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指令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间分布形态也与转型前截然不同。本文以广州为例,基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数据及问卷调查数据,对城市社区资源的空间配置进行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转型期广州城市社区资源配置呈明显向高收入地区聚集的特征传统条件下的空间均衡分布模式被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收入地区指向的集中布局模式所取代;但受地理区位、开发时序及功能定位影响,社区地位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并非完全一致;不同阶层社会群体聚集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其可达性差异明显,社区资源配置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组织是城市中各种人类活动和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因而成为城市科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着重回顾了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对城市空间组织的研究历程及其理论成果,并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新特点,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下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润朋 《规划师》2013,29(4):27-31
伴随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发展转型,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各种解决"城市病"问题的城镇化新发展模式被相继提出,即所谓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主要是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于一体的城镇化模式。传统城镇化被诟病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空间分布不合理而带来的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要解决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必须解决传统城镇化的空间发展问题。珠江三角洲作为城镇化高度发展地区,在经历快速城镇化发展之后,城镇化水平高达8 0%以上,随之而来的是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耕地大量流失等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为此,珠江三角洲从城市空间组织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空间最优组织模式,寻找新型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杨君 《河南建材》2015,(2):174-176
通过引用了Forman教授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北戴河新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为例,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了北戴河新区城乡空间组织模式,是以生态效应为准则的沿海城乡空间组织模式探究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组织与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基础设施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全新的认识与尊重,被证明是一种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的系统化途径。该文简要阐述绿色基础设施定义与内涵,重点从绿色基础设施空间组织要素及结构模式、空间组织特性、空间管控模式与空间管理机制等方面系统探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组织与构建,以期为构建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空间网络体系之实践提供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流动空间”及“全球城市区域”等理论概念的指引下,运用城市网络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各县市单元以企业分支机构空间数据为支撑的网络联系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获得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组织特征与演变趋势的认知.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关系呈现出不断强化的网络化特征.在演变进程中,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巩固,网络能力不断提升;以上海为中心的跨省域近域都市圈也已形成且不断发育;而南京、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其各自省域范围内的中心功能和核心功能腹地亦很显见.在省会以下层面的地级城市则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专业化节点的功能特征,其本级城市和直接腹地空间则受到了多个强中心的辐射而同时融入了不同都市圈;总体而言,在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力下,长三角区域空间的网络化格局日趋显著.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对我国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要义、趋势和取向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7.
开封城市开放空间的空间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目前开封城市开放空间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机遇,本文以宏观和中观尺度为主,对开封城市开放空间进行了系统的空间组织,以适应当今城市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8.
万旭东  麦贤敏 《规划师》2009,25(4):56-62
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受到港口群、高科技、生态、循环经济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港口和港口城市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了港口城市的空间组织,如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交通体系、生态保护策略等.因此,城市要结合港口的区域定位进行城市空间组织,考虑港口的产业体系进行产业空间布局,从强化港口与城市联系的角度来构建交通体系,而城市空间的发展应以生态优先为原则.  相似文献   

9.
王滢  任晋 《建筑与环境》2013,(2):114-115
当下,越来越多的高层办公建筑发展为结合了商业、餐饮等多重服务功能的公共建筑综合体;同时,城市环境的用地紧张也催生了将建筑地下空间作为交通枢纽的新型建筑交通体系。因此逐渐出现了下沉式入口、上升式入口、高架式入口、垂直式入口以及立体式入口等多种入口空间形式。在未来的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的交通组织将逐渐从单一的常规的地面入口向多层次、多方式的垂直或立体式综合入口空间转变。  相似文献   

10.
