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非电类专业学生对于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应对课时严重压缩与知识点众多之间的矛盾,本文基于新工科背景,从研究性学习、流动助教和考核方式三个维度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索.通过改革前后共三年的教学效果对比证明了改革的有效性,对其他工科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EDA技术”课程在内容组织、课时分配、教学方法、实验器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基于近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EDA技术”的教学改革措施:在理论环节,以案例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以翻转课堂和项目制模式组织教学并引进口袋实验室。通过这些改革,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风力发电技术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内容多、学时少,教学内容难于把握和学生不重视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为了改善教学质量,本文提出“课堂教学+仿真验证+模型化编程+实验验证”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可有效改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4.
从新工科对“电磁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出发,提出了课程的新工科建设思路,实践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程导向型闭环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动态改进了该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与课程的延伸参与度,较好的实践了新工科的建设内涵,对于新形势下新工科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新工科”培养创新性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背景下,针对“静电技术”课程特点和原有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①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学科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形成与科研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内容;②建立起以学生“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模式;③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课程考核体系,以确保对课程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过程化考核等三个方面,探索了 “新工科”背景下“电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具体内容包括:优化课程内容;提出“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型作业+实验平台开发+实验验证”的学践研创四维一体教学模式;完善过程化考核机制。教学实践表明,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新工科素养。  相似文献   

7.
鲁富宇  冷泳林 《移动信息》2023,45(10):68-70
Web前端开发课程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结合当前Web前端开发的最新理念,文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和工程能力的新型工科人才。新工科背景下Web前端开发课程群的教学改革实践,以构建基于项目驱动渐进式的Web前端开发课程群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标,通过修订课程群的教学大纲,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实用性,促进相关知识的模块化、学生学习的场景化、课程实践的项目化和课程评价的过程化,从而探索出一种Web前端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新工科背景下Web前端开发课程群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课程改革从新工科的视角进行研究,提出基于OBE理念实现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和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跟踪企业和科研发展,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标准,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分析评价反馈结果,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性改进及提高。  相似文献   

9.
借助互联网环境、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建设,文章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双方混编师资团队共同指导下,精心设计课前导学案、预习课件,对教学流程进行重组和构建,激发和督促学生全程参与,构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最终,结合学生过程性学习情况、教师教学评价的数据、期末考试成绩及师生访谈,进行轻度翻转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年来物联网和5G的飞速普及,射频集成电路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课程教学改革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从“立德树人”角度出发,优化课程教学结构,积极推动产、学、研互动协作,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推进现代化科学和产业与射频技术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和微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鲁富宇  冷泳林 《移动信息》2023,45(12):84-86
在新工科背景下,随着Web前端技术的发展,“Web前端开发”课程面临着教学内容快速迭代、学生实践能力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等问题。OBE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文中分析了OBE理念与“Web前端开发”课程的契合度,提出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中深度融合OBE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Web前端开发”课程,包括重新定位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等。研究表明,应用OBE理念,能帮助“Web前端开发”课程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问题,进一步强化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Web前端开发”课程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是“Web前端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研究新工科背景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以“金课”建设标准为参考,从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完善课程建设,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3.
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利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引入MOOC教学资源构建移动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课前课后、线上线下”自主学习习惯。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和适量“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以及表达能力。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程学习考核机制等措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渐在电子信息类课程中普及,这既是机遇亦是挑战.一方面,在新工科背景下要求课程内容要多学科、多元化交叉融合;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课程中如何实践和落实,思政元素在工科课程中如何有效地融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去研究和探索.从教师及学生多重角度去思考,将课程思政贯穿到"线上...  相似文献   

15.
“信号与系统”是工科类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信号变换、信号在通信系统传输的分析,本课程可以建立学生的通信系统信号处理思维,培养其对信号变换的分析以及在系统中求解信号的能力。以雨课堂教学为平台,以电气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市场需求相匹配的目标,探索新工科下“信号与系统”应用平台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通信专业基础课程团队针对“信号与系统”在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学习模式、授课分配等多方面进行了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实践和研究,对新工科背景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在线开放应用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研究生"模式识别"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本文阐述如何借鉴国际高水平大学在"模式识别"教学中的经验,分析"模式识别"课程的现状和差距并提出教学改革内容和具体措施。依照本文的思路和措施初步进行的教学改革,我们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背景下电力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电力电子实践教学改革以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分析、设计、模拟仿真、实验等过程进行问题导向学习,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电力电子变换器的原理和特性,注重培养学生从理论、仿真、实践的进阶式开发设计能力。本文以基于PEK-110的谐波电流源设计与实现为实例,阐述电力电子创新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实践证明,电力电子实践教学改革满足工程教育创新和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电磁场理论"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课,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提高"电磁场理论"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这门课程所讲授的内容较难,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讲解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文章对新工科背景下"电磁场理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新工科背景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未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分析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根据设计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方案;其次,从实训出发,采用Multisim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最后,对具体的电路进行综合性分析,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进而将课程设计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