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天津干线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干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向天津供水,并给河北带水。输水线路长153km,地形、地质及运行条件都很复杂,有些技术属于国内首创。它的建成将极大缓解天津市的缺水局面,促进天津经济腾飞。 相似文献
3.
4.
天津干线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约155.3km,工程采用全箱涵无压接有压全自流输水方案,主要建筑物共有268座。工程等级为1等,主要建筑物为1级,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6.
天津干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向天津供水,并给河北带水。输水线路长153km,地形、地质及运行条件都很复杂,有些技术属于国内首创。它的建成将极大缓解天津市的缺水局面,促进天津经济腾飞。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天津干线输水线路长、引水流量大、流量变化幅度大,且具有一定的天然水头。现根据天津干线的特点,以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控制简单、保证水质、减少水量损失、减少永久占地以及对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最小为原则,对天津干线输水方案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施工战线长,骨料料场分散,工程所用骨料、水泥等原材料种类繁多,工程沿线属我国活性骨料广泛分布区域,为了预防和控制碱骨料反应给混凝土工程带来的危害,对中线干线工程碱骨料反应试验方法判定标准、控制和预防措施等进行规范,较好地控制了混凝土碱骨料反应。 相似文献
9.
11.
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入手,论证了实施代建制建管模式的必要性,探讨了代建制的概念和特点,以南水北调建设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基础,对代建制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适应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判断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最优的建管模式。代建制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实践中是成功的,代建制管理模式从实施过程的科学性、高效性、可控性及实施效果等方面均优于直接管理、委托管理的建管模式。工程实践表明,实施代建制有效地弥补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法人管理力量不足,减少了建管人员安置负担,分担了项目法人的部分建设管理责任,避免了地方性利益行为,显著提高了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依据GIS理论,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监测平台,有利于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在研究GIS在水源区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基础上,对水源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包括监测思路对策研究、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监测体系平台结构设计研究、监测体系平台日常应用研究等,重点对监测体系平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系统按照应用逻辑自上而下分为应用层、中间层、数据层以及远程监测层;监测体系平台采用了B/S和C/S结构相融合的模式构建,平台功能结构设计了八大数据库和六大应用子系统。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沙河段路线长,涉及料场多,骨料品种杂.碱-骨料反应具有反应缓慢、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碱-骨料反应十分复杂,需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进行综合评定.通过岩相法、砂浆棒快速法、碳酸盐圆柱体法等不同试验方法对碱活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料场部分骨料具有潜在危害性反应的碱活性.为确保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工程安全,应严格控制工程所用水泥的碱含量及采取其它工程措施来抑制碱-骨料反应.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劣质地下水对输水水质的潜在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水质安全是工程运行成功的关键。现通过对中线工程总干渠沿线地下水进入渠道可能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典型渠段数值模型定量计算地下水与渠系水在水量与水质的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内排排水的布设使地下水与渠系水存在水量与水质的紧密联系;地下水向渠道的排入量取决于地下水水位与总干渠渠道水位之间水位差的变化情况以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根据现有资料基础上的河北磁县境内渠段模拟计算结果,即使在假定的污染风险达到极大的情况下,排入渠道的劣质地下水对渠系水水质基本不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进度控制原理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以主要向城市供水、兼顾农业和生态供水为目标,是我国在建的特大型调水工程,建设意义重大。该项目点多、线长,建设管理复杂。由于各种原因,工程工期较原计划明显滞后,为尽可能的挽回进度损失,达到预期目标,工程结合进度控制原理,广泛采取了科学的进度控制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浅议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工程冰期输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引丹江口水库水量至北京、天津市.沿线渠道经过北方寒冷地区,渠道水体会发生结冰现象.目前,冰期输水运行是长距离渠道输水运行调度的难点,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特别针对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冰期输水调度,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技术成果.2008年为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状况,利用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工程临时从河北省向北京供水.本次供水经历了冰期输水阶段,并成功地实现了冰期安全输水的目标,积累了宝贵的冰期输水的调度经验,对冰期输水的调度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资源性缺水,多年持续地下水超采导致严重的地面沉降。截至2009年,天津市地面沉降覆盖区域约8 900km2,全市最大累积沉降量超过3m。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定于2014年实现通水,天津引水段工程设计方案中的供水、调蓄和输水工程均位于天津地面沉降区范围内。一方面,地面沉降导致引水工程中的重要调蓄水库设计高程和库容丢失,供水管线不均匀累积沉降对工程的运行具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每年供给天津地区10.2亿m3水量,有效利用水量达8.16亿m3,这部分水量除保证重点地区用水需求外,可用来实施大规模的地下水水源转换工程。天津控制地面沉降历史经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引水工程通水及大规模水源转换能有效防治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