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煤机滚筒截齿直接作用于煤壁,改变运动参数将改变滚筒的截割特征,对于截齿运动参数与截割性能的关系研究是改善采煤机性能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PFC3D进行了截割过程仿真实验,分别对不同采煤机滚筒运动参数进行模拟,设置不同的切削厚度、截割角、截割线速度,得出了各运动参数对截割阻力和截割比能耗的关系,对不同参数下的截割性能作了评价,给采煤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洋  张贺 《煤矿机械》2013,34(9):11-14
从基础理论力学出发,对大功率采煤机截割滚筒进行受力分析,建立滚筒截齿三向力受力数学模型,设定采煤机计算参数及滚筒截齿排布方式,计算采煤机前后截割滚筒截齿负荷情况,拟合前后滚筒截齿三向力分布曲线。对滚筒截齿三向负荷均值、负荷均方差及滚筒负荷波动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前后滚筒截齿的三向瞬时负荷分布情况基本相似,三向负荷呈不规则分布,轴向力大小有突变、方向有改变。此计算方法及分析结果对今后大功率采煤机滚筒及截齿排布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煤机滚筒与块煤率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采煤机截煤理论,采煤机截煤块度的大小与截齿的截割厚度、截齿的排列方式、滚筒转速等有很大关系。通过对块煤率的数学描述,找出了影响块煤率的主要因素,并研究了采煤机滚筒的结构,分析了其各参数对块煤率的影响,得出了提高块煤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毋小龙 《现代矿业》2020,36(7):236-237
晋圣亿欣煤业井下所使用的MG300/730 WD型采煤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截割作业振动大、截齿磨损严重的缺陷。为克服这个问题,对不同截割滚筒与采煤机的匹配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的错齿分布的截割滚筒显著提升了采煤机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降低了截齿磨损,提升了截齿的使用寿命,采煤机截割作业时的截割阻力矩波动比优化前降低了66.7%,截割功率波动比优化前降低了58.3%,截齿使用寿命提升了37%。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采煤机滚筒的截齿排列方式,进一步阐明了采煤机工作机构的滚筒截齿排列布置的设计要点,通过改变截齿的排列提高了采煤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采煤机割煤块度的大小与滚筒的截割厚度、截齿的排列方式、截齿的尺寸数量等有很大关系,文章从采煤机滚筒的设计参数入手,分析了其对块煤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突变工况下滚筒式采煤机调速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帅帅  秦大同  胡明辉 《煤炭学报》2015,40(11):2569-2578
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了包括采煤机牵引部、截割部和控制系统的整机耦合控制模型,针对煤岩夹杂引起的突变工况,以采煤机可靠运行和高效生产为目标,提出了基于截割电机额定转矩的截齿切削厚度控制目标的计算方法,得到煤层截割阻抗与截齿切削厚度控制目标的对应关系;基于滚筒负载特性和破岩能力制定了针对不同突变工况的滚筒调速控制策略和牵引-滚筒协调控制策略;最后将提出的上述两种调速控制策略与传统牵引调速控制策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煤层突变载荷较小时,采用滚筒调速控制策略不仅可有效降低采煤机机电系统动载荷,而且可保持采煤生产率不变;当煤层突变载荷较大时,采用牵引-滚筒协调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采煤机机电系统动载荷,并对采煤生产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薄煤层采煤机装煤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丽娟  赵名扬 《煤炭学报》2017,42(7):1892-1898
为了提高薄煤层采煤机的装煤性能及工作效率,运用理论分析与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针对理论落煤量及理论装煤量与牵引速度、滚筒截深、滚筒转速、螺旋升角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PRO/E与EDEM建立了采煤机截割部的离散元仿真模型及煤壁模型,模拟了采煤机截割、破碎煤岩的复杂过程,并获得了相应的装煤率;基于正交试验法分析了牵引速度、滚筒转速、叶片螺旋升角、滚筒截深对采煤机装煤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显著程度。基于实际工况,得到了新型薄煤层采煤机的最优设计参数,为采煤机滚筒装煤性能的研究及优化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滚筒采煤机斜切进刀过程截齿受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鸡西矿务局小恒山煤矿滚筒采煤机斜切进刀过程中截齿受力分析 ,找出在使用滚筒采煤机时截齿损坏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 采煤机螺旋滚筒的性能,对工作面粉尘的产生、机器的振动以及截齿损耗、块煤率等都十分重要。本文对此作一些分析,并认为滚筒的截齿排列以少截齿、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一线一齿的排列方式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正> 采煤机螺旋滚筒的性能好坏对整个采煤机的受力状况、传动装置中负荷的脉动程度、采煤机工作的稳定性等有着重大影响。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对截齿和滚筒上的负荷进行研究。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出现,为螺旋滚筒负荷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使得定量研究采煤机负荷成为可能。本文介绍对螺旋滚筒上的平均负荷进行的模拟研究。一、截齿和滚筒平均负荷的数学模型在一般情况下,应以磨钝截齿上的负荷进行研究。这时,沿三个互相垂直方向的分力可按下式确定。  相似文献   

12.
