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氯化钐、2-氨基嘧啶和钼酸钠为原料,制备了两种新型稀土钐二元、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确定了二元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Sm2(AP)(H2O)2Cl3(AP=2-氨基嘧啶),三元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Sm3(AP)(MoO4)2(CH3OH)4Cl5。抗菌结果表明,二元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 mm和15 mm,三元配合物分别为13 mm和13 mm,两种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对两种配合物诱导癌细胞凋亡能力做了初步研究,两种配合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在0.001~0.01 mg/mL之间,证明其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小轲  徐莹豪  许东芳  何其庄 《应用化工》2011,(10):1680-1682,1685
以氯化镧、席夫碱、邻菲啰啉为原料,制备了新型稀土镧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确定了三元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La(L)phen(NO3)3C2H5OH.CH3OH。抗菌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6 mm和20 mm,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0 mg/L和130 mg/L,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较强。  相似文献   

3.
以稀土氯化镧、联咪唑和对羟基苯甲酸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稀土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RD、TEM对其进行表征,确定了该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La(Hbiim)3N(Hbiim=2,2’-联咪唑,N=对羟基苯甲酸)。抗菌实验结果显示,三元配合物抑菌圈直径为13~17 mm,说明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好,抗菌谱广。  相似文献   

4.
以稀土氯化物、联咪唑和噻吩甲酰三氟丙酮为原料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稀土三元配合物Ln(TTA)3L(Ln=Nd3+,Eu3+,Er3+;TTA=噻吩甲酰三氟丙酮;L=联咪唑),抗菌实验结果显示,三元配合物抑菌圈直径为12~17 mm,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以YCl3.6H2O、2,6-吡啶二羧酸(PDA)和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为原料,制备了钇的三元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Na[Y(TTA)2(PDA)].3H2O(反应时间为1 h)和Na2[Y(TTA)3(PDA)].3H2O(反应时间为0.5 h)。抗菌实验表明,Na[Y(TTA)2(PDA)].3H2O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约为14,12 mm,Na2[Y(TTA)3(PDA)].3H2O分别约为16,14 mm,说明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以Ln(NO3)3·n(H2O)(Ln=Sm.Gd.Yb.n=6或7)与Me3CCOONa在乙醇溶剂中反应,合成了新配合物(Me3CCOO)3Ln。根据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推断了新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铈-对甲基苯甲酸-2,2-联吡啶三元固体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重分析(TGA)和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了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组成为[Ce(PTA)0.75(BPY)].3.8H2O,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都具有较好的荧光特性,且发射谱线很窄,主发射峰为Ce3 的5D4→7F6跃迁,具有很高的荧光强度,研究表明合成的新型稀土配合物是一种良好的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8.
周红缨 《广东化工》2006,33(6):19-22
本文探讨了稀土配合物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合成条件,并确定配体二苄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NaDBTC)反应的最佳条件为:n二苄胺∶nNaOH∶nCS2=1.0∶1.5∶1.8;反应时间在2h。最后,合成了该配体与稀土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Pr-橙皮苷配合物和Y-橙皮苷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推断稀土离子Pr3+和Y3+与橙皮苷的配合比为1∶1。噻唑蓝(MTT)还原法测试表明,两种配合物对肺癌细胞95-D均有抑制作用。通过模拟脐橙自然生长pH及温度下标题配合物的合成,推测脐橙中的Pr-橙皮苷配合物可能仅分布脐橙果皮中,Y-橙皮苷配合物可能在果皮和果肉中都存在。  相似文献   

