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昌平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分析了北京市昌平区12个浅层地下水、8个深层地下水和6个基岩监测井的水质情况,结果表明,昌平区浅层地下水中有58.3%属于Ⅱ、Ⅲ类水体;16.7%眼监测井属于Ⅳ类水体;25%眼浅层监测井属于Ⅴ类水体,浅层地下水中主要是硝氮、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和氟化物等超标。深层地下水中50.0%属于Ⅲ类水体;37.5%属于Ⅳ类水体;其余地区为Ⅴ类水体,主要超标因子是氨氮、氟化物,基岩水83.3%属于Ⅱ类水体,部分区域出现了亚硝氮超标现象,达到了Ⅴ类水体。昌平区地下水总体存在3种污染因子,为氟化物、盐分和氮素,氟化物主要来自于原生污染,盐分主要来自原表层的污染入渗,目前还没有影响的到深层地下水和基岩水,研究区浅层、深层以及基岩水中都存在氮素超标的现象,浅层地下水中氮素存在向深层地下水和基岩水渗透的趋势,为了防止昌平区地下水遭受污染,保护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必须采取应对措施,减少表层污染源的输入。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降低位山灌区地下水污染风险的途径,选取灌区典型农田,对不同埋深的地下水进行原位连续采样,根据样本的氮素含量分析农田氮素垂向分布规律,评估硝态氮污染情况,并探讨了不同形态氮素的存在特征。结果表明:灌区农田浅层地下水中的硝态氮浓度明显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深层地下水尚未超标;有机氮是农田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但其溶解性很差;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硝态氮浓度明显高于铵态氮;铵态氮的吸附性较强,硝态氮的淋溶风险高。延缓铵态氮的硝化过程可能是降低硝态氮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灌溉施肥条件下氮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当今农业地区施肥引起氮素对地下水的污染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环境问题.在长期田间观测实验的基础上,应用LEACHM数学模型,对唐山农业地区在灌溉施肥条件下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尤其是对根区以下硝态氮的渗漏损失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地区灌溉施肥过程中氮素的深层渗漏损失是造成浅层地下水中硝态氮积累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应采取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减少氮素的深层损失,以保护地下水免受污染.  相似文献   

4.
托克托县潜水氮化物浓度空间分布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6,(8):73-76
在区域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潜水的pH值、氧化还原电位(Eh)、化学需氧量(CODMn)、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6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氨氮浓度与Eh值呈负相关关系,与CODMn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结合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揭示了潜水中NH3-N,NO2-N,NO3-N的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的原因: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控制着区域潜水的氧化还原环境,由补给区到排泄区氧化还原电位呈逐渐降低趋势;受地下水所处氧化还原环境影响,东南部地下水补给区潜水中硝态氮浓度普遍较高,氨氮浓度普遍较低,向西至大黑河沿岸硝态氮浓度逐渐降低,而氨氮浓度相对升高;牧业养殖废水和废物的无序排放是局部区域地下水中氮化物含量异常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利用收集的1985—2015年地下水水位及水质动态监测数据,选取呼和浩特盆地山前至平原中部典型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及其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层、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矿化度不断升高;冲洪积扇与平原交互带深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差别逐渐加大,而平原中部深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差别逐渐缩小;2005—2015年平原区地下水浓缩程度逐渐增大,受到的侧向径流补给的地下水量由原来的缓慢增加转变为快速减少;2005年以前,浅层地下水氧化还原条件向偏氧化环境转化,2005年以后逐渐向还原环境转化,而深层承压水的氧化还原条件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
宋辉  刘庆福  公伟花 《山东水利》2010,(1):37-39,47
通过采集田庄水库底泥样品,进行了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初步探讨了水体中氨氮向硝氮转化的规律,分析了底泥孔隙本氮的垂向分布特征。并采用费克定律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素交换通量。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模拟试验得到的氮素交换量仅仅是表现释放量,沉积物是上覆水体氨氮的重要来源,是硝氮的汇。氨氮的年释放量为135.02t。硝氮进入沉积物的量为49.65t。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地下水中氮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三维非饱和带-饱和带完全耦合的水动力和溶质运移的数值模型,考虑氮素的矿化、硝化、反硝化等反应过程,利用COMSOL软件进行模型求解。将构建的模型应用于山东半岛小沽河地区,利用地下水位和氮素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校验。根据模型结果分析水位及氮素分布的时空变化,探究灌溉量、施肥量及作物类型对氮素在地下水中分布的影响,并对硝态氮在地下水中长期富集过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建立的非饱和带 饱和带完全耦合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水动力和溶质迁移转化过程:当抽水灌溉量分别减小10%、20%时,硝态氮质量浓度降低2.17、2.98 mg/L,氨氮质量浓度降低0.02、0.03 mg/L;当施肥量分别增加25%、降低25%时,地下水中硝态氮质量浓度分别增加2.60 mg/L、降低3.16 mg/L,氨氮质量浓度分别增加0.02 mg/L、降低0.02 mg/L;将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改植蔬菜后硝态氮质量浓度年平均升高23.93 mg/L,氨氮质量浓度年平均增加0.29 mg/L;长期不施肥硝态氮质量浓度明显降低,5年总降低量为33.48 mg/L。  相似文献   

8.
