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花状构造是走滑断裂带内的标志性构造变形,传统上按照内部构造样式的差异可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油气勘探揭示,在渤海海域新生代的郯庐断裂张扭变形带内,除发育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外还发育一种特殊的花状构造,即以背斜和正断层组合为典型特征的复合花状构造。通过分析复合花状构造的特征和形成机理认为,复合花状构造发育于张扭变形带中断层受阻弯曲或受阻叠置部位,具有走滑、挤压和伸展3类应变共存以及挤压变形和伸展变形同时发生的特征。复合花状构造可看作是张扭变形带内的典型变形样式,是伸展、挤压和走滑应变在局部挤压环境下复合变形的产物,其形成的应力状态处于正花状构造到负花状构造的过渡状态。复合花状构造因其特殊的构造样式和形成背景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2.
郯庐断裂与渤海海域反转构造及花状构造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王国纯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8,12(5):289-295
郯庐断裂在渤海海域不同区域的展布及其特征有所差异,渤中凹陷以南表现为多支,渤中凹陷及其以北地区表现为单支,在断裂各分支及其附近形成了花状构造,正反转构造,潜山构造等一系列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圈闭,文中再次提出“江东凸起-渤东低凸起带”是发育于郯庐断裂带上的一系列构造带,而不是凸起带,郯庐断裂的活动对渤海海域油气聚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郯庐断裂与渤海海域反转构造及花状构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郯庐断裂在渤海海域不同区域的展布及其特征有所差异,渤中凹陷以南表现为多支,渤中凹陷及其以北地区表现为单支,在断裂各分支及其附近形成了花状构造、正反转构造、潜山构造等一系列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圈闭.文中再次提出“辽东凸起—渤东低凸起带”是发育于郯庐断裂带上的一系列构造带,而不是凸起带.郯庐断裂的活动对渤海海域油气聚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张云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6):22-25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构造带,该文从郯庐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演化动力学入手,分析了其基本构造特征。郯庐断裂带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及演化,油气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油气分布具有含油气普遍,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油多气少”及富集非烃气等四个特点,并结合勘探实践,分析了该断裂带的油气勘探方向,认为具有广阔的油气(包括非烃气)勘探前景,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是渤海海域等区域。 相似文献
5.
花状构造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状构造是发育于走滑-拉分盆地内的一种扭动构造,其基本特征是近于直立的基底扭断裂向上分叉撒开。花状构造大致可以构成三种基本油气圈闭类型,即背形花蕊、屋脊和朵下封堵。由于扭断裂作用,有可能改善脆性基岩的储集性质,所以花状构造一般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此外,花状构造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有它自身的规律。因此,花状构造油气田的开发有其独特性。我国东部西部均发育了一系列走滑—拉分性质的中新生代盆地,其中有可能发育一些花状构造。百色盆地的勘探实践已经发现了正花状构造的存在,在西西盆地还发现一个负花状构造。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压扭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多期构造变动而发育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断裂构造是最醒目的构造形迹,其中压扭断裂是盆内较为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压扭断裂主要分布在隆起带之上,在平面上呈扫帚状、入字型和雁行式几何形态;在剖面上呈花状构造或逆冲构造样式.断裂具有多期性、继承性、差异性和转化性的运动学特征.断裂带可以形成丰富的构造样式、促进油气垂向运移、改善储层物性和控制油气分布,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根据勘探成果,90%以上的油气藏与断裂且主要是压扭断裂有关,并且背冲构造样式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形式.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邓运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1,15(5):301-305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郯庐断裂的力学性质早第三纪为张性,晚第三纪为张扭性。上新世后期,郯庐断裂强烈的活动形成了张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压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塑性拱张—底辟背斜圈闭,井改造加大了披覆背斜圈闭的面积和幅度。晚期形成的这些圈闭丰富了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扩展了勘探领域。与晚期构造相匹配,晚期强烈的断层活动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和再分配,形成了一系列丰度高、储量大的油田,使本区成为我国近年来石油储量增长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 ,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郯庐断裂的力学性质早第三纪为张性 ,晚第三纪为张扭性。上新世后期 ,郯庐断裂强烈的活动形成了张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压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塑性拱张 -底辟背斜圈闭 ,并改造加大了披覆背斜圈闭的面积和幅度。晚期形成的这些圈闭丰富了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 ,扩展了勘探领域。与晚期构造相匹配 ,晚期强烈的断层活动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和再分配 ,形成了一系列丰度高、储量大的油田 ,使本区成为我国近年来石油储量增长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时期的断裂组合特征,并对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板块拼接挤压以及滨太平洋构造域和郯庐断裂带的活动2种动力学背景,郯庐断裂在中生代末一新生代初由左旋到右旋的转变是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的活动表现为在走滑背景下的伸展运动和挤压运动的交替出现,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其内部的潍北盆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形成了现今潍北盆地的构造面貌。通过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对潍北盆地NS向剖面,进行构造演化过程的恢复。分析表明,潍北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孔三段沉积期,盆地雏形发育阶段;孔二段沙四段沉积期,盆地断陷下沉阶段;新近纪整体坳陷下沉阶段。在新生代古近纪,潍北盆地的演化主要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新近纪以来,潍北盆地属于渤海湾盆地构造体系,进入整体坳陷阶段。 相似文献
11.
