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lanning》2015,(9)
本文以交通土建类专业为例,探讨了高职数学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以及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知识点的梳理,探讨了数学和专业的关联性,并对交通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实践探索,为高职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5)
为实现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更好达成把高职院校土建类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土建类专业实施了考核模式改革,采用了"驾照"考核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袁东进 《山西建筑》2011,37(35):247-249
结合南通市未来发展格局及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土建类专业发展现状,探讨了该校土建类专业建设与发展,具体阐述了总体规模扩张、专业培养方向调整、合理定位、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措施及思路,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5)
《建筑施工技术》是高职土建类专业群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科特色,该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极具代表性和示范意义,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通过《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的主体责任,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土建类专业实际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构建理论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麻丽娟 《工业建筑》2022,(4):262-263
<正>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是将思政课融入专业课的重要尝试,实施的主要方式是在高校的专业课中加入思政理念的教育,通过教育结构的调整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想传授的统一。土建类专业是工科专业,专业课程内容较为深入,所学内容和思政课程融合部分较少,在土建类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高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路径研究》一书深入地研究了土建类专业思政体系具体的构建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目前行业BIM应用的现状及人才需求,根据高职土建类专业中BIM技术教学现况,以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分析研究了高职土建类专业BIM师资培养、BIM课程体系建设、BIM技能人才的培养、BIM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基此提出了高职院校土建专业的BIM技术应用课程体系建设和BIM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4)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土建施工类专业,课程特色是重视实践和应用,凸显出职业能力。近年来,建筑行业BIM技术受到广泛推广,这就对建筑工程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建筑行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技术技能,还要做好"BIM+传统技能"的创新与融合工作,这也是现代化建筑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高职院校更要针对社会发展现状,对人才进行BIM技术培养,建构高效教学模式,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8.
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学生基础等方面找出问题,并提出了在国家推行"1+X"证书制度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工程力学课程改革方案,为高职院校工程力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广利 《福建建筑》2013,(2):119-120
课程改革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其中教学改革是难点,对土建类专业而言,《建筑结构》等职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更为棘手。本文在《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0.
高职土建类专业“工程力学”这门课程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纽带,是学好其他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专业的整个教学成效,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虽然“工程力学”课程对于专业的整个教学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该门课程的教学的有效性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高职土建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有效性的因素,然后详细阐述了提高高职土建专类业“工程力学”课程有效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满足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必须合理构建实践教学来实现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围绕这一主题,文中对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分析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思想、三条主线、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试运行该实践教学模式。运行效果表明,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学有所得,职业能力被用人单位认可。  相似文献   

12.
力学系列课程是土建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文章分析了目前地方院校土建类专业力学系列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力学系列课程"三模块、三层次"的教学体系改革思路。实践证明,这种模块化、层次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符合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高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程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观念不强,思政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缺乏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有效落实思政教育。文章以岩土工程系列课程为例,提出以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基本单元,从提升专业团队教师思政教育水平、开展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训环节一体化协同思政教育、编写专业课思政教育辅助教材、开展专业课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联动,为培养政治方向正确、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学策略作为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该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便于教师认识其重要性和提高教学环节的质量.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探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策略问题,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教学改革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现行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首要教学原理"的五项基本原则和四项辅助策略及其对结构力学教学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结构力学的教学过程进行重构,创建了"一个中心、四个阶段和八个支持"的新型结构力学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基于首要教学原理重构的结构力学教学过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理论方法和重构模式亦可为土木工程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根据拓宽专业口径、满足社会需求和发挥已有学科优势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研究了土木工程传统领域及未来新兴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了以公共课、平台课、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形成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研和分析,指出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走向是施工企业,以此明确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面向施工企业基层技术与管理岗位的定位,并据此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存在的偏向设计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以及施工系列课程薄弱问题,有针对性地构建了理论教学(基础、结构、施工、拓展)与实践教学(实验、设计、实习、论文)“4+4”的教学模块,提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施工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和生产实习的系统化改革等具体思路和措施,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是如何为工程师职业生涯做准备的?这是土木工程教育界所关心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与研究型大学在生源结构和培养目标上有很大区别。土木工程界需要研究型的人才,但更需要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如何有效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一线人才,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的紧迫任务,论文就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9.
赵延林  李长风  高红梅 《山西建筑》2014,40(30):253-255
以结构力学课程为核心,结合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及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了"3+1"人才培养模式下,以"知识讲授+综合训练+工程实践"为主线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1+0.5+0.5"全程式培养模式,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结构分析与计算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土木工程学科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实践的专业特点为背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理念,以提高基础实验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效果为目的,构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实验教学平台.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系列实验教学平台结构体系的组成包括两大平台、十个模块,三个实验教学实施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