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测定了Si、Cu、Mo含量和等温淬火温度、保温时间对奥-贝球铁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规律,在SEM下现在分析了残余奥氏体量对试样断裂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Cu使残余奥氏体含量提高,Mo使残余奥氏体含量降低。一定的淬火温度、保温时间和含Si量,可使残余奥氏体含量具有最高值,奥氏体含量减少使断裂方式向脆性断裂转变。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Rietveld方法,并引入该方法进行了钢中残余奥氏体定量相分析,探讨了该方法与传统X射线物相定量方法的特点,通过分析,发现Rietveld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准确、高效和快捷等优点,尤其是它降低了择优取向造成的误差,此方法可作为钢中残余奥氏体定量分析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Rietveld方法,并引入该方法进行了钢中残余奥氏体定量相分析,探讨了该方法与传统X射线物相定量方法的特点,通过分析,发现Rietveld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准确、高效和快捷等优点,尤其是它降低了择优取向造成的误差,此方法可作为钢中残余奥氏体定量分析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海涛  唐荻  刘强  刘仁东  严玲 《上海金属》2007,29(5):155-159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贝氏体等温转变后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RIP钢在贝氏体转变区400℃~440℃下保温120~300 s,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不断增多、残余奥氏体碳含量大致呈降低趋势。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主要以薄膜状、粗大块状和细小粒状的形态存在。粗大块状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最差,薄膜状次之,细小粒状最稳定。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不足,或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偏高造成碳含量的不足,都会导致TRIP钢综合成形性能的降低。此外,贝氏体等温处理时间过长,渗碳体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从而降低了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前言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直接影响钢材的性能。生产上常根据使用要求调整其含量,同时也要求准确的测定不同状态下的奥氏体含量。我们采用了M.Cohen法。由于X射线衍射所用的实验条件不统一,如G因子的计算、辐射的选择、仪器参数以及钢样本身状态(如择优取向、晶粒度、碳化物含量等)的差别,使得目前尚无测量残余奥氏体含量的统一标准。各单位测量结果相差很大,无法比较。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几年来我们组织了全国20几个单位分阶段进行了大量实验工作。统一了一些实验条件,对某些因素加以限制。于1982年通过了“钢中残余奥氏体百分含量的测定,X射线衍射测试方法暂行标准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根据草案我们进行了全国性巡回试样的测试工作,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实验内容 1.X射线衍射仪参数的选择 1.1不同辐射对残余奥氏体测量值有着较大影响。各种辐射实验结果列于表1。从表1可以看出,使用不同辐射得到的V_r%也不相同。用Cr辐射,由于不能测出γ(311)  相似文献   

6.
奥—贝球铁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测定了Si、Cu、Mo含量和等温淬火温度、保温时间对奥-贝球铁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规律,在SEM下观察分析了残余奥氏体量对试样断裂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Cu使残余奥氏体含量提高,Mo使残余奥氏体含量降低。一定的淬火温度、保温时间和含Si量,可使余奥氏体含量最高值。奥氏体含量减少使断裂方向向脆性断裂转变。  相似文献   

7.
热处理对高钒高速钢中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采用铁磁性法测定了高钒高速钢中残余奥氏体量。研究了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高钒高速钢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加热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量增加;回火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量降低。在试验淬火温度范围(900~1100℃)内450℃以下回火,奥氏体含量变化不明显;回火温度达到550℃时,残余奥氏体含量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8.
《铸造》2020,(7)
晶粒细小的逆变奥氏体是铸造低碳马氏体不锈钢中的常见组织,其含量与钢的力学性能密切相关。晶粒的择优取向导致α-γ双相组织中奥氏体体积分数现有的计算方法误差较大。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引入取向几率密度,提出了一种简易的、用于具有明显择优取向α-γ双相组织的奥氏体体积分数计算方法,同时补充了Cu靶对应强度因子的计算。通过在ZG0Cr13Ni5Mo水轮机导叶铸件中进行取样测试,其X射线衍射图谱中可标定出α相的{110}、{200}和{211}衍射峰和γ相的{111}衍射峰。按照本方法计算得到的奥氏体体积分数为0.56%;利用传统计算方法得到的体积分数为0和1.91%;EBSD测试结果表明γ相具有{111}择优取向,含量约为0.4%。对比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计算方法具有较高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的等温淬火工艺对系泊链钢进行残余奥氏体控制,然后通过XRD测定其残余奥氏体含量,并利用TEM观察残余奥氏体形貌,再通过电化学测定极化曲线的方法研究残余奥氏体含量对系泊链钢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等温淬火试验钢可以获得质量分数大于5%的残余奥氏体,并随着等温温度升高,薄膜状的残余奥氏体有断开的趋势,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钢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0.
等温淬火工艺对高硅铸钢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祥  李言祥 《铸造》2006,55(3):284-287
采用X射线衍射对高硅铸钢等温淬火热处理后的残余奥氏体量以及残余奥氏体含碳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40~400℃等温淬火处理时,在较低的等温温度下,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以及残余奥氏体含碳量较低,随着等温温度的提高,残余奥氏体量以及残余奥氏体含碳量逐渐上升。在贝氏体转变初期,最终组织中残余奥氏体量较少,残余奥氏体含碳量较低;在等温处理时间内,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量以及残余奥氏体含碳量逐渐增加,在等温60min时达到了最大值,然后减少。  相似文献   