李宁 《建筑学报》2006,(10):26-28
解决城市居住区中停车难问题的关键自然是提供足够的停车位以满足住户的需求,同时,停车位与住户居室之间联系的便捷性以及空间过渡的适宜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文章以杭州山水人家住宅小区中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例,对城市居住区地下停车空间的有效组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规划管理制度,使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得到法规的支持,今后,城市规划将在这一转型期逐步调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迎来了调整机遇.在分析了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提出在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进一步加强与城乡规划体系的对应关系,增加广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深化绿地分类,增加功能性的专项规划内容的编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型期间.上海城市空间重构主要表现在郊区化、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新城市空间浮现、公共空间失落、历史文化街区消亡等方面。影响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主体是政府、企业、个人。政府通过制度和政策经营城市空间,企业通过市场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个人主要通过对居住空间选择等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居民活动共同驱动着上海城市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往城市的边缘地区在区位上逐渐由边缘地带向城市中心地带转变,在功能和形态上都需要进行更新调整。然而受到现有土地利用、开发组织方式以及制度基础的交织影响,边缘区更新难以顺利实施,难以适应城市重构的需要。本文借鉴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城市空间重构下边缘区功能、空间演化特征和机制,并以常州市清潭片区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其在转型阶段的发展诉求,为边缘区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当前参与式城市微更新逐渐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方法]首先综述城市微更新中社区花园作为居民参与从空间营造转向基层治理的载体,强调其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性;在城市微更新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交叉下,搭建起“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促进认知形成的分析框架。其次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市民系统性参与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为例,基于居民更新行动阶段的参与前意识认知、参与中实践转换、参与后情感反馈的行动路径,分析在地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情况,即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参与行动路径促进意识形成的可行性及探究意识对空间反馈作用。最后从城市微更新的空间维度出发,总结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行动对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效行动路径,并对其反馈机制做出阐释。[结果]结果显示在参与式行动介入后,居民们对于街道的情感认知有所提升,在共同体意识上可以概括为4种不同层次类型,依次为利益共同体意识、情感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和生活共同体意识。[结论]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可行的参与式行动路径,并凝练共同体形成类型,以期为优化城市微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式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9,26(6):8-1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朱镱妮  李翅 《中国园林》2024,40(7):97-103
社区生活圈休闲空间配置效率关乎休闲空间能否满 足居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 “生活圈居住区”到《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提出“社区 生活圈”,社区生活圈以公共绿地为主的休闲空间规划相关规 定日趋完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明确了公共绿地配 套规模和复合利用,《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拓展了休闲 空间范畴、复合利用范围,《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等标准规范 从指标整合、设施设置两方面进行有效补充;但系列标准规定 对休闲空间系统挖潜整合不深入、利用范围规定不完善、功能 实现措施不到位,导致根据标准规范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中休闲空间服务要素配置效率不高。选取3个城市近期编制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进行分析,印证生活圈有关绿地标准规 范解读结果。基于此,提出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绿地 系统规划中社区生活圈规划理念高质量运用策略的思路,将休 闲空间纳入公园体系,对规模、布局和功能进行系统性整合, 并以岳阳为例进行实践,总结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整理资 源构建完整系统、复合利用提升效率品质、精准供给保障规模 覆盖、规划指引控规精准继承”四大社区生活圈规划理念运用 策略,保障休闲空间服务要素高效配置,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中社区生活圈理念应用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7.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23,30(8):12-19
[目的]在中国当前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进入到存量优化阶段,民众对于公共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促使城市空间逐步被挖潜利用。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仍然存在多种类型的被废弃的、闲置的、利用率不高的剩余空间。剩余空间的挖潜利用是城市治理中的系统性复杂问题,也是“十四五”期间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人为本,从剩余空间的现状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其概念范畴、类型特点、更新手段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并以剩余空间的代表类型——桥下空间为例,系统提出城市剩余空间的综合更新途径。[结果]更新途径包括:场所研究和空间分析——审慎分析空间的问题和类型,空间辨别与调研评估——结合公众参与进行空间现状评价,空间重组与设计介入——制定空间更新的发展策略。[结论]通过多专业综合作用介入,将这些具有潜力的剩余空间进行合理而可持续的更新设计提升,对当前的城市更新和精细化治理而言至关重要,也是人民城市意义下设计为人民服务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张浥尘 《重庆建筑》2014,(11):27-29
综合体建筑在各种功能空间中建立了相互依存和补助的关系,以实现高效丰富的城市生活。通常意义上的过渡性空间,其作用在于连接城市公共室外空间与室内功能空间,引导人群的即时性活动,为城市提供有效的开放空间等等。该文研究了国内外城市综合体的过渡空间,初步探讨适应城市整体环境观和建筑审美的过渡空间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