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渗流和边坡稳定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土坝加固工程中防渗体形式和尺寸选择的条件和要求,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土坝加固工程中不同防渗体形式(厚度、位置)对坝体渗流和稳定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和规律,特别介绍了土坝防渗体形式对土坝边坡逸出坡降、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不论是考虑稳定渗流还是非稳定渗流,土坝防渗墙位置越靠近上游坝坡,防渗效果越好;防渗墙设置越厚,防渗效果越好.以期本结论对于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防渗墙在龙门寺水库大坝防渗加固中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以及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定远得胜水库大坝防渗工程中,采用了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截渗墙技术,截断坝基下砂层的渗流通道,很好的解决了大坝的渗漏和坝体的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往在设计、施工中常把深层搅拌防渗墙视为均质水泥土墙体,但在实际施工过程及试验检测中发现地质分层对防渗墙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以大同市文瀛湖水库防渗改造工程项目为依托,分析了其典型地质分层情况及深层搅拌防渗墙施工工艺参数,通过开挖检测和水泥土特性试验,研究了土层的分层情况对形成的水泥土墙体完整性、均匀性、强度及抗渗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现场施工过程的观察记录和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地质土层会直接通过土对水泥浆的吸收及对施工机械的影响使防渗墙的强度、抗渗性等呈现不均匀性,并提出不同土层条件下提高施工质量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5.
由于常规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对桩周土体的扰动程度与扰动范围较大,本文结合沪苏浙高速公路江苏段软土地基处理工程,在双向水泥土搅拌桩与常规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过程和施工结束后,对桩周土超静孔隙水压力进行测试,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双向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在深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对桩周土的扰动都比常规桩要小,而且消散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6.
以大河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例,探讨了防渗墙在坝体防渗中的应用,综合分析了大坝内理论浸润线分布、各测点压力水头等重要的渗流特征参数,并运用有限元法复核计算增设防渗墙前后的坝体渗流.结果表明,实测浸润线与渗流有限元法数值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吻合,水库坝体防渗处理方案可行,有效解决了渗漏问题,改善了水库的运行条件,为相关工程设...  相似文献   

7.
针对静钻根植竹节桩这种新型组合桩基的荷载传递机理的问题,在模型槽中进行竹节桩的模型试验.通过埋设在竹节桩表面与水泥土中的应变片及桩底的土压力传感器对加载过程中桩身、桩端以及水泥土中的应力进行测量.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桩侧水泥土与桩端水泥土在荷载传递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同,靠近桩端水泥土处桩侧水泥土中应力较大,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提高该区域水泥土强度;模型试验测得的水泥土与桩周土极限侧摩阻力比现场试桩水泥土与桩周土的极限侧摩阻力大,在实际工程中搅拌水泥土时应提高搅拌均匀性以增加桩侧摩阻力;可以用传统桩基沉降计算公式计算静钻根植竹节桩的桩端沉降.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利用水泥土搅拌桩提高软土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分析了水泥土搅拌桩固结机理,认为水泥土搅拌桩固结主要来自于水泥的水解与水化、离子交换、硬凝和碳酸化作用等4个方面.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水泥土搅拌桩的设计和施工以及其加固效果检测.实际检测结果表明水泥土搅拌桩质量满足地基加固要求.  相似文献   

9.
新城沟水库大坝正常蓄水位时,坝身渗水,经方案选比,采用深层搅拌水泥土桩防渗连续墙处理.施工实践表明,该施工方法工期短、工艺简单、投资省,对处理水库、堤防及涵闸土体渗漏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内外水泥土搅拌桩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种新型水泥土搅拌桩——钉形水泥土搅拌桩。结合某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工程,对比分析了钉形搅拌桩和常规搅拌桩的桩身质量、复合地基承载力、地表沉降和水平位移。现场试验表明:钉形搅拌桩由于采用双向搅拌工艺,桩身质量沿深度分布比较均匀,而常规桩的强度沿深度增大而迅速降低;在填土高度相近的情况下,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路中心地表沉降和坡角处深层水平位移远小于常规搅拌桩复合地基,说明钉形搅拌桩在节省水泥用量和施工时间的条件下,取得了比常规搅拌桩更好的加固效果,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对混凝土防渗墙、冲抓套井回填粘土防渗墙、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3种土坝坝身截渗施工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对均质土坝坝身进行加固.