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况武钢1号高炉第二代从1978年12月16日大修后开炉,到1983年10月5日停炉进行第一次中修,高炉生产了四年零九个半月,产铁345.5万吨;从1983年12月18日开炉至1987年12月9日停炉进行第二次中修,高炉生产了四年,产铁348.2万吨。 1号高炉1983年第一次中修时,根据其他高炉破损调查的研究成果,对炉腹以上的冷却结构形式散了改进,并增加了炉身冷却高度。原大修时炉身下部设置的三段镶砖冷却壁未变,将三层支梁式水箱改为二段“Γ”形镶砖冷却壁,其钩头长640毫米。该部位炉衬系采用河南省产硅铝质耐火材料。 1号高炉第一次中修开炉后,1984~1985  相似文献   

2.
一、概况武钢四号高炉有效容积为2516米~3。第一代于1970年9月30日开炉,1974年2月17日停炉中修,历时1235日。其间更换大、小钟各两个,另焊补大、小钟各一次。除去计划休风时间,实际生产1214日。总产铁量为234.7万吨。  相似文献   

3.
安钢炼铁厂2号高炉经过5年半超强化冶炼,单位炉容产铁达到5163t/m~3,由于炉身冷却设备破损严重,于2000年3月19日停炉中修。在这次中修改造中,该高炉采用了  相似文献   

4.
冷铁2号高炉(100m~3)于1986年9月1日停炉中修。该炉自1981年12月中修开炉至今,运行了四年零九个月。由于炉体无炉身支柱,加之高炉已经历16年之久,钢壳锈蚀严重。晚期除炉身支梁式水箱上部砖衬完好外,中下部内衬全部蚀光。这样,炉顶、斜桥、上升管道等负荷全由钢壳承担。由于钢壳超负荷运行已久,支撑不力,造成了炉壳向西南方向严重倾斜。炉体不正,易造成炉顶大小料钟、上料斜桥偏移,不但影响高炉中修质量,同时也  相似文献   

5.
高炉是炼铁生产的主体,它的建设投资大,施工周期长。因而,高炉的寿命一直为炼铁工作者所重视。目前,决定高炉寿命的关键已从炉缸、炉底转移到炉身,特别是炉身下部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部位。国内有些大高炉生产两年左右就因炉身损坏而被迫停产中修,以致一代高炉需要二至三次中修,这不仅需耗巨资,而且影响产量,造成双重经济损失。所以,国内外高炉工作者都在努力寻求延长炉身寿命的办法和措施,力争高炉炉体同步大修。  相似文献   

6.
1981年初,由于四号高炉(容积2516米~3)炉身砖衬全部脱落,无法继续正常生产,决定提前进行第三次中修,因该炉刚小修仅四个月,大小钟都是新换的,故这次中修是被迫进行的非计划检修,大小钟均无备品.因此,要求停炉一定要保护好大小钟及炉顶设备,炉顶温度不高于400℃,停炉过程中也不能由炉顶打水控制炉顶温度,以防大钟受激冷变形.采用高料线全焦(中块焦)停炉可以保护大钟,但扒炉工作量太大,影响检修工期.为此,我们采用了国外资料介绍的砾石停炉法.  相似文献   

7.
一、炉身塌砖经过四号高炉是1970年9月建成投产的。容积2516米~3。它是我国第一座炉腹以上采用汽化冷却、取消炉缸支柱、不设炉腰托圈的大型高炉。1974年2月,因炉身冷却壁大量烧坏进行了第一次中修。1977年10月再次因为炉身汽化冷却出问题进行了第二次中修,将炉身由汽化冷却改为水冷,在沟下增加烧结矿筛分设备。1978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当时国内大型高炉的先进水平,年平均利用系数为1.526,焦比526.3公斤。1981年2月底炉身砖衬全部脱落,4月份进行了第三次中修。四号高炉开炉以来中修次数、中修炉身寿命及产铁量见表1。由表1可见:  相似文献   

8.
国内高炉自采用综合炉底以来,大高炉一代寿命普遍延长,据调查1963年至1980年的四十个炉代平均炉龄达到8年左右,与国外大高炉的寿命相当,但炉腰和炉身寿命相差较远.国外高炉一代寿命没有中修,而国内高炉一代寿命一般都进行一次到两次中修,实际上炉腰、炉身寿命只相当于国外高炉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因此,提高炉身下部和炉腰的寿命已成为延长我国高炉一代寿命的主要关键. 攀钢高炉是冶炼钒钛矿的大高炉,炉底采用风冷综合炉底过渡到全粘土砖炉底,并  相似文献   

9.
包钢1513m^3高炉开炉及达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志刚  苏俊峰  石世斌 《炼铁》2001,20(6):36-38
1 概述 包钢2号高炉1998年停炉中修,更换了破损的冷却壁和风口大套下沿以上砖衬。由于公司生产组织原因,中修后将近3年一直处于停炉状态。该炉有效容积1513m~3,钟式炉顶,高径比2.920,属传统瘦长型高炉。设有18个风口,1个铁口,在高炉中修停炉期间,热风炉凉炉未作检修。由于中修未放残铁,经实测炉缸约有350 mm厚的凝铁,考虑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武钢四号高炉是我国第一座采用炉缸支柱和炉腰托圈的炭砖水冷薄炉底大型高炉,于1970年9月30日建成投产,至1984年7月11日顺利停炉大修,历时5024天(13年9个多月)。其间经过1974年2月、1977年10月和1981年4月三次中修。一代炉龄产铁量为1293.5万吨,单位有效容积产铁量达到5141吨/米~3·代。四号高炉第一代内型剖面见图1。二、停炉前的准备工作停炉前夕,炉况基本顺行,要求停炉前一天(9日)炉温:〔Si〕0.95~1.05%;炉渣碱度0.90~0.95。炉料由烧结矿和海南矿组成,每批加锰矿800公斤。小休风期间(476分钟)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高炉的强化,加重了炉体设备和内衬的工作负荷。高炉炉底由于采用了炭质材料,并与水冷的炉底结构配合,已经取得十年以上的寿命。炉身的寿命一般为3~5年。据此,高炉的长寿矛盾已由炉底转移到炉身。高炉大修(含中修)前、后能耗较高。停炉和开炉要消耗大量能源。检修要耗费资金和劳动力。1982年武钢3~#高炉中修费用约1200万元。  相似文献   

