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RP-HPLC-APCI MS和 RP-HPLC- ELSD法分析鸡脂甘油酯组成及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林溪  谢建春  王石  孙宝国 《食品科学》2012,33(18):149-155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RP-HPLC-APCI MS)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RP-HPLC- ELSD)分析鸡脂甘油酯组成及结构。C18色谱柱,乙腈-二氯甲烷(60:40,V/V)为流动相,APCI MS正离子模式。根据APCI一级质谱的准分子离子及二酰基甘油碎片离子鉴定出26种甘油酯,包括4种甘油二酯和22种甘油三酯。根据二酰基甘油碎片离子的丰度高低及离子阱碰撞诱导解离产生的二级/三级碎片离子的丰度高低,判定各甘油酯中脂肪酸的位置分布。采用RP-HPLC-ELSD分析,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甘油三酯占总甘油酯的99.88%,含量最高的为1-棕榈酸-2,3-二油酸甘油酯(23.65%),其次为1-棕榈酸-2-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19.37%)、1-亚油酸-2,3-二油酸甘油酯(16.02%)。  相似文献   

2.
我国核桃和山核桃油的甘油三酯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核桃和山核桃仁油的甘油三酯组成。结果表明核桃仁油含14种甘油三酯,其中主要为:甘油三亚油酸酯(31.0%),甘油油酸二亚油酸酯(12.0%),甘油亚麻酸二亚油酸酯(10.8%);山核桃仁油的主要甘油三酯是:甘油三油酸酯(43.9%),甘油亚油酸二油酸酯(20.7%),甘油棕榈酸二油酸酯(14.1%)。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分析猪脂的甘油酯组成以及调控氧化工艺制备的氧化猪脂的极性非(难)挥发性物质组成。从猪脂中鉴定出33 种甘油酯,包括7 种甘二酯和26 种甘三酯,按总离子流色谱图中的相对峰面积,含量高的为1-棕榈酸-2-亚油酸-3-油酸甘三酯(16.13%)、1,3-二油酸-2-亚油酸甘三酯(15.25%)、1,3-二油酸-2-棕榈酸甘三酯(12.96%)、1-油酸-2,3-二亚油酸甘三酯(8.05%)。从调控氧化猪脂中鉴定出5 种甘二酯和由10 种甘三酯氧化形成的22 种单氢过氧化物,按总离子流色谱图中的相对峰面积,含量高的为1-硬脂酸-2-亚油酸-3-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18.44%)、1-棕榈酸-2-亚油酸-3-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16.03%)、1,3-二油酸-2-棕榈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9.42%)、1,3-二油酸-2-亚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8.71%)、三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7.63%)、1-棕榈酸-2,3-二亚油酸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7.53%)。结果表明,猪脂调控氧化主要对猪脂中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甘三酯进行氧化,因形成的极性非(难)挥发性氧化产物仅检测到甘三酯单氢过氧化物。  相似文献   

4.
建立薏苡仁中甘油三油酸酯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检测器测定方法。研究表明:甘油三油酸酯在0.06~0.4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8 6,重现性RSD=1.26(n=6)。6个样品的甘油三油酸酯含量在0.824%~0.995%,甘油三酯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9。方法简便快捷,重复性好,可用于薏苡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甘油酯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别采用薄层色谱(TLC)、正相HPLC对中性脂质进行分离.并分别采用密度扫描仪、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折光检测器对分离的样品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都可实现甘油三酯(TG)、甘油二酯(DG)、甘油一酯(MG)、游离脂肪酸(FFA)的分离,而且1,3、1,2-DG位置异构体拆分明显.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完成中间产物的监测及终产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采用皂化/甲酯化GC-MS分析牛脂的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棕榈酸(39.86%)、油酸(37.58%)、硬脂酸(11.14%)。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APCI-MS)及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分析牛脂的甘油酯组成,根据ESI准分子离子,APCI准分子离子、二酰基甘油碎片离子、离子阱碰撞诱导解离形成的二级质谱,以及甘油酯在反相色谱上出峰的等价碳原子数原则,并结合脂肪酸组成分析,鉴定出26种甘油酯,包括7种甘二酯和19种甘三酯,其中含量较高的为1-棕榈酸-2-油酸-3-亚油酸甘三酯(11.74%)、1-油酸-2,3-二亚油酸甘三酯(10.97%)、1,3-二油酸-2-亚油酸甘三酯(10.25%)。  相似文献   

