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沔阳三维工区老资料在时间域的处理结果信噪比低,构造细节不清楚,成像不理想,井震吻合度偏低,不能够满足构造精细解释需要,为了提高该区地震资料处理的品质,针对该区资料的特点,复杂构造、横向速度变化快,引起的各向异性问题,结合实际的钻井资料,解释处理一体化,精细建立时间域构造解释模型,对初始速度-深度模型通过修正速度模型反复迭代优化,通过井资料和各向同性叠前时间偏移,开展VTI各向异性研究,求取各向异性参数并建立各向异性速度-深度模型,优化迭代取得合理可靠的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利用V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提高地震资料品质和成像精度,为地震资料解释人员提供可靠的处理成果。  相似文献   

2.
叠前深度偏移法是当前应用与解决构造复杂且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区域地震偏移正确成像的有效措施,其中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建立以及深度偏移方法的选择是叠前深度偏移的两大基本流程。本文从叠前深度偏移的简单介绍以及初始速度模型建立着手,对大庆长垣PX地区深层资料的叠前深度偏移实现及其效果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叠前深度偏移是实现地质构造空间归位的一项处理技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叠前时间偏移只能解决共反射点叠加问题,不能解决成像点与地下绕射点位置不重合的问题,因此叠前时间偏移主要应用于地下横向速度变化不太复杂的地区[1]。当速度存在剧烈的横向变化、速度分界面不是水平层状时,只有叠前深度偏移能够实现共反射点的叠加和绕射点的归位,使复杂构造或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震资料正确成像,可以修正陡倾地层和速度变化产生的地下图像畸变。已知精确速度模型的情况下,叠前深度偏移被认为是精确地获得复杂构造内部映像最有效的手段,是一种真正的全三维叠前成像技术[2]。  相似文献   

4.
针对潜北高精度三维工区高陡构造、横向速度变化快,各向异性问题较为突出,导致老资料信噪比低,构造细节不清楚,成像不理想,井震吻合度偏低,不能够满足构造精细解释需要,严重制约了该区的石油勘探的发展。为了提高该区地震资料处理的品质,针对该区资料的特点,结合实际的钻井资料,解释处理一体化,精细建立时间域构造解释模型,对初始速度-深度模型通过修正速度模型反复迭代优化,通过井资料和各向同性叠前时间偏移,开展TTI各向异性研究,求取各向异性参数并建立TTI各向异性速度-深度模型,优化迭代取得合理可靠的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利用TTI各向异性逆时偏移技术提高地震资料品质和成像精度,为地震资料解释人员提供可靠的处理成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复杂地质构造的成像问题,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目前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其成像效果的质量取决于深度域速度模型的精确度。主要研究了Petrel软件的多个模块,以地质地震一体化概念为指导思想,把研究中已有的丰富地质、测井以及物探信息,在深度域速度建模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整个建模包括了初始模型的建立和速度模型的完善。初始模型包括了近地表建模、井控垂向建模、层约束的井速度建模等;而模型最终的完善和修改应用的是层约束的网格层析反演技术。这样就建立了一套从浅入深、从点到面、从地质到地震比较成熟的速度建模流程。应用实例表明,应用该建模流程做出的速度模型,其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对碳酸盐岩储层开展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正演模拟对比工作,利用均方根速度等效目的层以上地层速度进行正演模拟分析。认为若上覆地层速度有横向变化时,叠前时间偏移"串珠"会有横向漂移,而叠前深度偏移没有"串珠"横向漂移;时间偏移域"串珠"的横向漂移方向都是向横向速度大的区域移动,即远离横向速度小的区域。因此,速度模型准确的情况下,利用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资料可以使钻井有效钻至缝洞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复杂速度模型中旅行时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基于费马原理,并用来进行三维叠前偏移处理。文中展示了利用该算法所得到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结果。与叠后深度偏移相比,其成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针对辽河油田复杂构造区地震资料速度横向变化快和信噪比低的特点,开发应用网格化层析成像建模技术和叠前逆时深度偏移技术。实践证明,网格化层析成像建模技术和逆时深度偏移技术对辽河断陷复杂构造区的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成像有比较明显的处理效果,为辽河油田小断块、微幅度复杂构造和深层、潜山内幕油气勘探地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深层火山岩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成像不清楚的问题,应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对某工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对于解决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成像有明显效果,成像精度得到提高,火山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清楚,内部反射结构清晰,为深层天然气目标识别提供了高质量的地震剖面。从而降低了勘探风险。因此,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成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盐家-永安地区位于东营凹陷北部东段,北为陈家庄凸起,南临民丰洼陷、永安镇隆起,区域形态向南倾没。通过对该地区储层的精细描述,明确该地区储层储层发育类型。然后通过地震反射特征分析,进行深度域与时间域地震反射特征对比,认为叠前深度偏资料更准确的反应了砂砾岩体的形态,可以有效的识别砂砾岩体速度陷阱,精细落实砂砾岩体构造,大大提高了圈闭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1.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前偏移处理技术是解决精细速度分析和复杂构造成像的有效手段之一,叠前时间偏移是近年来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发展趋势,可获得偏移归位后的速度场,适应于陡倾角构造和深部的正确成像,在本工区的应用中,采用Kirchhoff积分求和的方法,使得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剖面比叠后偏移处理的剖面有较大的改善,使其质量得到提高,断层及地层不整合关系清晰,由此得到了较好的地质解释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盐岩的速度不随埋深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盐丘的存在必然导致速度横向变化,也门的盐丘厚度可达1500米,平均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常规时间偏移不能准确成像速度横向变化的地质体,剖面上构造形态严重畸变。利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来成像速度横向变化的地质体已经被广泛认同,而且此项技术在许多地方解决盐下成像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为了准确成像也门盐下构造,在该地区开展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川南地区某工区前期时间域地震资料成果存在局部虚假微幅构造问题,导致页岩气水平井开发过程中实钻轨迹与地震预测钻井轨迹不符。针对该问题,采用深度域成像方法。充分收集利用解释、测井、钻井等多种信息,约束建立工区初始深度域速度模型。采用构造倾角约束的网格层析反演方法逐步提高各向同性速度模型精度。通过井震差估算工区各向异性参数体模型。采用精细刻画填充局部速度异常体,进一步提高局部速度模型精度。通过高精度各向异性高斯束体偏移进行深度域成像。处理成果主要目的层与钻井解释层位深度误差较小,微幅构造成像精度得到提高,支撑了水平井轨迹设计及钻井跟踪调整。  相似文献   

