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不锈钢焊管生产的概况,焊接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焊接过程中的自动控制及在线焊接质量监控技术。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马氏体不锈钢真空热处理和可挖气氛热处理两种光亮热处理的特点及其现场应用,生产实践证明,马氏不锈钢采用光亮热处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和工艺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3Cr13不锈钢民用刀具的循环热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刀具的硬度、耐磨性和锋利度有较大提高,使用性能可与5Cr15MoV不锈钢刀具相媲美,可大幅节省成本。 相似文献
5.
6.
7.
8.
9.
爆炸复合法制备的奥氏体不锈钢因在制备过程中易产生加工硬化,复合后必须进行消应力热处理。而奥氏体钢在消应力热处理时易出现腐蚀倾向,因此本文以奥氏体不锈钢复合板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6种热处理工艺条件下材料的晶间腐蚀性能变化,从而制定合理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540~680)±10)℃/4 h温度范围内,如果采用炉冷的方式冷却,奥氏体钢均出现晶间腐蚀倾向;而当热处理工艺为(540±10)℃/4 h,空冷时,不足以改善材料的加工硬化现象;当热处理温度升高,工艺为(680±10)℃/4 h空冷时,不锈钢仍出现晶间腐蚀倾向;只有当温度定位(620±10)℃/4 h空冷时,奥氏体钢恢复了良好的塑形,并表现出优良的耐蚀性,且金相检验结果表明,弯曲试样表面仅存在大量的塑形变形,而无裂纹。因此爆炸复合后,不锈钢复合板的最佳热处理制度为:(620±10)℃/4 h空冷。 相似文献
10.
廖小波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5,35(4):395-397
针对双相不锈钢精铸件在热处理升温过程中容易产生热裂的问题,研究了裂纹产生的机理。研究表明,采用分段升温、保温的方法,使铸件在热处理加热过程中,能够均匀受热,可以避免精铸件在加热过程中出现裂纹。 相似文献
11.
利用SEM,XRD和XPS等手段研究了二种核级不锈钢堆焊材料在350 ℃/22 MPa高温高压水中的氧化行为. 结果表明,随着腐蚀周期的增加,不锈钢堆焊材料表面氧化物颗粒数量逐渐增多,氧化物颗粒尺寸逐渐增大,氧化膜厚度逐渐增加;不锈钢堆焊材料表面氧化膜为外层富铁内层富铬的双层结构,氧化膜组成成分主要为Fe-Cr氧化物;Cr元素含量的增加会降低材料表面氧化物颗粒的数量和氧化膜厚度, 而焊后热处理(PWHT)增加了材料表面氧化物颗粒的数量和氧化膜厚度. 相似文献
12.
国内铁素体不锈钢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适应市场的需要,使不锈钢的应用不断合理化,我国已先后在太钢和宝钢建立了两条先进的不锈钢板带生产线,具备生产各种类型铁素体的能力。本文将就近年来国内铁素体不锈钢的制造工艺技术、新产品开发及其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为防止TP347材料焊缝晶界贫铬现象发生,要求对焊接接头进行稳定化热处理。在相同焊接工艺条件下,对TP347不锈钢管材焊接接头采用不同的稳定化热处理工艺,并取样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和晶间腐蚀性能试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不同工艺条件下各项试验指标的优劣,对适用于TP347不锈钢焊后稳定化热处理工艺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典型不锈钢晶间腐蚀敏化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EPR)法、硫酸—硫酸铜法及扫描电镜研究了典型的202、304奥氏体不锈钢与409、430铁素体不锈钢在不同敏化温度下晶间腐蚀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奥氏体与铁素体不锈钢敏感温度区间不同,奥氏体不锈钢诱发晶间腐蚀的敏感温度约为650℃,铁素体不锈钢诱发晶间腐蚀的敏感温度约为950℃。研究结果为正确地评判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及优化生产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