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鉴DWP旋流器入料形式与Vorsyl旋流器基本结构,针对一段水介分选旋流器底流损失部分精煤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新型底流再选多产品水介旋流器。分选旋流器溢流直连分级旋流器,分级旋流器底流出精煤,部分溢流引作再选冲水,分选旋流器底流接再选旋流器,分出中煤和矸石两产品,可一次给料同时实现排精煤、中煤、矸石和细粒溢流四个产品。以屯兰选煤厂-2 mm煤泥为研究对象,试验考察了一段溢流管插入深度和再选冲水流量对两段再选分选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试验条件对该装置的分选效果均有显著影响;要保证精煤合格,一段溢流管插入深度要保持在190~200 mm;调整冲水流量大小可调节再选浓度及分选力大小;增加二段再选后可以得到更高的矸石灰分。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正豪选煤厂三段跳汰机中煤水介旋流器再选工艺流程,对水介旋流器的可调性进行了工业试验,对其不同粒级分选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精煤和跳汰精煤进行了跟踪检查。结果表明,调整旋流器溢流管的插入深度,可使精煤灰分有2个百分点的变化;水介旋流器可实现>0.25mm粒级的有效分选;其精煤质量与跳汰精煤相同。  相似文献   

3.
针对生产过程中再选工艺存在中煤里精煤含量波动较大,最高可达30%,中煤灰分在30%~35%之间,精煤损失较为严重的问题,新巨龙选煤厂通过对重介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将原先"两段三产品"生产工艺优化为"两段四产品",用有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代替再选有压两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对主选段的中矸产品进行高精度分选,回收灰分为10%~12%的3~#精煤产品。生产实践表明,改造后总精煤产率升高较为明显,3~#精煤产品最终灰分为11%,产率增加1.12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中煤夹带精煤问题,以传统两段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设计经验为基础,设计出了中煤有压再选三段重介质旋流器。通过带介质试验,对比了两段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和三段重介质旋流器各出料口的密度变化以及密度差异,验证了中煤有压再选三段重介质旋流器分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利用淮北选煤厂稀缺主焦煤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该选煤厂重介中煤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中煤再选的可行性.基于重介中煤煤质特性和解离特性,将中煤破碎至<0.5 mm以下,分别利用浮选、强化重力分选和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对该厂重介中煤进行了回收再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和强化重力分选效果要优于浮选.采用预...  相似文献   

6.
针对五沟选煤厂重介质分选系统存在的问题,从旋流器的工作原理、中煤产物的粒度和密度组成、合格悬浮液中的煤泥含量3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采用取消精煤筛合格介质段,扩大磁选机处理能力,调整重介旋流器二段的结构参数,提高中煤弧型筛的筛缝尺寸等优化措施后,有效改善了重介质系统的分选效果,矸石带煤量小于2%,中煤带精煤量小于7%,同时介耗下降0.3 kg/t以上。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钱家营选煤厂稀缺炼焦煤中煤再选的可能性,对钱家营选煤厂三种中煤产品开展破碎、磨矿和浮选试验,分析了三种中煤的再选潜势。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技术经济效益,研究发现:块中煤占中煤总量的6.97%,再选精煤质量合格,但分选难度大、加工成本高,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工业规模的再选可能性;末中煤占中煤总量的60.47%,但常规解离后再选的精煤灰分难以达标,再选难度极大;浮选中煤占中煤总量的32.56%,通过解离再选试验可以释放出大量合格精煤,具有较好的再选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抚顺矿区的炼焦煤资源利用率,提出了基于梯级解离和分段回收的中煤再选方案。在将重介中煤破碎至3 mm的基础上,依次通过水力旋流器和螺旋溜槽对其中0.25 mm粒级"取精"并"抛尾";螺旋溜槽精煤经粗磨后与破碎产物中0.25 mm粒级混合,通过预先浮选进一步"抛尾",浮选精煤经细磨后再次分选。试验结果表明:灰分为31.20%的重介中煤经破碎再选后,可获得产率为39.30%、灰分为11.49%的精煤,分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大锥角水介质旋流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Ф50mm水介质旋流器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结构放大,形成大锥角水介质旋流器系列产品并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Ф150mm旋流器用于从原煤中分选低灰精煤,从煤泥中回收精煤,Ф50mm旋流器用于跳汰中煤再选。分选系统运行稳定,分选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涡北炼焦煤选煤厂采用3NWZXΦ1300/920旋流器进行原煤不脱泥入选,其生产调试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选煤的正常生产。本文采用多因素一元定量实验的方法,对旋流器的影响因素:原煤处理量、分选密度、入料压力、分流比(煤泥含量)、介质粒度进行了实验分析,确定了其最佳的分选条件。将确定后的工艺参数带入实际生产,混精煤产品数质量一直保持在较好的水平。同时,针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中煤发热量过剩问题,本文提出了采用二段溢流管大深度插入的解决方案,在保证精煤灰分的前提下,提高中煤灰分。溢流管调试安装使用后,中煤发热量控制在3500k~3700kJ之间,产率从3.27%提高到了4.55%,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