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场概况 在十名全天工作的工人抱怨噪声太大之后,决定在车间内进行一次初步噪声控制调研工作。工作日中大部分时间的噪声级为75~90分贝。车间的面积为330平方米,安装有一台大型和16台小型自动车床(见图1)。车床加工用料为具有各种不同截面的金属棒,长达5米。容纳这些金属棒的长供料管  相似文献   

2.
3.
声强测量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历史上物理学家们很早就认识到声音是一种能量,从而企图测量它的强度.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瑞利(L.Rayleigh)和德国的亥姆霍兹(Hel-mholtz)都做过这样的努力.1882年瑞利发明了著明的“瑞利盘”,当时他认为用这个装置测量到的就是声强.现在我们知道,其实他测量到的是空气质点的振动速度.1922年温特(Wente)发明了电容传声器,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在声学测量中,传统的方法是测量声压(或声压级)。这种测量方法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某些声学测量必须进行修正,甚至需要特定的声学环境(如消声室、混响室),从而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声强同样是声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而且它还是一个矢量。声强对声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希望找到一种直接测量声强的方法。早在卅年代就有人研究声强测量法,以后又制成了声强仪或声瓦特仪。可是由于技术上的种种困难,这种仪器给出的实验结果误差太大,因此长期得不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应用结构声强技术测量耦合损耗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新的耦合损耗因子测量方法:声强法。以点和线耦合结构为例,应用两点差分技术和单点技术测量弯曲波耦合损耗因子,将测量结果与传统方法获得的测量结果相比较:声强法能较准确地测量点耦合结构间弯曲波耦合损耗因子,其测量精度与能级差分法和直接测量方法的测量精度相似。  相似文献   

6.
周广林 《计量学报》2008,29(2):149-152
在半消声室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的扫描路径、不同的扫描线密度、不同的扫描速度与扫描声强测量声功率误差之间的关系;在半消声室添加背景噪声和在普通房间测量时不同的扫描路径与扫描测量声功率误差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直线加半圆形、方形还是锯齿形扫描路径,均能收敛于声强真值,但锯齿形扫描路径测量精度最高,不确定度也较小.IS09614-2推荐的手动扫描速度在0.1-0.5m/8范围内,从满足工程测量精度角度看,扫描速度可在更宽的范围内选择.当扫描速度一定时,扫描线密度越大,扫描测量声功率误差越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声强技术在声学试验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由靠近的双传声器的声压信号计算声强为其代表性方法.过去的声学测量以标量声压的测量为主,现在的声强测量可使声场中的能量流可视化,从而大大有利于声源识别及噪声控制.由于该方法不大受反射及背景噪声的影响,使测定机器的总声功率能在一般环境下进行,使测量自由度改善了.但是,由于声强技水的历史还比较短.其测量方法本身、应用范围、结果分析等方面也还不尽成熟,例如,在把声强扩展到复数领域而试图利用其虚部所具有的信息的最新动向中,其测量方法本身还正在发展中;另外,还有关于负声强(声能指向声源)怎样理解等问题.这些在声强技术有效利用上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声强测量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双通道快速付立叶变换的双传声器互谱方法测量声强是一种新的噪声测量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不仅适用于远场也适用于近场噪声测量,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低,可广泛地用于机械的声功率测量、声源识别、故障诊断等用途,成为噪声限制的强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以IBM-PC微机为核心,开发的一套声强测量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进行声源的声功率率测量和分析,可按ISO9614-1对声功率级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可用于对电机、车床等的噪声测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声强测量分析在某3kW汽油发电机组噪声控制中的应用,作者利用CUSIII型声强测量分析系统对该汽油发电机组进行了噪声源识别,快速准确地找到了其主噪声源,并通过4 有针对性地采取降噪措施,使该机组噪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存在误差。分析DFT泄露误差对声强测量的影响,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DFT泄漏误差将引起声强的泄露,在多个频率情况下还可能导致出现不合理的负声强。继而进行实验实测,实测结果与理论分析结论相同。  相似文献   

12.
应用功率谱测量振动表面声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自功率谱的角度讨论了振动表面声强的测量方法。振动表面声压自功率谱与振动速度自功率谱的乘积为近场有功能量部分和无功能量部分的平方和,而有功部分正是表面声强。从总能量中扣除无功能量部分可获得表面声强。  相似文献   

