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名思义,火焙鱼就是用小火烘焙加工出来的小鱼。虽然它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口味却很特别。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湖南风味的原料就只能做那么几道菜。然而,我对火焙鱼却一直偏爱有加,我最近就开发出了几道特色火焙鱼菜肴。  相似文献   

2.
我于8月份先后收到6月25出版的《美食》杂志第3期和9月5日出版的《烹调知识》第9期,发现程勉中先生的《难忘华亭小吃》全文已在《美食》第3期刊出,又在《烹调知识》第9期上换一个笔名“空月”再登,只是题目改了一下,将“难忘”改为“无锡”。真是无巧不成书,6月25日出版的《美食》上有陈心武先生的《吃鱼不伤鱼,吃它个稀奇》,9月5日的《烹调知识》又是这位陈心武先生以《一种奇特的吃鱼法》一字不改地再登一遍。我估计决不是《烹调知识》转载了《美食》,而是作者一稿两投所致。  相似文献   

3.
《烹调知识》1996年第三期《刊中报》头条有浙江家宪章先生所写《毛泽东主席的饮食爱好》,这文章是根据某些文字材料整理的,虽然基本不错,但由于作者不是湖南人,不了解湖南农家风味,所以说的不详细,甚至有所误会,故作此文补正之。  相似文献   

4.
我读《烹调知识》杂志始于1983年。当时,在我国正处于“文革”过后,文坛解冻不久的年代,能读到一本专讲烹调知识的杂志,实在有说不尽的新鲜感。从此,《烹调知识》杂志成了我在紧张工作之余,在淡泊、宁静的意境中细细品味人生的最好食粮。 通过十多年的咀嚼,我认为《烹调知识》杂志从创刊一开始就以她的朴实无华的“饮食向导、厨房顾问、主妇良师、烹饪必读”面向大众的编辑方针作为内容导向,并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和青睐。 十多年来,我除了按文章介绍的内容进行烹调尝试外,还经常记下各地风味饮食,  相似文献   

5.
结缘之感言     
我与《烹调知识》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初,《烹调知识》在创刊后不久,我在上海“锦江饭店”从事厨艺的徐师傅家中看到了《烹调知识》,感到此刊不但刊登有关烹调技艺,还介绍其历史,颇有一些新感,抄了地址,写信给《烹调知识》编辑部,问如何订阅?不数日就接到编辑部来信说可直接汇款到编辑部。  相似文献   

6.
邢湘臣 《烹调知识》2012,(11):26-26
我并不是什么评论者(更不是“家”),也不是拍马奉承之人,因为与《烹调知识》杂志有着几十年的渊源,彼此互相信任、了解,可以说无话不谈,《烹调知识》杂志不仅我一个人看,常与友人交谈,推荐《烹调知识》,受到友人欢迎,  相似文献   

7.
在1997年第九期的《烹调知识》,有位林青先生将中国七个省份的红烧肉集中一文,题目《风味各异的红烧肉》,其中有“湖南的辣豉红烧肉”一条。我在湖南生活了七十多年,从妈妈肚子里起就开始吃红烧肉,从未见林先生所描写的湖南红烧肉。我敢于说一句,这是林先生的创新菜,决非我们湖南的红烧肉。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以饮食为证》中说:“是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他把烹调与文明相联系起来,意在说明烹调之于文明的重要性和文明进化对于烹调的制约及影响。然而,从这句话的意思来看,孙先生道出了“烹调产生于文明”的观点,却与中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不符。 燧人氏利用“火”的最大意义是用以“熟制食物”,这一创举被后人称为“炮”。许慎《说文解字》云:“炮,毛炙肉也。”所谓“炮”,实质上就是中国烹调的开端,是最朴实的烹调方式。就象新生的婴儿单纯如一张白纸,但他毕竟是一  相似文献   

9.
来信选登     
《烹调知识》2005,(5):31-32
《烹调知识》杂志社杜力总编及云琴编辑: 您们好! 初识《烹调知识》是在一个学烹饪专业的同学那里,看到的是2003年的第12期,然后我就有了一个印象: 《烹调知识》是一本个性飞扬的杂志, 文章新、内容新、排版新,又价格低, 真是一本好书! 我是一个农村女孩,长期以来, 一直想了解外面的世界,探寻外面的天地。我又非常爱好烹调技术,想系统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烹调知识》让我如愿以偿,我对《烹调知识》是"相见恨晚"啊!同时,也感谢你们的辛苦工作,让我们广大读者的空闲时间有了着落。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多年为《烹调知识》撰稿的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俞润泉先生,给我寄来了他新近出版的专著《湖南饮食丛谈》。全书90多篇文章,近20万字,除少数几篇附录外,都是作者1985年以来在《烹调知识》、《中国烹饪》、《美食》等十多家饮食、烹饪杂志上发表过的作  相似文献   

