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环境和能源是现代社会的两大热点问题。能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利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北方冬季供暖时的能源消耗是不可避免的,地源热泵系统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但传统的地源热泵技术钻孔埋管施工费用高,能量桩作为新型桩基埋管地源热泵技术可以更有效地节能减排降低造价,提高能量桩的导热性,可以更有效率地存储和释放能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竖直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水平集管建立能量损失模型,分析了影响其能量损失的因素.以北京地区某办公建筑为例,模拟了地源热泵冬季运行过程中,水平集管能量损失对热泵机组COP的影响,从而得出不同水平集管长度相应的处理方法,为地源热泵系统设计的完善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扬  周亚素 《建筑节能》2011,39(2):35-38
在线热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特性的数学模型。在夏季不同的运行模式下,对钻孔壁壁温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混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效果,得出结论:混合式地源热泵系统能有效降低地埋管管壁温度,从而提升地源热泵的运行效率,为该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夏热冬暖的广东地区建立了U型地埋管地源热泵热水系统,建立了与实际U型地埋管换热器相一致的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通过Flnent软件仿真模拟与长期实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地区的地源热泵系统冬季模式与春秋模式下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场分布与变化规律。为该地区地源热泵技术应用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源热泵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地源热泵技术正以突飞猛进的态势发展。目前,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建筑采暖、空调和热水供应等多项领域。对地源热泵系统做了简要的论述,根据场地区域地质条件,结合项目建筑物周围面积较小,布置单一的双U竖直埋管面积不够的情况,制定了双U竖直埋管换热器与桩基螺旋盘管换热器相结合的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方案,取得良好效果,为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在该地区的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3年9月7,由天津大学机械学院热能工程系完成的《组合型埋地换热器地源热泵与生态能源建筑研究成果》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 该项目建立了梅江综合办公楼生态能源示范工程。其冬季供热、夏季制冷空调系统来自于埋地换热器的地源热泵系统,埋地换热器采用桩埋管、垂直竖井埋管与水平埋管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温室大棚的热源改造问题,从热源改造和末端改造角度出发,提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地埋管地源热泵+特高温水源热泵复合系统、地下水源热泵+特高温水源热泵复合系统、空气源热泵+特高温水源热泵复合系统等6种能源改造方案。比较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空气源热泵系统性价比最高,可作为热源改造方案。既有建筑能源改造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选取合适的能源改造方案,以实现节能环保、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此设计思路可为北方地区既有建筑能源改造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贾胜辉  曹亚丽 《建筑节能》2013,(10):11-12,17
介绍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优点,针对地埋管地源热泵出现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在岩土体热物性勘察、岩土体热平衡、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与施工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加上其他环节的紧密配合,以期为地源热泵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内蒙古阿尔山一座超低能耗被动房建筑展览馆,利用TRNSYS软件分别建立传统地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和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两种系统运行10年间的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地埋管吸热量、热泵机组COP。结果表明: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比传统地源热泵系统热泵机组COP提高了0.22,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提高了19.31℃,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与节能性。  相似文献   

10.
刘闯 《山西建筑》2024,(7):25-29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重要的新型能源,开发浅层地热能主要作用是为建筑物提供供暖制冷,目前利用浅层地热能作为冷、热源的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对芜湖某EPC公建项目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研究,介绍了项目场地区域岩土热响应试验情况,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优化,阐述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的施工技术。由岩土热响应试验得出芜湖地区适合做地源热泵系统,利用规范中热量平衡原理,优化了初步设计中地源热泵的数量和节点处理措施,缩短了施工工期并节省了工程造价,针对地源热泵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提出应对措施,对工程实际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建华 《建筑施工》2013,(11):1018-1020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为使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更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按相关规范要求,须对拟建地埋管换热系统的场地进行浅层地热能勘察测试.为此,结合上海浦东某地源热泵工程案例对地源热泵系统浅层地热能勘查测试进行分析总结,以对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土壤源热泵是一种高效节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针对亚热带地区气候特点分析研究,建立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耦合供热水系统的仿真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工程实例进行设计分析,并采用C++编程模拟地下水渗流和土壤热物性动态换热对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的影响,为缓解地下土壤冷热负荷累积效应提供设计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能效,促进太阳能-土壤源热泵供热水系统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广州地区应用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激波  裴清清 《暖通空调》2006,36(4):43-46,112
以别墅空调为例,根据现有地埋管地源热泵的一些经验数据,分析了地埋管地源热泵、冷却塔冷却水、空气源热泵和地表水地源热泵四种集中制冷空调系统的初投资、年运行成本,比较了各系统的费用经济性指标。结果显示,冷却塔冷却水系统初投资最低,费用性指标最小,经济性最好;地埋管地源热泵的初投资最高,年运行总成本最低,费用性指标最大。地埋管地源热泵在广州地区不能充分发挥其节能特点,是不经济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土壤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土壤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制冷空调系统,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新技术.笔者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优点、组成及施工工艺,并且重点介绍了室外地埋管换热器的施工工艺,为今后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上海地区40个地源热泵项目的调研分析,得到上海地区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现状。利用温频法得到上海地区公共建筑不同建筑类型地源热泵系统节能量的理论计算公式,并计算27个公共建筑的年节能量,分析其节能潜力,为上海地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能量桩是一种由地源热泵技术与桩基埋管换热器结合组成的经济高效节能减排技术。简要介绍了基于地源热泵技术的能量桩技术原理、桩型、埋管形式以及技术经济优势,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能量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工程应用,包括基于灌注桩的传热管埋管形式和基于预制桩的传热管埋管形式;指出了目前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一种新型PCC能量桩技术及其施工工艺;最后简要分析了能量桩技术在国家节能减排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贵阳市某高校图书馆的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系统设计,首先介绍桩基螺旋盘管与水平地埋管相结合的地埋管换热器;然后利用De ST软件对该图书馆进行全年负荷计算,以此制定地源热泵-太阳能系统联合运行的热平衡方案,并介绍了热泵机组和太阳能集热器设备选型情况;最后,分析了地源热泵-太阳能系统相对于传统电制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的节能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运用能耗模拟软件eQUEST建立了建筑模型,计算了全年动态负荷,对江水源-地埋管地源热泵集成系统与常用冷热源系统的能耗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江水源-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综合节能潜力、最佳运行策略以及在长江流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1栋上海地区独栋住宅为对象,对土壤源热泵系统冬季供暖性能和能效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系统运行参数的连续监测,实证了地埋管换热器每米埋管取热量、机组与系统的COP及系统节能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地埋管换热器出水温度及循环温差较为稳定,埋管换热量为27 ~ 32 W/m;系统能效受部分负荷率影响较大,整个测试期系统COP在3.3~3.9之间;在满足同等舒适性条件下,土壤源热泵系统比空气源热泵节能31.0%,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得到冬季传热工况下能源锚杆地源热泵系统设计的基础数据,即单位埋管长度换热量受各因素的影响情况,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建立PE管-锚杆-土壤U型埋管三维非稳态温度场的传热模型,模拟冬季工况下能源锚杆热泵系统运行状况。通过给定条件下埋管周围温度场分布态势图,分析土壤热物性参数、供水温度、埋管流体速度及钻孔填充材料等参数对热泵系统传热效率的影响,得出最佳供水温度、进水速度及热作用半径,以期为相关能源锚杆热泵冬季工况下制热效率的提高和施工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