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检测证明了深层搅拌桩是既经济又有技术保障的防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深厚覆盖层多元结构坝基在渗流过程中各土层力学差异明显,分析时关注的具体问题也不尽相同,需要深入研究。基于比奥固结理论,考虑土体的非线性流变以及土体固结变形过程中孔隙度、渗透系数、弹性模量及泊松比的变化;借助ADINA流固耦合模块来模拟西藏达嘎水电站坝基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过程,分析各层力学特性及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透水性较强的表层土体是渗流主要通道,也是渗流进出区和沉降变形体现区,应在上游采取措施提高其压缩模量,下游区域增设反滤层和排水设施;坝基中的粉细砂层是坝基沉降的主要原因,对坝基沉降起主导作用,同时应注意其液化特性对坝基的不利影响;坝基中的承压含水土层对下游上部结构产生向上顶托力,若位置较深,则破坏性较小;坝基深部土层对整个坝基的渗流破坏影响较小,但对沉降和渗流量的影响不可忽视;表层砂卵砾石层和粉细砂层的渗透系数相差较小时,土层间不会发生接触冲刷。此外,还发现坝基孔隙水压力在快速衰减阶段被消散,期间土体固结较快。垂直防渗墙能有效降低渗透坡降和渗流量,将坝基沉降变形控制在防渗墙上游区域,但上游坝基变形对防渗墙产生较大的水平推力,应加大防渗墙尺寸或者采用辅助渗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计算水泥土挡土墙周围的渗流场,研究了墙侧水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压力系数沿高程并非常数,且受到墙侧土层分布及其相对透水性、墙基土的透水性和下卧不透水层埋深等因素的严重影响.总体来说,考虑渗流时墙后的侧压力总小于不考虑渗流时的相应值,且当墙前的被动土压力系数较小时,考虑渗流时该侧的侧压力则大于不考虑渗流时的相应值,因此,这种情况有利于挡土墙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以广州市南沙开发区某路段K0+660-K0+843总计577 m的软土地基路段地基处理工程为例,对比分析了水泥土搅拌桩法、真空预压+塑料排水板法、碎石桩法、袋装砂井+堆载预压法、楔形夯实水泥土桩法5种常见地基处理方法的施工工艺及工程造价。结果表明:几种地基处理方法工程造价的高低依次为,袋装砂井+堆载预压法〈塑料排水板+真空预压法〈楔形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土搅拌桩(粉体喷搅法)〈振冲碎石桩法;塑料排水板+真空预压法、碎石桩法、楔形夯实水泥土桩法3种地基处理方法都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水泥土搅拌桩法、碎石桩法、楔形夯实水泥土桩法3种处理方法的施工周期都较短。根据实际工程特点,考虑各种地基处理方案的优缺点、经济技术、处理效果以及施工周期等因素,得出楔形夯实水泥土桩法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山东省某调蓄水库工程围坝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论证了聚乙烯薄膜垂直防渗槽的位置对坝体应力与稳定的影响.通过分析计算表明,目前设计的防渗沟槽的位置及其回填质量不至于对坝体的安全和运行状况造成很不利的影响,由于坝体的施工和运行一般不会对聚乙烯薄膜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6.
在深厚覆盖层坝基上建堆石坝的防渗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深厚覆盖层基础上建筑堆石坝,由于现有施工技术条件的限制,往往使防渗墙不能完全封闭覆盖层,从而采用倒悬挂式防渗墙. 通过对具有这类特点的堆石坝作了渗流场分析,得到了相应的防渗结论和认识. 这些结论和认识对于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时对坝面复合土工膜+碎石土心墙+防渗墙防渗方案中的土工膜失效和防渗墙的开裂开叉作了分析,给出了土工膜失效和防渗墙的开裂开叉对大坝的安全及防渗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沿海软土地基上直接修建公路、铁路会产生路基失稳等问题,必须进行地基处理。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布桩模拟分析,并优化水泥土搅拌桩布桩参数。通过室内配合比试验、现场成桩试验,分析水泥土强度及水泥土搅拌桩成桩质量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提出的布桩方案安全可行,节约成本;水泥土中水泥的最佳质量分数为16%~18%,短期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标准龄期的60%~70%,缩短了工期;施工中成桩工艺采用四搅四喷成桩质量最优;防腐剂对桩体的成桩质量和耐久性至关重要。通过成桩质量检测,综合判定此工程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效果符合要求。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制定技术标准和工法提供了现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双排防渗墙已广泛应用于西南地区强弱互层深厚覆盖层地基,但双排防渗墙的间距及布置形式如何选择,控渗效果如何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基于非饱和土体渗流理论,以强弱互层深厚覆盖层坝基为研究对象,针对双排防渗墙进行试验研究,得出渗流量和出逸坡降,探讨各布置形式下双排防渗墙的控渗效果。研究表明:“前长后短”、“前短后长”、“前后同长”3种布置形式下总渗流量和出逸坡降都随着间距的增加而降低,“前长后短”、“前后同长”布置形式降低明显。坝体渗流量以间距L=13.2、16.5 cm为分界线,先增大后降低;坝基渗流量以间距L=13.5、17.5 cm为分界线,先降低后增大。双排防渗墙中深度较大的防渗墙消减的水头更大,两防渗墙深度一致时,前后防渗墙分别消减水头37.5%、50%。当前后防渗墙的深度之和一定时,双排防渗墙采用“前短后长”的布置形式相比采用“前长后短”的布置形式,能更有效降低渗流量和抑制出逸坡降,建议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