13.
声强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声源辐射声功率的测定,声场分析和声源识别等领域.由于声强法在声源声功率的测定上不受测量环境的限制,可在辐射现场进行测量,因而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当两个相关声源相距很近时,声强法的识别则受到了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把声强的概念推广到了复数领域,引入了复数声强(complex acoustic intensity)的概念.复数声强是在声强(亦称有功声强Active intensity)的基础上增加了无功声强Reactive intensity)成分,因而可得到更多的声场信息,能更有效地进行声场分析和声源识别.复数声强除用于声场分析外,还可用以计算产压和质点速度间的相位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声强测量系统价格昂贵,有限差分的存在使得测试频域受到探头间距的限制,宽频噪声需分段多次测量。根据互谱声强算法,利用采集卡、传声器和虚拟仪器技术开发出一套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声强测量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系统声压灵敏度标定、相位失配标定和声强测量。针对算法中存在的有限差分误差进行修正,在半消声室中以宽带白噪声为声源,用开发的声强测量系统分析探头间距为20 mm和50 mm时探头轴线和声源传播方向夹角分别为0°、45°的修正前后声强误差。结果表明该声强测量系统有效,修正后同一探头间距测试频域得到拓展,声强准确度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5.
压缩机噪声测量的声强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长胜  陈俊 《流体工程》1997,25(11):7-9
介绍了以微机为核心组成的声强测量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该系统通过软件可以实现声功率的测量分析,最后介绍了利用声强测量系统测量标准声源和空气压缩机的噪声声功率级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6.
发动机的声功率,一般是通过声压法测量,即先测出包围发动机的封闭曲面上各点的声压级,再求出声功率。这种测量法对测量场地的要求较高,通常测量工作应在消声室或半消声室内进行,不得不在现场测量时,需对环境作声学修正。 声强测量法是先测出封闭曲面上各点的声强级。再由声强级求出声功率。由于声强是矢量,在求声功率时可以消去封闭曲面外其他噪声源和壁面反射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能用于现场测量。  相似文献   

17.
互谱法声强测量技术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仪器手段的匮缺,使这项先进技术难以在我国推广应用。为此,合肥工业大学机器动态性能研究室研制成功两种声强测量分析软件,使没有进口专用声强分析仪或声强分析软件包的单位也能进行声强测量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郑郧 《声学技术》1990,9(3):40-45
一、前言 轿车舒适性的主要标准之一,是车内噪声水平。车内噪声的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噪声是由壳体发生,它们来自发动机和变速箱,通过支承和支架传到和车身相连的结构件上,再从车身大面积地辐射出来的固体声。另一部分是从发动机室和排气系统辐射出来并返回到车内的空气噪声。在高速行驶下,还有轮胎和气流噪声。它们也是由壳体传递和空气传播的途径传到车内的。 为了降低车内噪声级,必须首先找出壳体和空气噪声通往汽车车内的主要途径及其辐射噪声的部位。以便采取措施降低车内噪声。为此,作者对国外某轿车样车车身内部的噪声进行了测量,对…  相似文献   

19.
《振动与冲击》2007,26(10):197-197
人体振动测量主要包括手臂振动与全身振动,当人长时间暴露于由机械、交通、建筑等原因引起的振动环境中,就有可能损害其身心健康。例如驾驶员长时间工作会引起疲劳、头痛、呕吐、反应迟钝、失眠等症状;工人长时间使用振动强烈的电锯、电钻,会导致刺痛、麻木、热烫、耳鸣等不良反应。因此从保护职业健康出发,国际标准化组织专门制定了评价关于手臂及全身振动暴露的测量标准和方法,它们是:ISO5349—2001和ISO2631—1997,并且ISO8041—2005还详细规定了需测量的参数、测量仪器的技术要求、频率计权特性曲线、模式评估、计算并确认、安装方式等要求。  相似文献   

20.
扫描声强法声源声功率测量通用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声源声功率测量的通用数学模型。以半球测量面和平行六面体测量面为例,应用通用模型建立了两种情况下的声功率误差分析模型。验证了通过扫描路径近似所测得的声功率能够很好地反映声源的实际声功率。当人工执行扫描测量,实际扫描路径存在一定的偏移时,只要扫描偏移值在一定的容差范围内,所测得的声源声功率仍然能够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