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基于不完全扑灭的应急物资分配博弈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救援物资在短时间内不能全部满足灾害事件产生的应急需求,提出不完全扑灭灾情的策略,构建以受灾点为局中人,以分配方案为策略集的完全信息非合作博弈模型.为了解决节点和分配量过多导致策略集过大的问题,采用分阶段规划法,即一阶段以响应时间最短为目标对受灾点独立进行初始分配,二阶段针对发生冲突的受灾点建立博弈模型.通过构建适应度函数,提出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模型的纳什均衡解.用一个数值算例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在解决供需不平衡的应急物资分配问题时,可以兼顾救援中的效率与公平,反映出较好的救灾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震后救灾时间短、任务重的问题,考虑运用应急车辆和直升机联合应急调度运输物资、灾害区路网受损以及路网的修复,建立震后应急物资配送模型。该模型首先考虑需要修复的损毁路段,采用应急车辆对损毁路段和灾害点需求物资进行配送,再利用直升机对损毁路段的需求点和未疏通的灾害需求点进行配送,并采用启发式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算例表明:在应急救援的联合运输过程中,优先修复路段v2v5和v10v11或者v3v6和v10v11,损失为0;抢修其他的损毁路段,有灾害点得不到救援。  相似文献   

3.
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合理安排物资储备以降低产品成本,而如何确定物资的订购批量是物资储备的重要环节,为使包括订购费用和库存费用的内在年度物资储备总费用最少,本文提出一个合理确定物资定购批量的计算式,将此式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既能满足生产的正常需要,又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自然灾害下应急物流中的救援物资配送调度问题,在多种运输工具衔接以及救援物资分配考虑的基础上,建立物资运输与物资分配的两阶段优化模型。目标是最小化运输成本与未满足的需求量。运用离散粒子群算法进行模型的求解与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与稳定性,能够为应急物流物资运输及分配提供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5.
结合目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从物资需求、分配原则、路网风险以及配送方式的角度,分析了应急物流的特性.提出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协调框架,它是灾害综合评估、灾民转移和应急物资配送在应急物流系统下的有机结合,是不同组织机构、不同利益主体、不同物流网络单元间职能、目标、信息、物资、车辆等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面向特大地震灾害的应急物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大地震灾害中,应急物资是否能够准确高效地运送至需求点是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的应急物资管理中存着应急物资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体系扁平化的问题。为了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本文在分析了国内现有应急物资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维度的应急物资分类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7.
作为区域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灾情评估可为区域灾害预防与发生以及更好地进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的难点是估算灾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损失的概率分布以及处理评价过程中指标的随机性和评价等级的模糊性.为此,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的改进灾情评估模型,用最大熵原理处理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和损失的概率分布,用指数普适公式处理评价指标的变化差异性,并利用加速遗传算法优化相关参数,进而建立了基于信息熵的AGA优化改进灾情评估普适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效地估算了灾害发生的概率,解决了评估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问题,提高了评价的可靠性,且方法智能化程度高,可在多种灾情评价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从“集中采购”模式现状分析影响电力企业库存的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改进采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电力物资不同性质特点选择合理的库存控制方法,减少库存量,降低成本与风险。  相似文献   

9.
灾区受灾消息传达延迟以及运输路网破坏造成物资配送延迟,这直接影响到应急救援物资的及时输送,进而影响到救灾效果。本文在考虑通讯中断以及运输路网中断造成物资运输延迟的基础上,以应急物资运输总时间最短为目标,建立震灾条件下车辆调度优化模型,该模型以"72 h黄金救援期"为目标,保证重要的救援物资在72 h内送达灾区。通过算例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模型在对车辆进行调度时,优先考虑载重和容量较大的车辆,以便在相同时间内运输更多的物资满足需求;当车辆行程不变时,总延迟时间越大,应急救援物资运输总持续时间越长,并且所有物资运输时间越短;当总延迟时间不变时,车辆行程次数越小,物资配送时间越短,并且车辆装载率将会越高。  相似文献   