王东晔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21,28(2):60-67
针对以往对临南地区扭张构造的发育演化机制、扭张构造对油气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等问题,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数值模拟等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对研究区扭张构造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临南地区始于伸展性动力学背景下的斜向拉伸运动,由于复活的基底断层走向斜交于区域拉伸方向,从而形成了典型的扭...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渤海海域,靠近郯庐断裂带的渤南和辽东湾探区的油气较富集,而远离郯庐断裂带的渤西探区油气相对较贫,油气藏主要围绕郯庐断裂带分布,这些都说明了郯庐断裂带附近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平衡剖面分析表明,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主要表现为古近纪伸展、新近纪走滑的构造特征,古近纪伸展活动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形成,并促进烃源岩的快速演化;新近纪的强烈走滑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构造圈闭,并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及晚期成藏.渤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乐观,只是现今的探明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部断陷湖盆多发育断阶带构造,其中顺向断阶带比例较高,其时空配置关系和油气成藏期次、成藏条件对区域油气勘探地质评价起着关键性作用,但研究难度大。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带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顺向断阶带,为了进一步明确其油气成藏模式和充注期次,以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为主要目的层,选取歧东3-1井、张10井和埕海16井分别代表断阶区的低、中、高断阶,通过储层显微岩相观察、流体包裹体鉴定、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测试、GOI统计分析等技术,对埕北各区不同充注期的油气性质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应用激光拉曼测试对张10井和歧东3-1井单个包裹体的气体成分进行有效识别,结合歧东3-1井单井埋藏史、古地温史图和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确定出埕北断阶区的具体油气成藏时间,并在调研和样品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埕北区的烃源岩、储集层、保存和运聚4个成藏要素条件。研究区储层存在2期充注:第一期油气具体成藏时间在东营末期—馆陶初期, 约16 Ma左右;第二期成藏时间在明化镇初期, 从6 Ma左右开始延续至今。研究区具有多套生储盖层,发育的断阶构造对源储的沟通和油气的封堵、保存和运聚成藏起到控制作用;区域成藏条件较为成熟,在油气成藏过程中体现出双源供烃、多期成藏的横向运聚模式和断砂耦合、接力爬坡的纵向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14.
北部湾盆地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部湾盆地主要发育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伸展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等4种断裂类型。盆地演化总体经历了古近系裂陷期和新近系坳陷期两大演化阶段。盆地伸展裂陷期主要有3期断裂活动,在古新世-始新世形成NE向、NEE向伸展断裂;渐新世在走滑伸展作用下形成了NEE向走滑伸展断层和近EW向次级断层。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生烃洼陷的分布和促进了烃源岩的热演化,形成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与生油洼陷相邻且长期继承性活动的断裂带和凹陷中央的隆起带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5.
扭张断裂构造特征的精细刻画及控藏作用的分析是我国东部高成熟油田精细化油藏评价的重要方向。基于扭张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构造演化特征的分析,开展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扭张断裂成因模式的研究,建立了东营凹陷扭张断裂控藏模式。研究表明,东营凹陷扭张断裂可划分为帚状、侧接及雁列3种类型。帚状扭张断裂表现为先张后扭的特征,由单条断裂逐渐向帚状演化;侧接扭张断裂表现为先扭后张的特征,由雁列式向侧接演化;雁列扭张断裂表现为边扭边张的特征,由早期单条断裂向雁列式扭张断裂演化。扭张断裂的差异演化形成了启闭耦合的控藏模式,为扭张型盆地内的精细油藏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渤海湾盆地埕北断阶带主干断层的发育特征及其与上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成藏的关系,开展了地震资料解释、钻井资料分析和各时代底面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刻画了区内张北、张东、赵北和羊二庄4条主干断层几何形态、活动性和封堵性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干断层断面呈铲式或坡坪式,与两侧的次级断裂在剖面呈“Y”字型、花状等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呈羽状、雁列状;各主干断层在Es期内的活动性最强,Ng期最弱;张东断层和赵北断层在Ed期的封堵性较差,Ng期封堵性好;张北断层在Ed期的封堵性好,Ng期的封堵性较差;羊二庄断层在Ed期和Nm期的封堵性均为较好;(2)歧口主凹上古生界烃源岩在Es3期内达到生烃高峰期,现今为过成熟阶段;埕北断阶带上古生界烃源岩在新近系达到生烃高峰,且现今仍处于生烃高峰期;(3)Ed期至现今,埕北断阶带内各成藏要素比配极好,为上古生界油气藏形成的关键时期,上古生界原生油气藏主要为自生自储的背斜油气藏、断块-断鼻油气藏和新生古储的古潜山油气藏,其中背斜油气藏和断块—断鼻油气藏在全区均有分布,而古潜山油气藏分布于张东潜山。该研究成果可为埕北断阶带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冀中坳陷新生界底部广泛发育的不整合带是岩溶作用发生的有利地带,可以作为油气的运移通道或聚集场所,应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对冀中坳陷新生界底部不整合带进行了研究。不整合带在空间上可划分为水进层、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层3个结构层,不整合面之下流动孔隙主要由孔、洞、缝体系构成,而不整合面之上的层状渗透性体主要属于孔隙型介质。其中,不整合面之下的半风化岩石层在垂向上可划分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岩溶带等3个带,油气主要在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运移和聚集。不整合带的发育对油气的运聚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改善储集层的储集性能、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形成有利的储盖组合以及地层圈闭等。 相似文献
18.
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地震相干等技术手段,系统解剖扭张构造基本特征,明确扭张构造样式及其分布规律,并建立了扭张构造的控藏模式。研究表明,东营凹陷新生代共发育王家岗、八面河、高青、青西以及郝现等11个扭张构造带。依据断层平面、剖面组合特征及地层变形特征,对这11个扭张构造进行了分类研究,该地区主要发育帚状-半花状,雁列-树形花状及侧接-卷心式花状3种类型的复合构造样式。帚状-半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盆地的陡坡带,雁列-树形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斜坡带,侧接-卷心式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凹陷的中央隆起带。这3种扭张构造样式控制了不同的圈闭类型,并形成了帚状两段式、雁列分割式以及侧接弧形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