14.
冷湖地区地表和地下结构都很复杂,速度变化剧烈,需要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提高成像精度。本次处理采用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技术有效地消除了复杂地表的影响,采用逐道逐点多参数速度分析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速度各向异性问题,采用F-K偏移和几何偏移极大地提高了成像精度,得到的叠前深度偏移剖面能够正确地反映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15.
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技术以地震反射资料为主要资料,以地质、测井资料作为约束条件,以达到储层横向预测的目的,广泛应用于薄层储集层预测和油藏精细描述。巴什托油气田石炭系巴楚组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度大,单层厚度小。在该区应用约束波阻抗反演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和准确度,更好的实现储层的精细描述。  相似文献   

16.
逆时偏移成像技术是经过实例验证的、精度最高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而速度模型是制约逆时偏移成像精度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建立典型潜山模型并进行正演模拟及成像分析,综合分析成像误差的影响因素,摸清成像误差产生的规律,重点研究成像误差与速度模型的关系,为实际资料的误差校正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依据基于零偏VSP数据的初至波主频率随深度下降的关系,应用主频偏移法逐点求得随深度变化的地层品质因子Q;按照坳陷盆地层状介质的特点,依据地震速度和主要反射界面将目的层上部坳陷期地层划分为多层常数Q模型,实现Q值场的时变和空变。在叠前、叠后地震数据体上,采用增益控制Q值高频补偿技术,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与测井及VSP数据的匹配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相比于基于叠后地震资料的储层预测技术,基于叠前地震资料的储层预测技术更易于区分岩性和识别流体,从而识别有利储层,但是通常经过处理之后的叠前资料中会存在一定的剩余时差,会影响叠后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从而降低了储层预测的可靠性和精度。因此,要想改善地震资料的品质和提高储层预测的可靠性和精度,必须消除叠前地震资料中的剩余时差。本文主要是利用基于时频分析技术的剩余时差校正方法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去除叠前地震资料的剩余时差,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IT设备经过科学合理的选型、配置,以及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准确安装、全面测试,,无疑使高性能计算机多核集群系统的运行处于最佳状态。高性能计算机多核集群系统在地震资料处理分析中的完美应用,尤其是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实现应用,使地震资料处理工作上升到更高更快的水平,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也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20.
LD气田受热流体上供、浅层气、微裂隙等影响,地震资料在构造主体区存在模糊区。模糊区内速度横向变化大,在时间域剖面上存在同相轴下拉,主力储层的背斜构造表现为向斜。精细的构建地震资料模糊区速度场恢复真实构造,对气田开发随钻工作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对传统时深转换方法的分析,总结地震模糊区速度模型构建存在问题。应用虚拟井构建技术恢复背斜构造的高点,及地质模型约束层速度空间展布趋势解决模糊区内同相轴波浪跳跃问题。应用构建的速度模型对气田的调整井进行深度预测,随钻误差精度在1m以内,为海上地震模糊区深度预测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