10.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底线思维”,从“最坏、最困难”的角度展开研究.为此,针对应急物资的分配与运输的应急规划问题提出基于“底线思维”的两层鲁棒模型.顶层模型从成本最小化的角度确定应急资源的最优配置量,而底层模型从节约时间的角度对顶层的分配方案实施运输配送,及时、有效地实现应急资源分配的协同优化,最大程度地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该模型刻画了灾区物资需求的极度缺失性,在“最坏”情景下利用分解技术研究应急分配与运输的协同过程,不仅揭示了分配与运输的协同价值,而且发现鲁棒的两层规划具有强烈的稳键特征,同时也发现鲁棒的优化过程将有助于增强应急分配过程中的公平程度.  相似文献   

11.
当前应急物流领域中,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存在网络布局不合理、应急物资配送效率不佳等问题亟待解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针对洪涝灾害发生后城市应急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提出了一个优化模型。首先,通过灰色关联评价法对各地区洪涝灾害的相对强度进行评估,得到各地区的洪涝灾害强度系数;其次,在考虑各地不同的洪涝灾害强度系数、应急物资不同需求量和配送成本等多个因素下,构建满足多个约束条件的应急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再次,根据模型特点设计免疫算法对其进行求解;最后,以上海市突发大范围洪涝灾害为假设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洪涝灾害强度的情况下,利用该选址方法可较快获得合理的应急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案。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三亚市1959-1997年共39年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产生雷暴的影响系统和雷电灾害特征.结果表明:三亚市的雷灾具有时段多发性、局部多发性及城市农村受损偏重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黄山地区洪灾、地质灾害和冰灾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特性,从电网现状、农电管理体制方面分析,找出黄山电网遭受自然灾害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提出黄山配网防灾、抗灾、灾后恢复综合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以提高黄山市配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黄山地区洪灾、地质灾害和冰灾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特性,从电网现状、农电管理体制方面分析,找出黄山电网遭受自然灾害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提出黄山配网防灾、抗灾、灾后恢复综合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以提高黄山市配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山丘区极端降雨事件多发,降雨强度与量级不断突破区域历史极值,同时叠加山丘区脆弱环境和强人类活动影响,山洪形成及演进致灾成因复杂多变,由此加重了暴雨山洪引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洪灾害具有显著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其形成发展是山丘区环境孕灾承灾因子复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山丘区局地气候独特,地质地貌类型众多,溪河水系复杂,人类活动影响突出,大量重大山洪灾害事件表明,极端降雨诱发的山洪过程及致灾特征各异,给山洪灾害预报预警防御造成极大困扰,山洪灾害研究仍是当前重大自然灾害防控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我国山洪灾害研究多偏重于雨水情时空变化规律,着重研究降雨影响的山洪洪水淹没特征,据此推算山洪灾害防治区的临界雨量/水位阈值,在山洪灾害防治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山洪灾害事件导致的人员伤亡数总体显著下降。然而,受山丘区降雨特征、下垫面组成、溪河形态及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影响,山洪洪水形成演进时常挟带大量泥沙,从而表现为山洪水沙、山洪泥石流等物理过程,导致的局地冲毁、淤埋、淹没等致灾成因及阈值与山洪洪水致灾也存在本质差异,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重大山洪灾害事件多发的主要原因。针对极端降雨诱发多类型山洪形成演进与强人类活动复合作用致灾防御难题,拟利用气象学、水文学及河流动力学等多学科知识,采用现场调查、物理实验、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传统单一的山洪洪水灾害研究扩展为全类型山洪灾害(山洪洪水灾害、山洪水沙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研究,开展全类型山洪引发的冲毁-淤埋-淹没等复合致灾研究,系统探究我国重灾省区重大山洪灾害事件的强降水时空演变规律,剖析极端降雨与强人类活动复合作用下多类型山洪形成及其演进致灾范围、规模特征,揭示气象水文溪河响应与强人类活动影响的不同类型山洪灾害致灾成因,建立气象水文水沙动力过程模拟方法,辨识山丘区流域全类型山洪冲毁-淤埋-淹没风险,提出不同类型山洪灾害易发区识别方法,构建山洪洪水灾害、山洪水沙灾害及山洪泥石流灾害分区分级多指标预警防御方法。