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聚光型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的概念,详细说明了其聚光装置的基本形式和研究现状,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介绍了聚光型电热联用系统的发展现状并列举了一些示范项目,讨论了聚光型电热联用系统发展方向和今后研究、应用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平板式太阳能电热联用面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智恒  姚强 《太阳能学报》2006,27(6):545-553
在简要概述了温度对太阳电池影响的同时,综述了近十年用空气、水作工质的平板式太阳能电热面板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性能评价方法。经过对比,相同条件下水冷面板相对于空冷热效率高20~45%,电效率高2~4%,因而是更合适的电热联用方案。在评价面板性能时,应该考虑电和热的品位差别。未来工作的思路可包括流道结构的设计、工质的筛选、电池封装和连接方式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与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对大规模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则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各类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其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了各类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优缺点.塔式和槽式技术最适用于大规模太阳能热系统.碟式太阳能热发电装置功率较小,适用于分布式能源系统.其它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仍处在试验研究阶段.今后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系统集成技术和槽式真空吸热管技术.  相似文献   

4.
中日双方为了对独立的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综合研究,在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测试光伏发电系统发电设备,促进光伏技术的应用,由日本新能源综合技术开发机构 (NEDO)与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发展司签署了共同承担“边远地区光伏发电系统合作试验研究项目”的协议,决定由日本能源经济研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PV/T)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PV/T集热器进行了设计计算,得到了较好的结构,将翅片高度设定在10mm~20mm,翅片间距设定在20~40mm之间。根据国家标准,设计了满足上海地区四口之家的小型家用太阳能发电和热水系统,并对家用系统的流量特性做了计算,选取了有利于热电综合效益的流量,结果表明当流量为300L/h时,该家用系统在冬夏季均能有良好的电热性能的表现。冬季热水的温度较低,为28℃,但通过热泵可以提升至用户需求温度,夏季可得到40℃的热水,同时太阳能电池由于有效的冷却,发电效率可以提高8%。  相似文献   

6.
空间太阳能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睿  吴克启 《新能源》2000,22(5):31-33
综述了空间太阳能发电技术的研究概况和发展现状,包括现行发电方案的比较、微波传输电能的可行性、空间太阳能发电商业化所需的关键性技术及其应用,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并指出我国开展空间太阳能发电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空间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航天器供电普遍采用太阳能光伏电池阵(PV)与化学蓄电池组合的方式。太阳能光伏电池阵发电系统光电转换效率较低,一般只有14%左右。随着航天活动的扩展,对电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加拿大共同建造的国际阿尔法空间站总的电能需求将达110kW。随着功率的增加,光伏电池阵迎风面积将显著增大,使得发射成本和轨道维护成本大大增加;此外,蓄电池的寿命较短,在空间站运行期间需经常更换,增加了总的运行成本。太阳能热动力发电系统(SDPS)是一种新的空间太阳能/电能转换系统。它的优点是相对重…  相似文献   

8.
该文介绍太阳能资源情况,太阳能发电:热发电和光伏发电,它们当前国内外概况,并结合国情提出几条加快光伏发电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具有选择性吸收功能的直接吸收式油基纳米流体太阳能电热联产系统,采用油基二氧化钛纳米流体匹配硅光伏电池板以实现对太阳辐射的分波段利用.通过求解辐射传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分析了该系统在不同聚光强度和工质循环速率条件下的工作性能.通过与传统电热联产系统中光伏模块工作温度、循环流体出口温度、光热转换效率,以及光电转换效率的比对,验证了该系统能够在维持良好的光伏电池热管理的同时获得相对高品位热能收集.结果表明,在入射光强小于200 kW/m2工况下,该系统中的光伏电池板的工作温度能够维持在330K以下,其系统总的有效输出能相较于采用导热油作为循环工质的传统电热联产系统可实现16% ~58%的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0.
《节能》2016,(9):13-15
介绍南宁市太阳能资源情况,以及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建设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以及扶贫光伏发电项目的规划目标。最后,从节能减排和社会效益方面对规划的光伏发电项目进行了分析和测算。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为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同时得到可资利用的热水和电力,将小型贮能式光伏系统与家用平板型太阳能热水器结合起来,把光优电池组件层压在热水器的扁盒式铝合金集热板上,构成一套光优光热(PV/T)一体化系统,并在合肥地区进行了自然循环模式下的光电光热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晴朗或多云的天气条件下实验系统日平均热效率可达40%,日平均发电效率约9.5%,系统综合性能效率多在60%以上,比单独的光伏或热水系统效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对光伏热水墙体光电光热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杰  韩俊  周天泰  何伟  裴刚  陆剑平 《太阳能学报》2006,27(11):1089-1096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动态地分析了光伏热水墙体的光电光热特性,并就系统中电池覆盖率、工作流体质量流率对系统热效率和电力输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系统优化设计的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13.
风/光互补电站控制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所介绍的风/光互补电站的控制监测系统,采用了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较好地实现了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和风力发机组的保护功能,并具有蓄电池充、放电控制的温度补偿功能,同时对运行数据进行了统计和计算。  相似文献   