7.
Silver-ion HPLC测定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测定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的含量,建立了一种以高效液相色谱结合银离子交换柱(Silver-ion HPLC)的测定方法。以ChromSpher 5 Lipid (25 cm*4.6 mm, 5 μm)银离子交换柱通过HPLC正相系统分离甘油三酯,配合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以毒性较小的二氯甲烷和丙酮为流动相。流速0.6 mL/min,柱温30℃。漂移管温度30℃,空气压力0.35 MPa。在此条件下,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和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三酯两种同分异构体基本达到分离,样品出峰完整,峰形良好。OPO色谱峰面积的自然对数与浓度的自然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2 = 0. 998 8)。用该方法测定了母乳脂肪、实验室合成结构油脂样品、商品结构油脂、棕榈油和山茶油中OPO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灵敏度高、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陈琳  李荣  刘韬  姜子涛 《食品科学》2014,35(8):279-282
通过碱水解,将紫苏油甘油三酸酯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采 用梯度洗脱的方式,测定冷、热榨紫苏油甘油三酸酯中的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两种紫苏油甘油三酸酯中脂肪酸 的含量差异较大。冷榨紫苏油中亚麻酸、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热榨紫苏油,而油酸、棕榈酸含量略低。冷榨紫苏油 中5 种脂肪酸的含量高达95.09%,而热榨油含量仅为87.89%。5 种脂肪酸的回收率为99.70%~101.11%,相对标准 偏差介于0.44%~3.66%之间。  相似文献   

9.
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测定油脂中氧化甘油三酯聚合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分析甘油三酯氧化产物——氧化甘油三酯及其聚合物的组分分布,研究了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检测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的方法,建立了采用正相硅胶制备色谱预分离油脂中极性组分,极性组分以高效体积排阻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测定,标准相对分子质量聚苯乙烯定性,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的检测方法.油脂中极性组分的典型色谱峰构成是:氧化甘油三酯寡聚合体、氧化甘油三酯二聚体、氧化甘油三酯单体、甘油二酯、游离脂肪酸等.以氧化甘油三酯聚合物鉴别地沟油等深度氧化劣变食用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方便、快速、准确检测婴儿配方乳粉甘油三酯分子中2-位脂肪酸的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14156的方法提取乳脂肪,利用猪胰脂酶专一水解甘油三酯分子的1,3位脂肪酸,得到2位单甘脂,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制备2位单甘脂,用气相色谱(GC)分析2位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方法的重现性良好,2-位棕榈酸RSD为1.99%,油酸RSD为3.22%,亚油酸RSD为4.37%。本方法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代替传统的薄层色谱法(TLC)分离单甘脂,省时省力,应用本方法检测婴儿配方奶粉中的2-位脂肪酸,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精密度高,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1.
以中心组合设计为基础利用响应面法,对克雷伯氏菌利用甘油生产1,3-丙二醇(1,3-PD)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以甘油、硫酸铵、pH值、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对1,3-PD发酵生产的单个因素和交互影响的数学模型,得到发酵生产1,3-PD的最佳条件为:甘油49.9g/L;硫酸铵5.28g/L;pH值为7.19;培养时间84h;温度36.1℃。在此条件下,模型预测1,3-PD最大产量为19.03g/L。并在此条件下进行实际实验,1,3-PD的产量为18.33g/L,与模型预测接近。  相似文献   

12.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辛烷/硝酸铈溶液(氨水)形成的反相微乳液体系为反应介质,并辅以溶剂热法合成纳米二氧化铈。考察了反应温度和油相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对二氧化铈粉体的影响,并对制备的粉体进行X射线衍射(XRD )以及透射电镜(T EM )表征。通过表征可知,微乳液溶剂热法可以直接制备出纳米二氧化铈颗粒,不需进行前驱体的焙烧;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纳米二氧化铈颗粒的粒径逐渐增大;在油相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增大的过程中,纳米二氧化铈颗粒的分散性更好,产物聚团减轻。  相似文献   

13.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辛烷/硝酸镧(La(NO3)3)水溶液(氨水)所形成的反相微乳液介质合成了纳米氢氧化镧(La(OH)3),考察了水与CTAB的摩尔比(水核比)、La(NO3)3的浓度对纳米La(OH)3形貌和尺寸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纳米La(OH)3的晶形、形貌、尺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反相微乳液法,成功地合成了分散性较好、不同尺寸的La(OH)3纳米棒.  相似文献   