11.
湖南湘潭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龙牌酱油灯芯糕,槟榔果子水上飘,十里荷塘百里香,砣砣妹子任你挑。湘潭的特产在这首歌谣中表露无遗。荣获多重奖项的龙牌酱油历史悠久;孝子发明的灯芯糕饱含着细腻的亲情关怀;清香芙蓉、淡苦莲子、三寸莲子美名扬;家庭自制的火焙鱼,曾深受毛泽东的喜爱,被人称作毛氏火焙鱼,携带方便,也是馈赠的上好礼品。  相似文献   

12.
自公元220年孙权迁都鄂,改名武昌后,武昌鱼肴便饮誉大江南北。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写下《水调歌头·游泳》绝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使武昌鱼更加驰名中外。为了进一步光大武昌鱼肴,湖北厨师创制了许多烹调武昌鱼的方法,“清蒸武昌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传统“清蒸武昌鱼”具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清淡鲜香,肥美细嫩;二是原汁原味,适口性好;三是原形不变,营养丰富。它的形成,是厨师精湛的烹调技艺与制作中原材料产生的各种理化变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李然 《餐饮世界》2014,(4):34-35
正湖南,虽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但由于地处内陆,远离大海,自古海产资源便比较匮乏,所以如今湘菜食谱中流传下来的经典鱼类佳肴多以淡水鱼为主材。如火焙鱼,是江河或水库里的肉嫩子鱼去掉内脏,用锅在火上焙干,冷却后以谷壳、花生壳、橘子皮、木屑等熏烘而成,火焙鱼也因是毛主席生前最爱吃的食品之一而名扬四海;东江鱼,是指用湘江源头之一的东江水中生长的小鱼仔,以无烟薰等方式加工而成的鱼制品,味道以香辣鲜香著称。  相似文献   

14.
《烹调知识》(1993年第10期)曾刊出《烧土步鱼》一文,说土步鱼不仅产于浙江杭州,而且绍兴、富阳等地皆产。但土步鱼是指什么鱼呢?却未阐明,令借贵刊一角,作一补述。  相似文献   

15.
邢成 《烹调知识》2011,(7):23-23
承蒙《烹调知识》编辑部的惠顾,给我寄来了2010年《烹调知识》合订本,这对我来说,在假期期间,成为必读之物。  相似文献   

16.
《烹调知识》(2007年第1期)以“吃,就要吃个营养健康”为题发表了编辑部文章。字虽不多,却给《烹调知识》带来新的动向,在新的一年里,带来了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17.
何谓“火候”﹖对于广大烹饪工作者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火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烹调时火力的大小,二是烹调时加热时间的长短。中餐烹调是最注重火候的。远在两千多年前,《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之为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曾说过:“物无不堪食,唯在火候……”宋代大词人、文豪苏东坡老先生自号“老饕”,擅长烹调。他在总结烧肉经验时写到:“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自然美。”到了清代,大文学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更是…  相似文献   

18.
《烹调知识》诞生近20年了,我在《烹调知识》杂志社帮助工作也快20年了。在迎接《烹调知识》发刊20年的日子里,我特别思念已经去世的两顾问,即聂凤乔教授和陶文台教授。对聂凤乔教授,我曾在《烹调知识》2001年第3期上发表过一篇怀念文章,而对陶文台教授,则迟迟未能动笔,只是在心里不时地思念他。现在,这种思念越来越强,并拼凑了这样两句顺口溜: 扬州太原两晤面,同游台山乐满怀,  相似文献   

19.
巢夫 《烹调知识》2006,(12):30-30
贵刊编辑:辛苦了!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烹调知识》,仔细阅读后便爱不释手了,连续几年都续订了此刊。同时也把它介绍给亲朋好友,很受欢迎。由于这几年来有《烹调知识》相伴,我的厨艺也大有长进,好友们都戏称我为“能干婆”。其实这都是《烹调知识》的功劳,除了跟着它学做各种菜肴之外,我更偏爱各种糕点、小吃,以及各种面食。我们一家人都爱吃面食,特别是对吃拉面更是情有独钟,由于平常时间紧张,到外面去吃又要走很远的路,没有办法,有很多时候只能忍疼割爱,在遗憾之余小女总是说要是我们自己家会做就好了。其实,很早我就有这种想法了,…  相似文献   

20.
《烹调知识》(1994年第6期)曾刊出《香酥白小炸银鱼》(下称“炸银鱼”)一文,今重读此文,颇多感慨。 据“炸银鱼”开头写道:“银鱼有大有小”……大银鱼又称面条鱼,两仗鱼……其实真正称银鱼者是一种白小鱼,长仅寸余,不过二寸,吴语呼为儿鱼……因之名白小。”按此说,银鱼有二种,但从我国调查资料表明,银鱼共有四种,同属银鱼科。 一、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俗称面条鱼,面鱼。主要分布在长江的咸淡水交汇处,它是一种喜欢在水的上层活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