14.
超级电容器蓄电池混合储能独立光伏系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立了混合储能系统的数学模型,对系统性能的提升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一种无源式并联储能方案,并应用于独立光伏系统中,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光伏系统的发电功率和负载功率脉动的情况下,蓄电池的充放电电流比较平滑。合理配置超级电容器组的容量,可以减少由于日照量变化所导致的蓄电池充放电小循环次数。对解决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系统中蓄电池储能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型全铝扁盒式PV/T热水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单晶硅光伏电池与全铝扁盒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通过特殊工艺粘结起来,制成了一套自然循环式光伏光热一体化(PV/T)系统,在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同时提供热水。于04年7月-10月在合肥地区进行了室外实验,测试并讨论了该系统以不同水量和不同初始水温运行时的光电光热性能。结果表明,当m/Ac>80kg/m2时,这种PV/T热水系统的发电效率在10.15%左右,热效率在50%左右,光电光热总效率可以达到60%左右,光电光热综合性能效率可以达到70%左右。相对于单纯的光伏系统或自然循环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这种PV/T热水系统具有占地面积小、综合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太阳热水器—冰箱复合机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一种新型的可同时供热和制冷的太阳热水器-冰箱复合机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电加热模拟实验,在热水箱内放入22℃的水,加入热量61MJ后得到92℃热水120kg,和-1.5℃冰9kg,系统制冷COPsystem为0.0591,制冷循环COPcycle为0.41。对现有的热水器-制冰复合机进行改装使之具有真正的冰箱功能后,热水箱内放入21℃的水120kg,冷凝温度控制在30℃左右,装置加热输入55MJ热量后,结果发现蒸发器中的4kg蓄冷剂-水都结为-2℃的冰,用这些冰和制冷剂冷量可使100L冰箱内温度保持低于5℃达3天之久,该实验结果为将来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源进行制冷和供热的吸附式制冷装置的商品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有、无玻璃盖板工况对PV/T系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时参考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第一定律,以(炯)效率和能量效率作为判据,在一些结构参数和环境参数变化的条件下,对有、无玻璃盖板工况下PV/T系统的综合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尝试对玻璃盖板在PV/T系统中的应用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分级模糊控制风力太阳能混合发电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淼  吴捷 《太阳能学报》2006,27(12):1208-1213
针对分散式风力太阳能混合发电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分级模糊控制器的风力太阳能混合发电能量管理控制方法,设计了一四级分级模糊控制器来实现对系统的能量管理和控制;并对所设计的能量管理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证明此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I) CAD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一整套利用CAD进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法。为了精确确定系统每小时的运行状态,采用了更精确地表征组件特性及评估实际获得的风光资源的数学模型。为了寻找出以最小设备投资成本满足用户用电要求的系统配置,首先在风力发电机容量固定不变的前提下,计算了与该容量风力发电机匹配的不同容量的PV方阵和蓄电池所组成的风/光/蓄组合的全年功率供给亏欠率LPSP,根据总的设备投资成本最小化的原则筛选出一组与该容量风力发电机对应的满足用户给定系统供电可靠性即LPSP值的风/光/蓄组合;然后通过改变风力发电机的容量,优选出多个与不同容量风力发电机对应的既能满足用户用电要求同时总的设备购置成本又是最低的风/光/蓄组合,比较它们的成本最终唯一确定出以最小投资成本满足用户用电要求的优化的系统配置。  相似文献   

20.
Electric energy production with photovoltaic (PV)/thermal solar hybrid systems can be enhanced with the employment of a bifacial PV module. Experimental model of a PV/thermal hybrid system with such a module was constructed and studied. To make use of both active surfaces of the bifacial PV module, we designed and made an original water-heating planar collector and a set of reflecting planes. The heat collector was transparent in the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spectral regions, which makes it compatible with the PV module made of crystalline Si. The estimated overall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for the system related to the direct radiation flux is of the order of 60%, with an electric efficiency of 1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