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D315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山楂汁总酸和总黄酮的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等温线,并进行模型拟合分析。结果表明,25℃下,D315离子交换树脂对山楂汁总酸和总黄酮的静态吸附数据通过拟二阶动力学模型(R2均大于0.99)拟合分析最佳,表明了此静态吸附过程主要是化学吸附,Elovich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R2均大于0.95)也进一步证明了该结果;另外,通过W-M模型对数据拟合,表明整个静态吸附过程受多元扩散的共同作用,即粒扩散和膜扩散。综合分析静态吸附等温线结果显示:Langmuir等温模型更有利于拟合D315离子交换树脂对山楂汁总酸和总黄酮的静态吸附数据。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以氢化松香(β-丙烯酰氧乙基)酯、甲基丙烯酸为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合成了新型松香基吸附树脂(Rosin-Based AdsorptionResin,RBAR),采用FT-IR、TGA、粒径分析、SEM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对RBAR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RBAR对三七总皂苷(Panna notoginseng Saponins,PNS)的吸附。结果表明RBAR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均一的颗粒粒径、规整的球形、较高的比表面积(563.37m2/g)和丰富的微/介孔结构。在PNS初始质量浓度6mg/m L,温度328K,固液比0.046g/m L,吸附时间180min下,平衡吸附量127.97mg/g,树脂用φ=70%乙醇再生,重复使用10次后吸附率为97%以上。最佳条件下用RBAR对PNS初提物纯化,三七总皂苷质量分数从46%提升到80%,与商业树脂D101相比有更好的解吸和纯化效果。通过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热力学模型拟合和孔结构分析探讨了吸附机理。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主要由液膜扩散控制传质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机理为非均质多层物理吸附,主要...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去除梨果汁中棒曲霉素,研究凹凸棒土对梨果汁中棒曲霉素的吸附作用,分析吸附等温线、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比较吸附前后梨果汁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温度在30~50 ℃时,温度升高有利于凹凸棒土对棒曲霉素的吸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R2>0.99),该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且凹凸棒土不易被水分子解吸。动力学数据分析表明,凹凸棒土对梨汁中棒曲霉素的吸附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中梨果汁营养品质如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黏度、总酸、总酚水平显著下降(P<0.05),透光率、色值下降缓慢。综合比较,当棒曲霉素初始质量浓度为3 μg/mL、凹凸棒土添加量为4.15 g/L、吸附温度为40 ℃、吸附时间为24 h时,营养成分变化率最大的为总酸质量浓度(46.96%),最小的为透光率(2.64%)。在静态吸附曲线中,凹凸棒土添加量为4.15 g/L、吸附温度为40 ℃时,吸附24 h时吸附率最大,为70.57%,即该条件下凹凸棒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梨果汁中棒曲霉素含量。  相似文献   

4.
D318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植酸的吸附和解吸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和动态试验研究了D318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植酸的吸附和解吸性能。通过静态试验,对9种树脂进行筛选,确定D318树脂为理想的试验树脂;同时对树脂进行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表明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内扩散是影响其吸附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骤;树脂的动态交换容量为131.28mg/g,工作交换容量为64.86mg/g,解吸率为96.23%。  相似文献   

5.
研究离子交换树脂对山楂浸出汁降酸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比7种离子交换树脂对山楂浸出汁的静态吸附特性,测定山楂汁处理前后的总酸和黄酮含量的变化,筛选出适于山楂汁降酸的最佳离子交换树脂(D311).经实验分析,温度对树脂吸附能力影响不显著;D311树脂吸附优化条件为室温,100 mL/h流速处理;D311优化再生条件为...  相似文献   

6.
以黄花败酱皂苷提取物为原料,吸附率与洗脱率为衡量指标,考察5种大孔树脂对黄花败酱提取物中皂苷类化合物的静态吸附与洗脱性能,结合静态吸附动力学研究,确定选择AB-8型大孔树脂纯化黄花败酱提取物中皂苷类化合物。利用动态吸附-洗脱试验,得出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配置0.30 mg/m L的黄花败酱提取液,以2 BV/h流速,上样至径高比为1∶10的AB-8型树脂中吸附,随后采用5 BV的70%乙醇溶液,以2 BV/h流速洗脱。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表明,黄花败酱提取物中总皂苷含量由纯化前350.6 mg/g提高至纯化后846.9 mg/g。  相似文献   