12.
通钢4号高炉(350m~3)1993年10月30日建成投产,采用自焙小炭块与自然风冷相结合的炉底结构。1997年10月4~27日停炉中修,更换炉顶设备和全部镶砖冷却壁。1999年5月因炉底温度高,在不休风的情况下将风冷改为水冷。2002年9月9日停炉大修,一代炉役8.79年,共产生铁267.4万t,单位炉容产铁7640.9t/m~3,高炉平均利用  相似文献   

13.
向君中 《炼铁》1994,13(3):6-8
太钢3号高炉1987年中修时在炉腰,炉身下部4层立冷板采用软水闭路循环冷却,并在软水冷却的5.8m高度范围内采用氮化硅结合的碳化硅砖和高铝砖两环交错砌筑,至1992年2月停炉大修,生产了4年零10个月,取得了一代中修炉龄延长,生产指标改善的效果。生产铁产量增加42.1%,高炉利用系数提高0.096,单位炉容产铁量增国897t,炉龄延长454天。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鞍钢3号高炉于1969年9月15日投产,由于炉体及冷却设备损坏严重,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因此于1978年10月30日停炉中修45天.同年11月27日开炉投产,到1983年6月6日进行大修停炉,共生产13年8个月21大. 这次停炉的特点是:一收、二全、三不、四高. 一收:回收煤气进行停炉操作. 二全:安全顺利地停炉;全风量停炉操作. 三不:不安装特殊探尺;不加净焦;不减轻焦炭负荷. 四高:实现高风温(896℃)、高炉顶压力(平均顶压为0.363公斤/厘米~2)、高炉顶温度(529℃)、高速度(8小时47分  相似文献   

15.
武钢四高炉开炉初期原料供应、设备结构有不少问题,生产水平很低。1973年因炉身砖衬和冷却设备严重损坏准备停炉检修。为研究炉底侵蚀状况以决定大修或中修,作者用数学物理方法,以实测数据为边界条件,导出了碳砖炉底的热侵蚀计算式。计算结果与炉壳温度分布、残铁量等方法推算的相近。由于炉底侵蚀仅1米,决定四高炉中修。四高炉中修至今炉底状况良好,可认为推算是可靠的。作者还推导了碳砖炉缸的热侵蚀计算式。用此式计算的一高炉炉缸侵蚀尺寸与大修时的观测值也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前影响高炉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炉身下部与炉腰、炉腹砖衬寿命短,一般耐火砖衬在0.5~1年内全部脱落,水冷壁过早暴露,因直接承受高温热腐蚀和炉料,气流冲刷而很快破损,致使炉壳发红,被迫停炉中修,所以提高炉身砖衬的使用寿命已成为延长高炉寿命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1967年Konopinky教授在欧洲第一次将碳化硅砖用于高炉后很快在全世界得到推广。近十几年来,国外工程技术人员针对高炉生产特点经过试验研究,普遍认为除粘土结合碳化硅砖外,其他氮化硅结合,氧氮化  相似文献   

17.
1 引言 新钢7号高炉有效容积600m~3,1993年9月28日建成投产,到2002年2月6日,共产生铁3052801t,单位炉容产铁5088t╱m~3。其间在1998年12月3~18日和2001年9月18~30日分别进行了恢复性小修和简易中修,主要是更换大、小钟等炉顶设备,2001年中修时对炉身部分砖衬重新砌  相似文献   

18.
《炼铁》1984,(3)
冶金部和中国金属学会于1984年6月5日至9日在武钢召开了大中型高炉炉身寿命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生产、科研、设计和高等院校32个单位的代表共80名.会议总结交流了建国以来各厂提高炉身寿命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当前炉身寿命短的各种原因,并对今后延长炉身寿命提出了具体措施. 与会代表认为,自从高炉采用碳砖综合炉底以后,影响高炉寿命的薄弱环节已转移到炉身下部.目前高炉炉身寿命一般只有四年左右,它不仅因中修需要耗费巨额投资和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严重影响生铁产量.为此,高炉炉身寿命过短已成为当前发展钢铁生产的突出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随着炼铁精料工作的不断深入,熟料率不断提高,原燃料质量改善,人炉料粉末降低,高炉炉料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炉冶炼不断强化,以往高炉炉身中上部容易结厚甚至结瘤的情况,逐步发展变化为高炉中下部易结厚。近几年,涟钢小高炉大、中修停炉实践表明,凡停炉前生产不稳顺的高炉,均存在炉腹、炉腰、炉身下部不同程度结厚的情况。高炉中下部结厚直接影响到高炉生产的稳定,高炉生产不稳定,又加剧中下部的结厚,处理高炉中下部比处理炉身中上部结厚难度更大,需要的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20.
湘钢一号高炉有效容积为750m~3,于1968年12月26日竣工投产,1976年12月23日停炉大修,其间未经中修,扣除封炉时间,一代炉龄为6年零3个月,产铁总量为1903.59t/m~3。采用空料线打水法停炉,停炉中只发生几次小震和崩料,未发生任何设备和人身事故,空料线和出残铁都比较顺利(见图1),基本上达到了既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