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目前研制出一种新型结构的采煤机滚筒用截齿,通过对新型截齿进行结构分析、有限元分析、耐磨对比实验,得到了新型截齿的性能及特性,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用来指导采煤机新型截齿的设计、改进、选择与使用,以期发挥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采煤机螺旋滚筒的改革,主要是分析了现用的刀型齿和镐形齿,并提出截齿选择应考虑的4个要求。还介绍了人造金刚石涂层截齿、粗齿滚筒。还论述了盘式截割机构的原理和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截割滚筒是采煤机的重要工作部件,其运行性能会对采煤机整体性能产生决定性影响。以MG132/320-W型采煤机截割滚筒为研究对象,在对滚筒基本运动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滚筒的自适应速度调节技术。在测试滚筒实际力矩的基础上,可以预测煤岩硬度并确定滚筒的目标转速,利用PID控制器对截割滚筒速度进行自适应调节;在采集采煤机截割滚筒历史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通过LSTM-ResNet网络可对截割滚筒的运动轨迹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对滚筒的运行轨迹进行调节控制。对截割滚筒自适应作业技术开展实验验证工作,结果发现滚筒的轨迹预测以及轨迹跟踪结果与实际情况虽然有一定误差,但误差相对较小,完全在可接受的范围以内,说明本文提出的自适应作业技术是可行的,能显著提升采煤机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寻找采煤机镐形截齿合理的安装姿态,并分析和提高镐形截齿的疲劳寿命,以MG600采煤机滚筒为研究对象,利用UG建立4种不同切向安装角度截齿的MG600采煤机滚筒,通过LS-DY-NA对这4种采煤机滚筒截割煤壁的过程进行模拟,得出镐形截齿所受的截割阻力图,将所求得的截割阻力数据导入MATLAB中求出截割阻力均值,在UG/NASTRAN中将此截割阻力均值加载到不同切向安装角度的截齿上并分析其疲劳寿命.研究结果表明,切向安装角度为45°镐形截齿的疲劳寿命最长,且不易折断.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滚筒采煤机导向滑靴和支撑滑靴的受力规律,综合考虑采煤机的结构参数、运行参数及煤层倾角对整机力学特性的影响,建立采煤机整机力学模型及状态方程。在单截齿随机载荷的基础上,应用滚筒载荷的叠加算法,得出采煤机在随机载荷作用下前导向滑靴比后导向滑靴的受力波动较大,同时给出各力的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截盘及其在滚筒采煤机上的应用高峰,单德勤译1前言滚筒采煤机是长壁开采中的主要设备,安装在螺旋滚筒上的截齿是滚筒采煤机的基本截割元件,由于各类截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缺点,促使人们对滚筒采煤机基本截割元件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开发以提高滚筒采煤机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连续采煤机滚筒载荷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晓红 《煤矿机械》2007,28(12):64-66
以破煤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影响截齿载荷的各项因素进行的理论分析,建立了连续采煤机滚筒载荷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连续采煤机的截割过程进行模拟,得到了滚筒的载荷特征,为连续采煤机的动态设计及优化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截槽非对称条件镐形截齿的截割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春生  靳立红 《煤炭学报》2009,34(7):983-987
针对多齿重复截割、截槽非对称的实际截割条件,建立了非对称截槽的截割力学分析模型和数学模型,分析了截割深度与崩裂角的理论和实验关系,并提出了采煤机滚筒叶片截齿轴向倾斜布置的理论依据和倾斜角度的取值范围,为滚筒截割性能的分析,尤其对硬煤截割滚筒的截齿设计和截齿安装姿态参数诸如水平旋转角、切向安装角、轴向倾斜角的确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采煤机螺旋滚筒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采煤机技术、经济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采煤机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现有采煤机在井下的实际应用情况,指出国内外采煤机滚筒的差距。通过对影响采煤机滚筒性能各因素的考虑,提出建立采煤机滚筒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运用该方法设计的滚筒可以改善采煤机的截割性能,提高截割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