7.
采用静态吸附方法,研究了料酒中蛋白质在D201大孔吸附树脂上的吸附等温曲线以及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结果表明,料酒中蛋白质在D201大孔吸附树脂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R2>0.98),蛋白质在树脂上的吸附为吸热过程,其传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最大吸附量为112.26 mg/g;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吸附...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适宜分离黄芪总皂苷的大孔吸附树脂,并优选出适宜的富集工艺,通过静态试验,确定大孔吸附树脂的选型,通过建立吸附动力学模型,确定吸附时间、提取液pH值、吸附温度;通过动态试验,确定最佳装载量、洗脱液浓度和流速。结果表明:XDA-4型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芪中黄芪总皂苷的吸附和分离性能最强,其最佳工艺为黄芪提取液中的黄芪总皂苷的初始浓度控制在0.72 mg/mL,pH自然,吸附温度20℃,吸附时间240 min,上样体积为80 mL,80%乙醇以1.5 BV/h的速度进行洗脱。XDA-4对黄芪总皂苷的分离纯化效果最佳,优化后工艺条件稳定,适用于黄芪中黄芪总皂苷的富集。  相似文献   

9.
筛选纯化菊苣总苷的最佳树脂,并研究大孔树脂对总苷的纯化工艺。通过静态吸附及解吸试验、筛选出纯化菊苣总苷的大孔树脂类型,确定HPD300大孔树脂为最佳纯化树脂,进一步研究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动态吸附和解吸的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纯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 HPD300大孔树脂对菊苣总苷的吸附和解吸性能良好,其吸附等温线方程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HPD 300大孔吸附树脂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3.0 mg/mL,吸附流速2.0 mL/min,最大上样量26m L/g树脂,洗脱流速2.0 mL/min,洗脱剂采用50%的乙醇溶液30 mL,在此条件下菊苣总苷纯化的平均收率为75.79%,纯度为74.17%。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大孔树脂纯化天门冬总皂苷提取物的工艺条件,通过静态吸附与洗脱试验筛选合适的大孔树脂,研究其吸附等温线与吸附动力学模型后,利用动态吸附与洗脱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纯化工艺条件,另考察其对小鼠运动耐力与生化指标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大孔树脂纯化天门冬总皂苷提取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配制体积60 mL,5 mg/mL上样液,以3 mL/min流速上样至AB-8大孔树脂(树脂质量:5 g;径高比:1:12)饱和吸附后,采用体积为140 mL,70%乙醇溶液,以2 mL/min流速洗脱。该吸附等温方程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过程。在该条件下,纯化前后产物中总皂苷含量由111.7 mg/g提高至287.8 mg/g,同时该纯化产物可明显提高小鼠的运动耐力和乳酸脱氢酶活力,降低体内乳酸浓度水平,具有较好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山楂汁中有机酸和总黄酮的同时吸附的动力学规律,实验设计含有不同浓度有机酸和总黄酮的山楂果汁,与一定量的树脂(D941树脂或NKA树脂)混合,搅拌吸附,用Langmuir等温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分析吸附平衡数据。结果表明,D941树脂和NKA树脂对山楂汁中的有机酸和总黄酮的吸附平衡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根据Langmuir等温模型,求出这两种树脂分别对有机酸和总黄酮的最大吸附,与大孔吸附树脂NKA相比,发现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941吸附较多的有机酸和较少的总黄酮,可以作为山楂果汁降低有机酸而保留总黄酮研究中较为理想的树脂。D941树脂和NKA树脂对山楂汁中的有机酸的吸附能力低于对纯柠檬酸溶液的吸附能力,证明总黄酮的吸附会阻碍有机酸的吸附。   相似文献   

12.
研究大孔树脂纯化花生壳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对大孔树脂的种类及其静态吸附、解吸附条件进行初步探讨。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附的比较,从7种不同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中选出AB-8、DM301、NKA-9三种树脂进行静态吸附解吸动力学,发现NKA-9的吸附解吸效果较为稳定,其吸附解吸平衡时间分别为5h和2h。通过单因素试验,NKA-9的最佳吸附条件为35℃、样液pH7.5,样液中花生壳总黄酮初始浓度(0.112±0.02)mg/ml;最佳解吸条件为体积分数90%乙醇作为解吸液、解吸液用量15ml/g湿树脂、解吸液pH8.5。  相似文献   

