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依据邯郸市2007~2016年地下水监测数据,对邯郸东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分析时段内,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具有一定波动性但整体呈下降趋势;以水资源分区为单位,分析了不同水资源区域内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为邯郸东部平原地下水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郑州北郊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郑州市北郊水源地地下水的变化情势,采用2002年、2004年和2005年的监测资料对水位变化进行了分析。郑州市北郊地下水的开采量逐年增加,浅层地下水量逐年减少,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东周水厂和当地鱼塘取水,可以通过引黄补源、鱼塘改稻田等方法遏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暴雨洪水对地下水超采缓解特征与资源增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暴雨洪水对超采区浅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趋势的缓解作用问题,以海河南系平原"96.8"暴雨洪水为例,采用时间序列异变特征和趋势分析方法,基于该区逐月地下水位动态长观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对暴雨洪水主要区域的浅层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特征和不同时段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类似"96.8"的暴雨洪水对减缓海河南系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区域性超采趋势具有显著作用,暴雨洪水的充分补给是该平原区地下水均衡不可缺少的补给模式,"96.8"暴雨洪水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增量达每百平方公里0.69亿~1.07亿m3;(2)暴雨洪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主要发生在冲洪积平原区的河道带与汇水洼地等强入渗区域,呈线状、斑块状选择性补给分布特征,具有客观的自然属性;(3)近30年以来海河南系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与该区地下水补给水源和补给量不断减少有一定关系。因此,保障暴雨洪水对平原区地下水系统合理补给应是有效缓解区域地下水超采状况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利用邯郸市平原区代表站2006~2012年地下水埋深系列资料,分析水网建设前后水位变化情况。通过对邯郸市代表站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分析,从2007年水网开始供水,用地表水替代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逐步改善地下水环境。  相似文献   

5.
额济纳绿洲1992—2015年地下水埋深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9,(7):33-37
以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为研究区,基于1992—2015年绿洲东河、西河上、中、下段不同区域地下水埋深观测数据,分析了黑河调水后额济纳绿洲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河、西河3月、4月地下水埋深最小,8月、9月地下水埋深最大;1992—2003年地下水位以下降为主,1999—2015年大部分区域地下水位呈回升趋势,局部区域地下水变幅不大或轻微下降,通过15 a的生态补水,研究区地下水埋深逐步趋于稳定,额济纳绿洲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很大程度遏制。  相似文献   

6.
邯郸东部平原工农业用水主要靠开采浅层地下水,而地下水补给量又主要靠降雨入渗补给形成,进入80年代以来,工农业用水量日益增加,地下水超采严重,引起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根据上述现象,本文通过对邯郸市东部平原区地下水观测资料分析,建立(P_年~_浅~H_末)相关的简易模型,用于解决确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量及其预测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海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超采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整理了海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各省市几种来源的地下水位数据,利用ARCGIS技术,矢量化《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图集》作出1959年、1984年、2005年6月地下水等水位图,利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年鉴》2005年-2013年末及2005年6月数据,计算了时段变化率,推算出2005年-2013年地下水等水位图,并利用"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项目"地下水位数据对估算水位进行检验,说明推算的地下水位分布是可靠的,进一步结合地下水开采漏斗和含水层给水度对超采量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表明,1959年-2013年,海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累计超采979.45×10~8 m~3,水位平均下降9.62m。其中1959年-1984年年均超采16.34×10~8 m~3,水位平均累计下降3.93m、年均下降0.141m;1984年-2005年年均超采21.21×10~8 m~3,水位平均累计下降6.28m、年均下降0.299m;2005年-2013年年均超采15.67×10~8 m~3,水位平均累计下降1.05m、年均下降0.131m,2010年以后已呈平稳状态。超采漏斗主要存在于山前地区且用水量较大的城市,尤以子牙河平原西部石家庄、邢台一带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主要根据豫北平原2006-2010年地下水动态1449点次监测数据(浅层1125个,深层324个),对该地区地下水位历时变化、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演变、地下水流场变异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呈下降趋势且地下水漏斗面积逐渐扩大,人类活动和有效降水入渗补给量减少是影响地下水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浅层地下水动态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华  杨明华 《人民黄河》2012,(3):45-46,5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省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导致地下水补排关系失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其中:海河流域平原水位下降了7.25 m,下降速率为0.24 m/a;黄河流域下降了3.14 m,下降速率为0.10 m/a;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地下水位基本保持稳定。1980—2010年河南省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65 m,地下水蓄变量减小了51.5亿m3,其中海河流域与黄河流域蓄变量大幅减小,部分含水层已疏干。  相似文献   