14.
运用Lucas数本原素因数存在性的结果讨论方程x^2+2^2m=y^n的正整数解(x,y,m,n),证明了该方程仅有正整数解(x,y,m,n)=(2^(n-1)/2,2^r(rs-1)/2,s)和(2^3k.11,2^2k.5,3k+1,3)适合n〉2,其中r和s是适合s〉2的正奇数,k是非负整数.  相似文献   

15.
该文建立了一种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酒中草酸的方法,该方法以邻苯二胺为衍生剂,在高温酸性条件下与草酸反应,生成强紫外吸收化合物——2,3-二羟基喹喔啉,对其检测的最优色谱条件是:Dionex Acclaim 120 C18柱(4.6×250 mm,5μm);以甲醇和0.1mol/L乙酸铵(15:85 v/v)为流动相;流速1.2mL/min;检测波长314nm;柱温25℃。该方法测定黄酒样品中草酸的回收率为91.40%~103.7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9.30%。该方法简便、准确,适合测定黄酒中草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藤茶挥发油中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提取藤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和鉴定挥发油成分,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分离出78个组分,鉴定出63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挥发油组分的80.6%。藤茶挥发油主要成分:乙醇16.66%、1,3-二叔丁基苯9.44%、2-甲基癸烷4.95%、2,4-二甲基-1-癸烯4.65%、2,4-二甲基-1-庚烯4.51%、7-甲基-十一烯4.45%、2,6-二甲基壬烷4.36%、桧烯1.86%、α-蒎烯1.85%、甲酸乙酯1.83%、十三烷1.72%、β-崖柏酮1.44%、1-十一烯1.29%、2,3,5,8-四甲基-十一烷1.27%、4,6-二甲基-十二烷1.02%等,占挥发性化合物总量的76%。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电子克隆和RT-PCR技术从甘蓝型油菜抗旱品系Q2中克隆了膜联蛋白(annexin)基因,命名为AnnBn1(GenBank登录号HM244482),并对其进行了表达分析。AnnBn1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954bp,编码317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推测AnnBn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含有4个重复的结构域及钙离子结合位点,与拟南芥、番茄、棉花和玉米等物种的膜联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AnnBn1基因在Q2的根、茎、叶、芽等组织中均有表达,而且表达量基本相同。对3叶期幼苗进行10%PEG(聚乙二醇)溶液模拟干旱时发现,干旱胁迫后30h内,AnnBn1基因在茎、芽中的表达量升高了2~4倍,而在叶、根中显著升高了10倍以上。AnnBn1基因表达峰值也具有时空特点,干旱胁迫后20h茎和芽中表达量高,而在30h之后叶和根中表达量高。  相似文献   

18.
以抗病性不同的4个甜菜品种为材料,分别接种BNYVV,研究甜菜与BNYVV互作过程中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诱导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基因表达及其与抗丛根病的关系。结果表明:BNYVV不同程度地诱导了4个甜菜品种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提高,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具有较高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并且抗病品种的酶活性高峰出现的时间早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的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均早于感病品种,表达量大于感病品种,且持续的时间较感病品种长。BNYVV不同程度地诱导甜菜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激活了甜菜抗病防御反应系统,提高了甜菜抗病性。  相似文献   

19.
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TILLING)是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高通量检测点突变的反向遗传学方法。本研究首次将TILLING技术用于EMS处理的烟草突变体筛选中,通过对正反向荧光引物使用量的摸索,确定了10 μL PCR体系中IRDye-700标记的正向引物(1 μM)适用量为0.32~0.64 μL,IRDye-800标记的反向引物(1 μM)适用量1.12~1.6 μL;对异源双链CEL Ⅰ酶切体系实验表明,10 μL PCR产物中加入0.6 μL CEL I酶,1.5 μL 10× Buffer酶切效果最好。从而建立并优化了适用于普通烟草基因组研究的TILLING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以NtPhyB为目标基因,在1000份0.6% EMS诱变的M2突变体中进行筛选,共得到13个突变体,该基因突变频率约为1/94 kb。本试验建立的TILLING筛选体系能够快速、高效地筛选任意已知序列基因的突变体,对烟草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