11.
择优取向钢中残余奥氏体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了各种有关择优取向钢中的残余奥氏体测定方法。根据钢中奥氏体的(220)_A 和(200)_A 峰值之比(I_A~(220)/I_A~(200)),可以定出钢的择优取向的程度,据此可选择不同的残余奥氏体测定方法,它们包括双线法、三线法、多线法及旋转——摆动法。此外,文中还讨论了影响残余奥氏体测定正确度的一个重要因素——R 因子的计算,列出了相应于不同靶的 R 因子数值。  相似文献   

12.
张贺  康健  袁国  王国栋 《轧钢》2015,32(4):12-15
以低碳Si- Mn钢为研究对象,在MMS- 300热力模拟实验机上,分析了在DQ&P(Direct quenching & Partitioning)工艺的非等温碳分配条件下,淬火温度对试样显微组织、残余奥氏体含量和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的显微组织由板条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及少量铁素体组成;在320 ℃较高的淬火温度条件下,马氏体板条边界变得不明锐且弯曲,同时,碳化物沉淀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随淬火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240 ℃时达到最大值;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随淬火温度先减少后增加。  相似文献   

13.
CMnAlCu-TRIP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CMnAlCu-TRIP钢板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和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1mm厚的冷轧钢板经820℃温度临界退火2min,分别在500、450和400℃贝氏体区等温不同的时间,观察了试样的组织,测得了力学性能、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其碳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铝、铜能提高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及其碳含量,CMnAlCu-TRIP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450℃等温60s时力学性能最佳;CMnAlCu-TRIP钢残余奥氏体的碳含量高,因而其稳定性高于传统CMnSi-TRIP钢。  相似文献   

14.
分别采用磁性法、金相方法和X射线衍射法测量了GCrl5轴承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探讨了残余奥氏体含量对GCrl5轴承铜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性法测量GCrl5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快捷、准确,易于实现产品生产中的在线快速检测,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对轴承运行过程中疲劳寿命的影响,必须结合应力形态、分布、运行状态及诱发马氏体转变性能等方向进行综合研究来评价。  相似文献   

15.
对含钒10%的高速钢,利用铁磁性法测量了经900℃~1100℃淬火、250℃~600℃回火后其残余奥氏体含量。基于测量的实验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残余奥氏体含量与热处理温度的非线型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良好训练的BP网络模型可以较准确预测不同淬火、回火温度条件下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预测结果揭示了淬火、回火温度对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规律,为生产中优化热处理工艺、控制残余奥氏体含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锰硼抗磨白口铸铁组织及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福 《铸造技术》2002,23(4):210-212
通过试验研究了锰硼抗磨白口铸铁的碳化物结构类型(M3C型)和锰含量及奥氏体化温度对其组织中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锰含量和奥氏体化温度提高,残余奥氏体量增加,材料硬度降低,冲击韧度提高。  相似文献   

17.
奚琰  赵金龙  史文  李麟 《上海金属》2011,(1):34-38,52
利用金相显微镜、EBSD技术、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了C-Si-Mn系冷轧TRIP钢贝氏体区等温处理对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尝试利用间接方法控制TRIP钢中的相组成。结果表明,残余奥氏体直径在2~3μm之间,以椭圆状和细条状分布在铁素体晶界及晶内。随贝氏体区保温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先增大后减少,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增多;随贝氏体区等温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减少,峰值减小。相同等温时间下,等温温度越高,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越大。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及其碳含量综合影响TRIP钢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冷处理是把钢置于低于室温的适当温度进行冷却,以使淬火后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变为马氏体。淬火后残余奥氏体含量随着钢中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多;钢中含降低Ms点的元素越多,残余奥氏体量也越多;淬火时,冷却介质温度越高,残余奥氏体量越多。  相似文献   

19.
刘曼  胡海江  田俊羽  徐光 《金属学报》2021,57(6):749-756
采用低温奥氏体预变形+等温贝氏体相变相结合的工艺,研究了变形对中碳贝氏体钢相变和组织的影响,利用热模拟实验、SEM、TEM、XRD和拉伸实验等分析了变形影响残余奥氏体的微观机理及其对强塑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过冷奥氏体在300℃变形20%,不仅可以加速随后等温贝氏体相变,细化贝氏体组织,同时还能增加室温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同时受C含量和位错密度影响,延长等温时间可以增加奥氏体中C含量;变形可以使奥氏体中位错密度增加,有利于获得稳定性较高的残余奥氏体,从而优化超高强贝氏体钢综合性能,制备的中碳超高强贝氏体钢抗拉强度为1733 MPa,延伸率达到15.7%.  相似文献   

20.
吴海燕 《热加工工艺》2007,36(16):32-35,42
对18Cr2Ni4WA钢渗碳、淬火和冷处理,以获得不同残余奥氏体分布的试样,然后进行与T10金属盘对磨的边界润滑磨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磨损过程中确实存在摩擦诱发马氏体相变,并且碳含量低的残余奥氏体较碳含量高的残余奥氏体更易发生诱发相变。摩擦诱发马氏体对提高材料的耐磨性总是有利的,而残余奥氏体对耐磨性的影响却存在一个临界应力σc。当外加应力大于σc时,残余奥氏体对提高材料的耐磨性有利;当外加应力小于σc时,残余奥氏体对提高材料的耐磨性不利,并且当残余奥氏体和外加应力搭配适当时,耐磨性可达最高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