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拱梁组合体系先梁后拱施工中拱肋吊装施工的方案和计算,重点阐述了履带吊上桥对桥梁结构影响的计算。全面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并通过对重型履带吊上桥的各种荷载进行分析计算,对带支架的箱梁结构进行验算,证明了重型履带吊上桥施工方案可行。沙河大桥的成功应用,为同类型桥梁吊装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赵学敏 《工程建设》2010,42(2):45-49
京沪高铁跨娄江连续梁拱桥上部结构设计为(70+136+7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与钢管混凝土拱组合结构.介绍了该桥梁上部设计结构,重点描述了拱肋安装施工技术,采用纵向滑移的方案,和梁体同步施工,节约了时间,保证了工期.  相似文献   

3.
杨睿 《煤》2024,(4):62-65+69
针对夏店煤矿3120工作面回风巷道、掘进巷道局部区域破碎顶板易冒落、难支护的特点,分析了兼顾岩石自身承载力,梁形和拱形承载效应的梁-拱锚固支护技术,即采用低预应力等长锚杆与高预应力变长锚杆组合的梁-拱形支护方案。运用FLAC3D研究了锚杆长度、锚杆间距、锚杆预应力对梁-拱支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锚杆长度、布置间距是影响梁-拱承载效果的重要参数,当锚杆长度增加时,表现出明显的上位组合拱与下位组合梁的形式。锚杆间距增大时,梁-拱结构作用范围逐渐扩大,但应力区数值进一步降低。当长锚杆的预应力数值由小逐渐增大时,梁-拱锚固的结构效果逐渐明显。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设计加固支护方案,现场监测表明:围岩两帮的位移量为31~57 mm,底鼓量为38~68 mm,顶板下沉量为15~25 mm,验证了梁-拱锚固支护方案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某高速铁路连续刚构-拱组合桥地处峡谷汇风区,基本风速达24.8 m/s,主跨跨径为220 m,主拱肋为钢管混凝土结构,采用等高度哑铃形截面。针对该桥结构特点和桥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本文提出了支架原位拼装方案、原位支架卧拼并竖转合龙方案与异位支架拼装并纵向滑移施工方案,从工期、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安全性4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山区峡谷汇风区9级烈风作用下最大横向偏位为48.06 mm,最大拉应力为92.24 MPa,最小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为12.69,均满足规范要求;且大桥钢管拱顺利合龙验证了该方案适用于跨度大、墩高、桥址风速较大的钢管拱桥的施工,最终选择支架原位拼装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5.
房屋改造和加固工程的体外预应力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琴 《煤炭科技》2003,(3):39-41
体外预应力体系在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上同传统的内预应力体系明显不同,如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受力分析,由于预应力筋位于砼截面之外,其受力性能显然不同于传统的体内预应力结构;体外预应力体系在房屋改造和加固工程中主要用于钢筋砼梁的加固,通过对梁的加固实现“托梁截柱”和防止梁板变形过大的目的。通过对两个不同特点工程实例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的分析和介绍,阐述了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我国房屋改造和加固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浦阳江大桥三跨(88+148+88 m)PC连续梁桥为对象,按全预应力构件,对PC连续梁桥的结构尺寸及预应力束选型、布置及张拉次序等进行设计,结合Midas/Civil软件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对浦阳江大桥进行整体分析,并根据我国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和JTG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核。结果表明:浦阳江大桥抗弯承载力、短期效应组合及标准荷载组合下应力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浦阳江大桥三跨(88+148+88 m)PC连续梁桥为对象,按全预应力构件,对PC连续梁桥的结构尺寸及预应力束选型、布置及张拉次序等进行设计,结合Midas/Civil软件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对浦阳江大桥进行整体分析,并根据我国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和JTG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核。结果表明:浦阳江大桥抗弯承载力、短期效应组合及标准荷载组合下应力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锚杆支护组合拱梁作用理论适用于层状项板锚杆支护设计,据此理论对一回采巷道的项板锚杆长度进行了参数设计,结合工程实践确定了其他支护参数,围岩位移现测表明试验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圆形是一种常见的深基坑截面形式,工程中常采用排桩与冠梁、环梁组合而成的排桩框架式组合结构对其进行支护,然而该组合结构在圆形基坑稳定性分析中尚无较为精确的方法。设计时一般采用平面方法对其支护效果进行分析,但该方法弱化了支护结构的空间拱效应,将导致计算结果偏于保守。为此,根据排桩之间的传力特性分别采用梁单元和板单元模拟支护桩,建立了对应的三维分析模拟,并将三维分析结果与平面计算结果对比。通过分析,发现:排桩框架平面单元计算的桩身位移、弯矩、剪力>梁单元模拟支护桩>板单元模拟支护桩的计算结果,而梁单元模拟支护桩中的内支撑环梁压应力>平面单元计算>板单元模拟支护桩的计算结果。结合镇江市某深基坑工程的分析结果,建议对采用平面计算方法的圆形深基坑中桩身水平位移、剪力和弯矩进行折减,对应的折减系数为0.45~0.85;对环梁所受的压应力进行适当的增加,对应的增加系数为1.1~1.2。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具有强度低、层间作用弱、分层厚度小而累计厚度大等属性特征的大厚度泥质层状顶板易变形、难支护特点,以赵庄矿33053回采煤巷为工程背景,根据煤巷工程地质环境、支护方式及顶板失稳特征,构建煤巷顶板岩梁文克尔地基模型并求解出挠度表达式,分析了煤巷顶板岩梁挠曲下沉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揭示了煤巷大厚度泥质层状顶板的失稳机理。基于锚杆(索)的组合和压缩效应提出了结构与预应力均连续的顶板梁-拱耦合承载结构,阐明了浅部岩层组合压缩承载梁结构与深部岩层压缩承载拱结构的形成机制及二者间的耦合作用机理。现场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大厚度泥质层状顶板煤巷采用不同长度预应力锚索配合锚杆支护,在整个使用周期内围岩变形量明显减小、锚杆(索)破断率显著降低,有效确保了煤巷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