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火和缓冷工艺对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亮连续退火模拟实验机,研究了热处理双相钢生产中退火和缓冷工艺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γ+α两相区退火温度越高$组织中第2相数量越多,强度越高;在相同退火温度下,缓冷温度越低,越有利于取向附生铁素体生成,未相变的奥氏体富碳越多,淬火后越有利于获得马氏体组织,强度越高;低温退火、低温缓冷,有利于获得多边形铁素体+岛状马氏体双相组织,综合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2.
冯凯  蒋大鸣 《上海金属》1991,13(5):50-53
本文通过不同温度亚温淬火及回火,在15号钢中得到具有不同体积百分比及不同强度比的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并研究了这些组织对铜的力学性能及断裂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力学性能与双相钢中的马氏体数量及马氏体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耐候钢热处理双相化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铁路机车车辆用的两种热轧耐候钢经热处理双相化的的金相组织及各种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耐候钢双相化后的显微组织由多边形等轴铁素体晶粒和不规则岛状马氏体组成,且原始组织对其有很大影响;两种热轧耐候钢双相化热处理前后的显微镜组织和力学性能均无明显的各向异性,研究发现,双相化加热温度对马氏体含量,铁素体晶粒大小,屈服现象,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屈强比、伸长率及加工硬化指数(n值)等双相化钢的组织和性能均有显著影响,根据试验结果,确定的耐候钢最佳热处理双相比工艺为780℃加热,10%NaCl水溶液淬火,本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采用控制轧制法进行耐候双相钢的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亚温淬火工艺对45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45钢进行预备热处理+亚温淬火+回火处理,探讨亚温淬火前的预备热处理和亚温淬火温度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温淬火对钢性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残留铁素体的形态和数量。淬火+高温回火作为预备热处理,亚温淬火后残留铁素体为细小的针状,可提高45钢性能;而退火作为预备热处理,亚温淬火后残留铁素体粗大不匀,使45钢性能降低。随亚温淬火温度提高,残留铁素体的数量减少,钢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与传统的淬火工艺相比,合适的亚温淬火工艺可提高45钢的强韧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工艺设计,对工业20钢进行了分级淬火(SQ)和临界区退火(IA)热处理,获得了马氏体体积分数相近、但马氏体分别呈离散分布和连续分布的2种双相钢.对它们的拉伸/冲击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应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获得双相钢的微观应变分布,并结合表面微裂纹分析,揭示了2种双相钢的不同变形断裂机制.SQ双相钢展现出较低的强度,但具有更好的塑性与冲击韧性,这源于铁素体较大变形松弛了马氏体在变形中产生的应力集中;而IA双相钢中铁素体变形受到周围马氏体的阻碍,铁素体相对小的变形不能有效松弛变形马氏体的应力,使裂纹优先在马氏体中产生,因而IA双相钢具有高强度和低塑性.  相似文献   

6.
(α+γ)区形变淬火对15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α+γ)区形变淬火工艺对15钢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15钢经预先淬火及随后亚温形变淬火,可获得组织细密的马氏体加铁素体双相纤维组织,使该钢的强度和塑性得到明显改善,这是提高双相15钢强塑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热处理》2017,(4)
热轧双相钢是指低碳或低合金钢通过临界区热处理或控轧控冷工艺得到的主要由铁素体和少量马氏体组成的高强度钢。测定了C-Si-Mn系热轧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铁素体和马氏体强度是影响该热轧双相钢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热轧双相钢力学性能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可以作为预测热轧双相钢力学性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低碳硅-铌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冷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采用临界区淬火和双重淬火两种制度,可在830 ℃到960 ℃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获得铁素体+马氏体的双相组织, 纤维状双相组织或铁素体边界马氏体双相组织同样具有理想的强韧性配合.经300 ℃充分回火,可消除时效对性能的影响.其钢丝的拉拔率达90%以上,具有良好的成形性及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9.
基于“材料素化”的理论,以普通低碳钢为原材料,引入异质结构的微观设计理念,通过循环退火+亚临界淬火的热处理工艺制备马氏体包裹铁素体的网状异构组织双相钢,观察并研究了马氏体分布形貌以及马氏体体积分数对试验钢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状马氏体-铁素体异构组织双相钢在室温下的拉伸强度可达1084.15~1392.24 MPa,总伸长率为7.47%~8.94%,并且兼具较低的屈强比。采用Hollomon、DC-J(Differential Crussard-Jaoul)、修正MC-J(Modified C-J)三种分析模型研究了试验钢的应变硬化特性和不同阶段的应变硬化机制。结果表明双相钢的加工硬化指数与其结构特征息息相关,MC-J分析模型相较于其他两种模型,对双相钢的加工硬化更为敏感,具有三级变形行为。在准静态室温拉伸下,网状异构双相钢具有良好的加工硬化能力,随着马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加,双相钢中硬质相马氏体可以更早地发生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下低碳硅-铌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形态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米用双重淬火和临界区淬火,可在830~960℃获得铁素体+纤维状或岛状马氏体双相组织;马氏体中的亚结构为位错型和孪晶型共存.纤维状双相组织由于两相界面较宽,具有更为理想的强塑性配合,可直接冷拔成钢丝.临界区淬火的双相钢冷拔成钢丝后,经300℃充分回火,在保持一定强度的同时,塑性得以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1.
张明亚 《钢管》2014,(4):18-22
热轧无缝钢管通过中频感应加热进行循环加热+淬火工艺处理后,基体内的组织将发生多次相变,从而使铁素体以及奥氏体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晶粒均得以细化。通过循环热处理工艺得到基体为铁素体+马氏体组织的超细晶双相钢,且多次循环后双相钢内的铁素体晶粒可细化到1μm左右。  相似文献   