10.
辛晓晶 《河北化工》2007,30(6):9-10,25
合成了稀土邻苯二甲酸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IR、XRD分析,对配合物的配位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晓东  朱元成  杨金凤 《陕西化工》2012,(10):1693-1696
利用四乙酰丙酮铈配合物[Ce(acac)4]和Salphen型水杨醛缩邻苯二胺(Schiff碱)合成了双齿Salphen型席夫碱铈金属配合物(SB-Ce),用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差热-热重(TG-DTA)分析进行结构表征,将SB-Ce配合物用于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SB-Ce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酵母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最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冷凝回流法合成了4种新型稀土(镧、铕、钐和钕)-蛋氨酸-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EDTA-滴定、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RE(Met)_3phenCl_3·3H_2O(RE:La~(3+)、Eu~(3+)、Sm~(3+)、Nd~(3+);Met=L-蛋氨酸;phen=邻菲咯啉).抗菌活性的研究表明,与配体相比,稀土三元配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均具有更强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李艳  彭艳红 《陕西化工》2014,(1):60-62,65
以2-羟基-1-萘醛和乙二胺为原料,乙醇为溶剂,加热回流制备2-羟基-1-萘醛缩乙二胺Schiff碱配体,然后分别与铟(Ⅲ)、钍(Ⅳ)的盐反应,生成相应的配合物,并对2-羟基-1-萘醛缩乙二胺Schiff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活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配合物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较配体更强。  相似文献   

14.
徐桂清  杨军英  郝二军  张鹏  韩会娟  李伟 《化学试剂》2011,33(6):497-499,544
制备了5种稀土-双氯酚酸配合物REL3(RE=h、Ce、Nd、Sm、Gd,HL=双氯酚酸),通过元素分析、EDTA-滴定、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采用小鼠耳肿胀实验、血管通透性实验研究了其抗炎活性,采用扭体实验研究了其镇痛活性.结果表明,与双氯酚酸钠相比,稀土配合物具有更强的抗炎镇痛活性.  相似文献   

15.
稀土配合物及其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丙烯酸(HAA)、甲基丙烯酸(HMA)及1,10-邻菲罗啉(Phen)为配体与氧化铕(Eu2O3)反应得到二元配合物Eu(AA)3、Eu(MA)3和三元配合物Eu(AA)3Phen、Eu(MA)3Phen。将生成的配合物与HM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得到一系列三元共聚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分析与表征,发现配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强度和热稳定性。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相对于二元配合物有显著提高。共聚物可发射Eu3+的特征荧光,荧光强度随配合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未发生浓度猝灭现象。三元配合物在反应单体MMA和HMA中的溶解度低于二元配合物,从而使在最大溶解度下二元配合物与反应单体生成共聚物的荧光强度高于相应的三元配合物与反应单体生成的共聚物。  相似文献   

16.
含偶氮苯8-羟基喹啉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鸿  朱国柱  范开文 《陕西化工》2012,(9):1567-1569,1574
合成了三种含偶氮苯8-羟基喹啉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紫外、荧光光谱及热分析,确定了三种配合物的组成为REL3(RE=Sm,Eu,La),三种配合物在550~650 nm都能产生荧光,峰值(λmax)分别为569,559,552 nm。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酰腙类配合物的抑菌活性,以水杨酸甲酯、水合肼、呋喃甲醛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在回流条件下合成了呋喃甲醛水杨酰腙(C12H10N2O3简称HL),再将HL和稀土硝酸盐反应,合成了RE(HL)2(NO3)3(RE=Pr,Eu,Tb,Y)4种稀土配合物。采用容量分析、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和摩尔电导率对配体及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特性进行了表征。选取配体HL及其与稀土Pr(Ⅲ)的配合物对辣椒疫霉菌、棉花枯萎病菌、烟草赤星菌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HL及Pr(HL)2(NO3)3配合物对棉花枯萎病的抑菌活性不明显(抑制率<70%),配体对辣椒疫霉、烟草赤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1.0%和82.5%,而配合物为73.0%和85.9%。配合物的抗菌活性高于配体。  相似文献   

18.
Poly acrylic acid (PAA) and its stoichiometric complexes with trivalent rare earth (RE)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well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elemental analysis, IR, TG‐DTA, fluorescence spectra, etc. Chem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olar ratio of ? COO? and RE3+in the complex was closely dependent on the pH and the molar ratio of PAA and RE in the feed. The stoichiometric complexes in which the molar ratio of ? COO? and RE3+ is 3:1 can be form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pH 6.0 and PAA:RE = 3:1 (molar ratio in the fe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 carboxylate bonded to the central metal ions was in the form of bidentate and these stoichiometric complexes possessed high‐temperature resistance. Due to efficient energy transfer from polymer to central metal ions, the emission intensity of Eu3+ and Tb3+complexes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simple compounds. Therefore, these complexes can be promising as potential fluorescent probes and photoluminous materials. © 2006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103: 351–357, 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