《人民黄河》2014,(3):70-72
以潇河典型污水灌区为研究对象,对选定区域土壤进行剖面取样、样品分析,并分析了灌溉用水中氮素的含量,以确定灌溉用水对于土壤中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潇河灌区土壤中的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在垂向分布上具有规律性;灌溉用水作为土壤氮素来源之一对土壤氮素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有一定的影响;只要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污水中的氮素将不会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较大影响,完全可以取代地下水及河水用于农业灌溉,缓解灌溉水资源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是新疆石河子地区居民生活饮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的主要水源,研究该地区地下水中"三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控制和治理当地地下水污染、保障用水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运用SPSS23、Sufer8及Mapgis67等软件,综合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中"三氮"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3组水样"三氮"含量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DZ/T 0290-2015)》Ⅲ类标准限值的要求。研究区地下水"三氮"含量空间分布特征显著,其平面分布特征表现为:以石河子市区为中心,"三氮"含量向四周研究区界线逐渐降低,整体上北低南高。在垂直方向上,浅层承压水中NO-3—N含量大于深层承压水的含量,但小于潜水的含量;而深层承压水中NO-2—N和NH+4—N含量大于浅层承压水的含量,但也小于潜水的含量;"三氮"含量极大值的采样点均位于潜水含水层。该地区地下水"三氮"含量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酸碱环境、潜水埋深、包气带及含水层岩性等自然因素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牧养殖及农产品加工污染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昌平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状况,选取12眼浅层地下水监测井进行采样,并对35项指标进行了检测,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水文地球化学图解、空间插值及聚类分析等手段,分析了地下水化学特征,并对地下水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昌平平原区地下水整体呈弱碱性,且均为淡水;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相对简单,主要是HCO3-Ca·Mg型;研究区域符合Ⅰ~Ⅲ类标准的地下水面积为549.2 km2,占评价面积的99.7%,与2015年相比,地下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可分为3个聚类组,其中B类水质最好,水质类别多为Ⅱ类。本研究可为昌平区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近10年来对鲁北平原地下水环境问题的调查成果出发,论述了人类活动对鲁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特征,包括浅层地下水污染、含水层疏干等的分布、形成规律及发展趋势.鲁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三氮、砷、铅等重(类)金属,个别地方存在有机物污染.深层含水层疏干主要发生在长期以深层地下水作为生活和工业水源的德州,深层含水层疏干引发了地面沉降;浅层地下水疏干发生在以浅层地下水为农业供水水源的冠县和宁津县.通过对鲁北平原地下水环境问题的分布现状、产生原因及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危害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冯茜  肖长来  刘达 《水利水电技术》2018,49(12):111-117
为实现德惠市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源识别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收集德惠市2014年43组水质资料,进行水化学特征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提取5个公因子(F1—F5)分别为矿化度、有机物和硝酸盐氮、氨氮、铁锰、氯化物作为浅层地下水水质的主控因子,进一步分析其污染物来源,并根据因子得分利用ArcGIS差值工具绘图分析各污染源的污染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个公因子(F1—F5)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9. 947%、14. 082%、13. 661%、12. 630%和12. 144%。其中,有机物和硝酸盐氮、氨氮(F2、F3)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污染物,受控于人为作用;矿化度污染则受控于迁移-富集作用;铁锰、氯化物污染分别受控于自然作用和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研究区范围内,城区、郭家镇、菜园子镇、大房身镇、五台乡污染较严重,其他乡镇水质状况良好;依据综合得分可以将浅层地下水划分为3个区域:禁止开采区、农业用水区和生活饮用水区,评价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集濮阳东北部金堤河两岸的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指出HCO3 Na型是该研究区地下水的主要化学类型。