该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山洪灾害理论技术研究水平,并进一步完善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级地震,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次生山地灾害。结合现场调查,通过遥感图像共解译次生山地灾害点235处,灾害面积约8.59 km2。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次生山地灾害面积百分比及中心点密度2个参数,研究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地震的关系;同时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岩性、距河流距离等因子统计分析了地形、岩层及河流对次生山地灾害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区次生山地灾害面积百分比约为0.79%,中心点密度约为0.2 个?km-2。结果表明:次生山地灾害点的排列受NE向昭通—鲁甸主断裂控制,63.83%的次生山地灾害发生在发震断裂带2~8 km范围内,距震中越远,次生山地灾害发育率越低;次生山地灾害集中分布在1 000~1 200 m高程之间和35°~45°坡度范围内,而20°~30°坡度范围内次生山地灾害中心点密度和面积百分比最大;碳酸盐岩等硬岩地层上次生山地灾害最为发育,而软岩地层中多引发高陡坡次生山地灾害;次生山地灾害整体上沿牛栏江呈线状分布,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其发生概率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气象台和国家气候中心以及浙江气象局提供的“利奇马”台风期间的气象、风情、雨情、水情等资料,构建台风-暴雨、台风-大风、台风-风暴潮3条灾害链模式。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利奇马”台风灾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奇马”台风灾害具有登陆强度强、影响范围广、中心气压低、极端性显著、移动速度缓慢、陆地滞留时间长、风雨强度大等特点;三种灾害链共同致灾引起山洪、泥石流、滑坡、巨浪、海水倒灌、海水堆积等次生灾害,使得灾情通过累计放大效应而远超于单一灾害链所带来的灾害影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此提出沿海、山地丘陵、平原地区应对台风灾害的减灾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础设施是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风险的增加,城市基础设施面临更多灾害威胁。传统的防护策略强调在灾害发生之前阻止其发生或规避其影响,但随着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增加,灾害难以完全避免。源自自然生态学的韧性理论在承认灾害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强调对灾害冲击的吸收、适应和转变,关注系统自身的能力建设和功能维持。韧性基础设施是指能够吸收灾害冲击并通过对灾害的适应和转变来维持或尽快恢复基本功能的基础设施工程。通过把缓冲性、多功能性、多样性、冗余性和自适应性等韧性策略应用于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造实践,可以建设韧性基础设施、增强基础设施工程的韧性,进而保障城市的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19.
基于WebGIS的珠海市自然灾害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广东省珠海市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较频繁的地区。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ebGIS则是最主要的技术支撑之一。按照成灾主导因素占优的原则,针对影响严重的主要灾种,设计了珠海市自然灾害预警业务运行系统。重点探讨了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总体目标与设计方法、系统框架以及自然灾害综合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系统的实现界面。  相似文献   

20.
滑坡-堵江-堰塞湖灾害链是高山峡谷地区的典型地质灾害,其中滑坡堵江环节作为该灾害链的衔接过程,往往决定了后续灾害在时间、空间上的延拓规模,合理再现这一复杂流-固耦合过程对于灾害链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基于物质点法(MPM)模拟岩土材料非线性的优势,采用Drucker-Prager模型表征失稳运动的岩土体,引入人工状态方程表征水体流动过程,发展了岩土体(固相)与水体(液相)相互作用的两相双质点物质点法(TPDP-MPM);通过模型试验尺度下滑坡体-水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仿真分析,验证了TPDP-MPM处理岩土体、水体两相耦合的有效性。以此为基础,针对2011年湖北十堰市二荒村滑坡堵江(平渡河)灾害链,再现了灾害演化全过程,通过演化过程中的速度场与动能分析,认为二荒村滑坡堵江全过程可分为失稳启动、高速滑动、入江制动和堆积成坝4个阶段,揭示了滑坡体在失稳启动和高速滑动阶段的运移模式以及入水制动阶段水体对于滑坡堆积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为滑坡堵江灾害链的全过程推演与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