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铝和铝合金导体材料已被电力行业用于电力传输和配送,这种导体的设计已经为电力传输和配送应用提供了极好的强度和传导率.在不同的电气应用中,铝及铝合金材料是导体的明智选择,铝的重量很轻--大约是铜重量的三分之一,并通过合金方式和热处理使其更加坚固柔韧.  相似文献   

2.
铝和铝合金导体材料已被电力行业用于电力传输和配送,这种导体的设计已经为电力传输和配送应用提供了极好的强度和传导率。在不同的电气应用中,铝及铝合金材料是导体的明智选择,铝的重量很轻大约是铜重量的三分之一,并通过合金方式和热处理使其更加坚固柔韧。  相似文献   

3.
<正>加铝电缆第一次将铝合金电缆的概念带入中国。世德合金~电缆是加铝电缆为低压配电应用线缆特别开发的铝合金导体。2010年10月19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电力展(EP China)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拉开了帷幕。来自北美的加铝电缆(AlcanCable)携世德合金~全系列产品盛装参加了本次展会,充分展示其先进的铝合金电缆制造技术以及深厚的企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耐热铝合金可使导线.的使用温度提高,送电容量增加,节约昂贵的导体材料,是目前急需发展的导体材料。本文对大型电站和大容量输电线路用耐热铝合金导体材料进行合金系列选择、配方及工艺试验的研究,研究表明采用铝—锆—稀土系合金可以达到耐热导体材料的要求。本文还介绍了对500kV变电站用大容量耐热铝合金导线(采用铝—错—稀土合金)设计、研制情况。研制的1440mm~2导线性能达到电力部门的要求。合金的研制为今后大容量导线的使用提供了新型材料和结构。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由于电缆工业、通信传输及电气工业对铜、铝导体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最近十几年来,国外在铜铝杆生产的工艺和设备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在铝杆生产方面约有90%的铝杆和50%的铝合金杆已采用连铸连轧法生产。铝杆的导电率达62%IACS,成圈重量为1.5~2.3吨,铸锭断面达5800毫米~2。年产量达65000吨。到1977年为止有120台Pro-perzi设备用于铝杆的连铸连轧,还有20台用于锌、铅和铜杆的生产。其次是法国的Secim连铸连轧和美国的SCR系统正与前者竞争。  相似文献   

6.
(一)导电用铝及铝合金十年代以后,导体以铝代铜已成了世界各国发展的总趋向。其所以这样,一方面由于铜的蕴藏量远比铝少;另一方面,铜是重要的战略物质,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千方百计地进行控制、垄断,在国际市场上铜的价格波动极大。因此,在这期间铝及铝合金的导体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而且铝合金的品种、铝的纯度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也有了相应的发展。铝及铝合金导体的使用范围已从架空导线扩大到了电磁线、绝缘电线、通信电缆、电力由燃和配南母瑰等有而( FAT图1-1和裹1-1)。由于铝合金改进了铝的机械性能和耐热性  相似文献   

7.
姜宝琪 《电世界》2005,46(10):41-41
美国3M科技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导体,与相同直径的传统导体相比,可以加倍地提高电力传输能力。近期可望投入商业应用。这种新型的电力传输导体由耐热的多股铝基复合电线组成,在高温下仍能保持其机械强度,并且不受环境条件如潮湿或紫外线照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针对铜资源日益紧张造成电线电缆行业原材料成本压力的问题,分析铜、铝材料性能差异,完成等传输容量下铜、铝导体截面换算,依据现有生产工艺,采用解析法,完成铜、铝导体海缆参数计算,对比分析铜、铝导体海缆的技术经济性,进一步研究铝导体连接性能。结果表明:等传输容量条件下,铜、铝导体海缆单位质量近似相等,两者损耗及短路电流特性相近,铜导体海缆材料成本为铝导体海缆的110%~180%,采用交流氩弧焊可使铝导体接头具备良好电气与机械性能,铝导体海缆经济性更优。  相似文献   

9.
为了验证研制的电力复合脂的应用对金属导体连接耐盐雾腐蚀性能的影响,选取铝-铝、铜-铝及铜-铜3种金属连接样品进行了涂敷电力复合脂的盐雾试验,并进行了接触电阻测量。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未使用电力复合脂的样品,金属导体接触面涂敷电力复合脂后,极大地提高了金属导体,尤其是铝-铝、铜-铝导体的耐腐蚀能力,同时降低了金属导体连接的接触电阻,极大地提高了金属导体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与传统铜芯线缆进行比较,介绍了新型铝合金电缆的各项优势。指出,在必须用铜的时候使用铜缆,在可用铜也可用铝的场合,经科学论证能用铝合金的优先使用铝合金。应引导并规范铝合金导体材料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1.
自从1898年美国正式使用纯铝线做架空绞线和1921年出现Aldrey铝合金以来,铝作为导体在电气工业中被大量应用。由于铝合金克服了纯铝在代铜中强度低、蠕变性、耐热性和连接性能差等缺点,使导电用铝合金发展更为迅速,几乎电线电缆的各个品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导体材料中,以铝代铜是当今国内外的普遍趋势。就变压器和电动机绕组所使用的电磁线而言,要以铝合金线代替铜线,就要求铝合金线耐高温、强度高、导电性好、塑性优良。例如大于10兆伏安变压器当短路时,1秒钟之内绕组温度可达150~250℃。如果在此温度下线材强度不高,就会发生严重变形,绝缘破裂,设备受损;小型电动机用的φ1毫米细漆包线,在涂漆时,要在150℃以上的  相似文献   