选择水化学类型为HCO3 Na型且远离非HCO3 Na型水样点集中区域的监测点的水质数据,计算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对照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确定浅层和深层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和主要污染因子。结果表明:35个浅层地下水监测点中,26个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因子是COD、NO2- N和NH3 N;5个深层地下水监测点中,仅靠近金堤河的2个点的数据显示受到微污染,污染因子是溶解性总固体、SO24-和NO2- N。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强,主要污染源为含氮的农药、化肥和被污染的地表水等。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张掖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水质测试资料,探讨张掖市甘州区地下水中氟离子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产生原因。结果表明:从山前冲积平原至细土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离子浓度逐渐增高;而深层地下水中氟离子浓度变化不明显。细土平原区地下水中氟离子浓度具有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的垂直分带规律。丰富的氟物质来源、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化学背景是导致甘州区浅层地下水中氟离子富集的主要原因。取用深层地下水是解决高氟区水质性缺水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连云港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连云港市主要存在浅层孔隙水、深层承压水和基岩裂隙水3种形式的地下水,从地下水资源量、水质状况、监测水平及开发利用现状等4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地下水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不足、过境水难以利用等情况,提出了采取改变供水水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监测水平等措施,促进地下水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云南地区活动断裂对地下水分布的影响,根据2010年云南省抗旱工程的635个基岩抽水井资料和1∶400万云南地区活动断裂数据库,采用统计方法分析该地区活动断裂及河流对抽水井分布及富水程度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抽水井主要分布在走向为NNE-SSW和NNW-SSE的断裂带上,且距离断裂带越近,抽水钻孔内裂隙越发育,单位涌水量越大。此外,距离抽水井最近的河流走向亦以NNE-SSW和NNW-SSE为主,与断裂的主要走向一致。抽水井距离河流越近,其单位涌水量越大,进一步说明断裂对基岩裂隙水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乔玲  李宇 《北京水务》2004,(6):12-14
以北京市城市供水为例,分析建立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具体措施,将北京应急备用地下水源初步划分为3类:浅层孔隙水、基岩水和深层承压水.并通过3个实例对每种类型的水源地建设及其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对同类应急供水水源工程的建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根据鄯善县氢氧稳定同位素资料及氘盈余(d)值,分析了地表与地下水体的δD、δ18O和d值的分布规律,并得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及其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地下水的δD在-87.88‰~-65.97‰间,δ18O在-9.4‰~-12.37‰间;地表水的δ18O在-10.08‰~-13.63‰间,d在14.12‰~32.19‰间。结果表明:鄯善县地下水和地表水同源于大气降水,且经历了较强的蒸发作用;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弱,深层地下水主要接受河水在洪积扇区的入渗补给,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河流引水灌溉入渗;不同深度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较为密切,为统一的地下水系统。  相似文献   

19.
衡水地区地下水普遍存在"上咸下淡"的水质格局,受深部淡水持续超采影响,浅层咸水有逐年下移而使淡水咸化的趋势。选择衡水地区典型剖面,通过水质长期监测,结合地下水开采情况,分析2011至2014年该剖面上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监测资料,总结了衡水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含水层中水平径流微弱,地下水水质由西向东逐渐好转,其中西部地下水离子浓度变化较大;深部含水层中水平径流明显,地下水水质整体良好,但有逐年恶化的趋势;人类开采活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浅层和深层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使二者中离子浓度随时间的波动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淮北平原地下水三氮浓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103个样品进行三氮及其他相关指标测定分析,揭示该区三氮的空间分布规律、来源及形成机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三氮浓度逐年增大,并与其水位埋深呈负相关关系,丰水期的三氮浓度明显大于枯水期。农业含氮肥料的过量使用和流失是导致该区三氮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此外,三氮浓度还受到包气带的厚度大小的影响,pH值的变化范围、溶解氧浓度的高低也影响着三氮的转化方向和速度,高浓度的Fe2+是导致局部NO2--N严重超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