10.
超采区的地下水变化趋势分析对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同盆地浅层地下水超采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含水层结构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明确了潜水含水层为影响地下水变化的主要区域。基于GMS与MODFLOW软件,建立了大同盆地潜水含水层各向同性非均质二维非稳定流模型,利用实测地下水流场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开展了未来不同场景条件下地下水位预测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同盆地2010—2019年平均地下水开采量(6.0861亿m3)大于2001—2016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5.6254亿m3),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明显。若地下水开采量下降至2019年开采量的85%,至2035年平均地下水位可回升11.6 m,恢复速度约0.68 m/a;若综合考虑未来水源替换工程,至2035年地下水位可显著回升,恢复速率可达1.4 m/a。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大同盆地地下水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于我国北方类似地下水超采区的水资源管理和评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浅层地下饱和含水层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降水和地表水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量.统计分析按行政分区、流域分区、平原区、山丘区和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得出2010年铁岭市地下水资源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北京市昌平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地下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在对北京市昌平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分析了地下水位的年内变化、年际变化以及地下水位动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昌平区地下水2001-2011年,年内变化较大,总体上与多年年内变化一致;年际变化较大,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昌平区2011年的平原区松散孔隙浅层地下水位埋深最大为89.8 m,最小为2.0 m左右;与2001年相比水位埋深普遍增大,平均地下水位埋深较2001年增加了12.55 m,降深最高达到22.0 m,年均降速为1.1 m.平原区中部和东部开采强度大,地下水位降深较大,而山区以及山前平原一带开采力度小,水位降深不大,部分地区有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狼山山前倾斜平原不同时段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采用MapGIS技术,分析了地下水位的时空演化规律,探讨了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狼山山前冲洪积平原区1984—2007年地下水位变化较大,1984—1989年地下水位为1 018~1 034 m,2002—2007年地下水位整体下降为1 016~1 033 m,西部、中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1 m左右,东部地区地下水位降幅较大,为3.63 m;导致狼山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种植面积的扩大和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一维垂向饱和-非饱和运动方程研究模拟土壤水分变化和浅层地下水位的起伏,并辅以土壤蒸发、土壤下渗、地下径流等模型。选取地下水位埋深浅,且受降雨影响明显的典型平原区旱地作为研究区,采用土壤水分观测仪、地下水位观测井以及降雨蒸发观测站联合对试验区水文过程进行观测,尝试提出具有较强物理意义的平原区产流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区观测结果对比显示,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试验区土壤水分及地下水位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邯郸市2016年设立地下水自动监测站268处。为实现自动监测站逐步取代人工监测站、自动监测站和人工监测站数据的有效衔接,采用差值和比值两种对比方法,以埋深和水位两种形式对邯郸市平原区深、浅层地下水的人工监测站数据与自动监测站数据进行折算系数计算、分析,为地下水自动监测站和基本监测站的资料衔接,提供科学可靠的折算系数。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采用水位折算系数法,深层地下水采用埋深折算系数法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在系统分析安阳市“7·19”特大暴雨洪水事件的基础之上,探讨典型极端降雨条件下安阳市东部平原区地下水对暴雨洪水事件的响应。在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安阳市东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和降雨量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ArcGIS软件的地下水补给量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安阳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位与降雨量的关联系数大于0.85,地下水资源量变化受降雨补给影响显著;“7·19”事件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受大范围强降雨影响,地下水位变幅沿河道向两岸方向没有形成递减的变化趋势,水位变幅与降雨分布呈正比;此次洪水为单峰型洪水,模型计算研究区地下水补给量为5.19亿m3,洪水转化率0.8 %。该计算模型适用于资料缺乏地区地下水补给量计算和雨洪资源化定量分析,对雨洪资源利用和地下水响应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唐山市经济快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性下降.根据2009年唐山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采用遗传算法开展水质综合评价,对未采水质情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根据山西省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因素,采用2006—2010年5个盆地222个测井地下水埋深(水位)资料,复核2004年山西省第二次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之后的地下水变化,重点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变化、发生水位下降的区域及对局部地下水流向的改变。结果表明:2006—2010年山西省盆地内地下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埋深增大,超采区局部有所缓解;各盆地地下水埋深季节性差异明显,不具有一致性;大同、临汾、长治盆地分别有85%、71%、90%的测井地下水埋深增加,太原盆地地下水埋深存在剧烈变化的测点;盆地地下水流向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1961—2000年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琳  刘健  陈学群  管清花 《水资源保护》2012,28(1):29-33,37
采用降水量、径流量、地下水位及埋深4个指标对1961—2000年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降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均较大,年内降水量集中于夏季,年际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自南向北逐渐下降的趋势。②黄河入境径流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均较大,根据趋势分析1986年之前径流量变化较平缓,之后呈线性下降趋势。当地径流量年内变化较大,夏季径流量超过全年的80%;年际变化较小,呈峰-谷-峰的变化趋势。③东营市浅层地下水位年内变化较小,其中广饶县年内及年际变化均较大,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平均下降了12.78m。④广饶县地下水埋深自70年代至90年代增幅达到14.70m。1975—2000年广饶县地下水埋深呈显著线性增加趋势(R2=0.93),年均增速达到0.72m/a。  相似文献   

20.
针对咸阳市泾河两岸黄土高原区地下水位快速变化的现象,依据咸阳市1986-2008年地下水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统计方法对该区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未来变化趋势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该区地下水水位变化滞后于降水变化的周期为3个月,地下水位以不同速率持续下降,到2010年、2011年地下水位将比2008年分别下降0.4 m和0.59 m。②该区在1961-2007年间气候呈明显干旱化趋势,影响着地下水位的变化,且deMartonne气候干燥度每上升10个单位地下水埋深减少0.13 m,每下降10个单位地下水埋深增加0.3 m,结果显示该区地下水系统长期得不到补给恢复,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