13.
<正> 电线电缆生产由于周期短,吞吐量大,工序多,要准确计算全厂导体利用情况困难较大。对于自己熔炼铝导体的线缆厂而言,因为各工序产生的废铝线随时回炉,而且熔炼中铝的无形损耗难以计量,故铝导体的利用率计算更加困难,只得在期末盘点以后,通常用下式计算:R=Q/(F+f_1-f_2) (1)式中 R 是铝导体利用率;Q 是报告期内成品的铝导体计算净重;F 是报告期原铝锭耗用总量;f_1是期初在制品导体重量;f_2是期末在制品导体重量。由于废铝线可回炉,所以式(1)中的 R 只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厂的连铸连轧生产线尚未建成,仍用老的混合煤气反射炉熔铝和横列式轧机压延铝杆。为了使铝导体获得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导电率,我们一直采用在纯度较高的铝块中掺一定数量的A_1铝来铸锭解决。自去年下半年起,由于A_1铝来源枯竭,就改为掺入高含铁量的铝合金(重1公斤、厚1厘米的圆饼)。我们通过对各批铝块与铁铝中间合金的成份化验,由车间工艺员计算其配比,严格  相似文献   

15.
铝合金芯固定敷设用电缆在风力发电机塔筒内的应用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为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设计了铝合金芯软电缆,用于替代塔筒上端铜芯耐扭电缆。通过扭转试验,验证了电缆的可靠性。试验表明:铝合金软导体在经受扭转后的断丝率与扭转长度、扭转角度、导体结构和非金属材料等相关;经优化设计,铝合金软导体扭转后的断丝率降到了最低,满足了用户需求,验证了风力发电用耐扭电缆以铝代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1 前言 特定变压器的尺寸和材料的使用量由多种因素决定,例如相应绝缘水平所需要的一定的电气距离、损耗要求及绕组必要的冷却能力要求相应的导体尺寸.任何这些领域的改进均能带来减少设备尺寸和重量的益处.常用固体或液体绝缘材料的介质耐受电压并没有多大进展,因此,几乎不可能减少变压器的相应绝缘距离.同样地,铜和铝仍是适用于载流导体的唯一材料.然而,变压器行业使用的绝缘材料的热特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电线电缆》2004,(6):47-48
*综  述 * 期 页2 1世纪电力传输新材料高温超导电缆综述与展望 信 赢 侯 波  1  3…………………………………光纤、光缆和通信电缆相关标准制定的现状 王临堂  1  10……………………………………………我国电线电缆辐射加工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张兆文  1  18……………………………………………铜、铝导体生产的发展趋向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黄崇祺  3  3……………………………………………辐照交联聚氯乙烯绝缘电线电缆的应用及开发 张兆文  3  13……………………………………………耐热铝合金导线的耐热机理及其在…  相似文献   

18.
一、母线结构 1.母线导体材料及其形状铜和铝都可以用来做封闭母线导体的材料,由于铝有较低的导电率(大约为铜的60%),所以在相同电阻情况下,铝母线比铜母线有较大的尺寸,因而具有较大的断面系数和较低的集肤效应系数。在相同载流量条件下,使用铝母线重量比铜母线轻三分之一,这样就节省了工厂和现场搬运量,加上铝的价格较铜便宜,所以广泛采用铝母线。一般铝母线用99.5%纯铝(其中含有使导电率下降的杂质钛、铬、钒、锰等总量不应超过0.03%)制成。各国采用的封闭母线有正方形、八角形、双半圆形和圆形,如图4—1所示。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铝及铝合金具有比重小,价格较铜低,易于压铸加工、导电导热性能好等优点,在工业中应用日益广泛,特别在开关电器上,为降低成本、减轻重量,铝及铝合金逐渐在替代铜。  相似文献   

20.
《电世界》2016,(3)
正1我国电缆导体的使用历史电线、电缆的导体主要分铜和铝两大类,以及由铝派生出来的铝合金和铜包铝。我国电缆导体的使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阶段我国最初电线、电缆都采用铜导体。铜导体的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都很理想,20℃的直流电阻率为1.72×10-6Ω·cm。1.2第二阶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由于朝鲜战争开打,因铜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而遭禁运,加上我国铜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