12.
Nb和Cr对冷轧低碳低硅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不同双相处理工艺条件下加Nb(0.033%)和加Cr(0.44%)两种低碳低硅冷轧双相钢的组织演变规律和性能特点。分析了合金元素Cr和Nb对双相组织中马氏体体积分数、马氏体形态和铁素体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Nb的作用主要是通过NbC粒子的析出阻碍再结晶晶粒的长大,从而在同样较低温度热处理工艺条件下,加Nb双相钢中的铁素体晶粒较细。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当相变先于再结晶发生时,NbC对细化晶粒的作用不明显,因而加Nb和加Cr钢具有相近的铁素体晶粒尺寸。Cr提高奥氏体形成温度,导致双相处理时奥氏体的体积分数以及淬火后马氏体的体积分数的减少。力学性能分析表明,在同样的双相处理条件下,加Nb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屈强比;而加Cr钢则表现出较好的塑性。  相似文献   

13.
退火温度对800MPa级热镀锌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试制800MPa级低硅热镀锌双相钢,研究了双相钢的双相处理工艺、组织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试样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的双相组织,M的体积含量是15%-20%。通过三种不同的热处理温度获得了不同的F+M的比例,从而得到不同的力学性能。退火温度从780℃升到850℃,可以获得性能更好的双相钢。  相似文献   

14.
20双相钢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20钢以不同的前处理状态,在亚温区淬火后,获得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双相钢的组织形态及马氏体相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对力学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随马氏体体积百分比增加,σ_b、σ_(0.2)、屈强比等值增加,塑性指标6%降低。此外,前处理状态不同,双相钢的组织形态也不同,前处理为淬火态的双相组织中,马氏体呈细散小岛状,形成类似纤维状的组织,屈强比最小,延伸率最大,最适于做成型性材料。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试制了高强度冷轧热镀锌用双相钢,并且优化了模拟连续镀锌退火工艺.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以及电子背散射(EBSD)观察了双相钢组织及其微观结构,探讨了不同退火温度对双相钢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试制的冷轧双相钢具有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延伸率,其组织主要由板条马氏体和铁素体两相组成,铁素体晶粒间多为大角度晶界,有一半以上的晶粒都是{111}//Z型取向.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St14钢的双相处理工艺、双相组织、力学性能成形极限图及实冲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在(a+γ)两相区温度加热的淬火处理获得了铁素体加马氏体的双相钢钢板,实冲壳体时具有良好的成形性能。  相似文献   

17.
毛博  储双杰  张理扬  孙宝德 《热加工工艺》2014,(20):157-160,163
研究了两相区退火温度对高强冷轧DP 980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断口形貌分析以及拉伸前后的照片对比,分析了高强冷轧DP 980变形和断裂特性。结果表明,两相区退火温度通过影响双相钢中马氏体的碳含量、马氏体和铁素体的晶粒尺寸来影响其力学性能。实验所获得双相钢均为微孔聚集型的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冷轧退火工艺参数对DP780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整连续退火工艺来控制显微组织中一次铁素体、二次铁素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的比例、尺寸、形貌、分布,同时获得了连退工艺参数、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传统冷轧铁素体和马氏体双相钢的组织中有5%~7%的残余奥氏体,不仅可以获得屈强比≤0.5的超低屈强比冷轧DP780型钢,也改善了成形性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箱式电阻炉对试验钢进行了三种不同淬火温度的淬火+高温回火热处理,并对试样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对拉伸和冲击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两相区淬火的试样的显微组织以多边形铁素体+岛状马氏体为主,随淬火温度升高,铁素体含量逐渐降低,马氏体含量逐渐增加,晶粒逐渐细化;回火组织以回火马氏体+铁素体为主,与淬火组织相比,铁素体明显粗化,马氏体含量下降,马氏体板条特征逐渐消失,铁素体晶界有较多碳化物析出;随淬火温度升高,回火后钢板屈服强度、伸长率和低温冲击韧性均逐渐升高,抗拉强度先提高后略有下降;试验钢经800℃淬火+500℃回火能获得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利用万能试验机、摆锤冲击试验机和布氏硬度计分别检测试验钢的强度、塑性、冲击性能和硬度,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60CrNiMo轧辊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00℃等温淬火时得到的贝氏体和珠光体的混合组织其强度和塑韧性较差;相比较于马氏体等温淬火+高温回火工艺,采用两相区亚温淬火,形成的铁素体和回火马氏体双相组织,可有效改善试验钢的力学性能,并且可以避免淬火裂纹的产生;试验钢经马氏体等温淬火+亚温淬火+高温回火热处理后其布氏硬度为318 HBW,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_(p0.2))为797 MPa,抗拉强度为981 MPa,伸长率15%,断面收缩率为46%,室温冲击吸收能量达到66 J,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JB/T 6401—2017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