13.
响应面法优化圣女果百香果复合发酵饮料工艺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圣女果百香果复合发酵饮料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发酵后的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圣女果百香果复合发酵饮料中感官评分影响大小依次为果汁配比>发酵时间>菌种添加量>发酵温度;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圣女果:百香果汁配比6∶1、发酵时间31 h、菌种添加量3%、发酵温度37 ℃。在此优化条件下,圣女果百香果复合发酵饮料感官评分达82分,酸甜宜口、风味独特,发酵后复合发酵饮料的pH、可溶性固形物、总酸、还原糖、总酚、总黄酮、番茄红素、维生素C、乳酸菌总数分别为3.30、11.50%、5.95 g/100 ml、6.68 g/100 g、40.03 mg/100 g、6.83 mg/g、32.83 mg/100 g、23.31 mg/100 g、5.2×106 CFU/mL。  相似文献   

14.
明胶吸附单宁酸的机理探讨及其在蓝莓汁脱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0.01~0.11 g的明胶吸附25 mL 900 mg/L单宁酸模拟溶液,根据明胶吸附量和单宁酸去除率得到明胶的最佳用量,然后研究最佳用量的明胶对25 mL 900 mg/L单宁酸模拟溶液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和吸附等温线方程,最后研究明胶对单宁酸质量浓度为900 mg/L的25 mL蓝莓汁的脱涩效果。结果表明:吸附25 mL 900 mg/L单宁酸模拟溶液时,明胶最佳用量为0.03 g,其明胶吸附量为527.5 mg/g,单宁酸去除率为70.33%。明胶吸附单宁酸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为单分子层吸附。当脱除单宁酸含量为900 mg/L的25 mL蓝莓汁的涩味时,明胶用量0.03 g、温度15 ℃、振荡时间20 min,在该条件下,其明胶吸附量为420.8 mg/g,单宁酸去除率为56.11%,脱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探究了大孔树脂对糖蜜色素的吸附性能及动力学。本文采用静态法考察了5种树脂对甘蔗糖蜜的脱色及再生特性。结果表明,大孔离子交换树脂D750具有最高的脱色性能和较好的再生性能。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D750对100 m L IU560约13500,锤度约12°Bx的糖浆脱色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树脂用量10 g、时间6 h、温度60℃和糖蜜p H7.04,此时脱色率为86.90%。进一步地吸附性能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D750对甘蔗糖蜜脱色过程符合Freundlich方程,脱色过程的吸附动力学符合颗粒扩散模型,扩散速率常数为0.09 min-1。   相似文献   

16.
以巨峰葡萄(Vitis vinifera L.×V.labrusca,‘Kyoho’)叶为原料,分析葡萄叶中主要成分,并研究40℃热风干燥、60℃热风干燥、80℃热风干燥和-48℃真空冷冻干燥对其白藜芦醇、总黄酮含量和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成熟期的巨峰葡萄叶水分含量76.67%,蛋白质含量5.78%,膳食纤维含量12.80 g/100 g,钾、钠、钙、镁、锌、铁、锰和铜含量分别为350、1、15、37、2.2、4.8、23 mg/100 g和79 μg/100 g。葡萄成熟期,葡萄叶中白藜芦醇和总黄酮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424.34 μg/g和95.27 mg/g。四种干燥方式中,真空冷冻干燥能够更好保持葡萄叶中的白藜芦醇和黄酮类物质,对葡萄叶粉的色泽影响最小,颜色更绿。真空冷冻干燥是制备葡萄叶粉的最好方式,其次是40℃热风干燥,最差的是80℃热风干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行壳聚糖对蔗糖溶液中单宁酸的性能研究。方法:通过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的考察,将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采用粒内扩散模型、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线性拟合,吸附等温线数据采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线性拟合。结果:在单宁酸的初始浓度为100 mg/L和250 mg/L时,壳聚糖对蔗糖溶液中单宁酸的吸附动力学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R2=0.9993和0.9957);壳聚糖对蔗糖溶液中单宁酸的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2=0.9977)。结论:该吸附属于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07.53 mg/g。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sugar, organic acid, neutral phenol, and anthocyanin fractions and added ascorbic acid to grape and pomegranate‐nectarine juice total phenol,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 (ORAC), 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FRAP) and 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DPPH) values. Neutral phenol and anthocyanin fractions contributed ≥75% of the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C) for both juices. Intrinsic synergy and antagonism among the fractionated constituents occurred inconsistently in each assay. Sugars and organic acids antagonised pomegranate juice neutral phenols and anthocyanins in the DPPH assay by 50% and the grape juice ORAC value by 21%, but were synergistic to the grape juice FRAP value. The added ascorbic acid was dose‐dependently synergistic with pomegranate and grape juice total phenol, DPPH and FRAP assays, but less so in the ORAC assay. Thu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grape and pomegranate juice constituents determine TAC and total phenol values, and synergy in these assays could not be attributed solely to polyphen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