪和肾周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黄牛中的含量。这些对于玛曲牦牛的开发和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烹调方式使猪肉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以猪背最长肌为原料,通过4种常见的烹调方式:蒸、煮、微波、烤,探究脂肪酸的变化规律,进而指导人们的烹调方式。采用改进的Folch法提取烹调后猪肉中的脂肪,用氨丙基硅胶固相萃取小柱分离脂肪中的甘油三酯和磷脂,并采用气相色谱,以十三烷酸甲酯为内标定量分析总脂、甘油三酯及磷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蒸、微波、煮和烤对猪肉脂肪中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而微波、煮和烤均使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发生显著性变化,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反式脂肪酸(TFA)的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明显减少,变化最明显的为烤制;蒸制对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影响最小,仅SFA和PUFA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总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其含量变化主要是由磷脂的变化引起的。结论:烹调对磷脂影响显著;蒸制对猪肉脂肪的脂肪酸保护效果最好,烤制易破坏脂肪酸,从而降低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3种石榴籽的脂肪、蛋白质和多酚进行提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盐酸水解-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各石榴籽油脂肪酸组成成分、蛋白质氨基酸成分和多酚组分。结果表明:随着石榴品种的不同,3种石榴籽脂肪含量差异极显著,且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达90%以上;各石榴籽蛋白质含量差异极显著,氨基酸组成较完全;3种石榴籽的总酚含量相对较小。其中脂肪含量是"酸石榴"最高(26.410±0.100)g/100 g籽,蛋白质含量是"净皮甜"石榴最高(26.360±0.861)g/100 g籽,总酚含量却以"酸石榴"为最高(0.382±0.018)g/100 g籽。该研究可为石榴籽的进一步研究及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