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制备可持续释放,缓释时间较长的载药复合织物,采用界面聚合法,以聚乙烯醇为壁材,中药老鹳草水提取物为芯材制备得到老鹳草微胶囊。以水性聚氨酯为黏合剂,通过干法涂层将老鹳草微胶囊整理到纯棉针织物上制备得到复合织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紫外-可见光谱等对老鹳草微胶囊及复合织物的形貌、耐热性、缓释性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老鹳草微胶囊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23.9μm,载药率为33.0%,在325℃以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制备的老鹳草微胶囊具有缓释性能,其释放遵循非菲克扩散规律,在缓冲溶液中可持续释放24 h以上;复合织物中药物释放遵循同样的规律,在缓冲液中的释放时间有所延长。  相似文献   

2.
研究以魔芋葡甘聚糖为壁材以苹果多酚为芯材,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复合微胶囊。对微胶囊制备的壁材浓度,芯壁材质量比和反应温度为单因素进行试验,再利用Design expert 8.0.6.1设计试验,以包埋率为指标,得到制备方法的最优条件。并对微胶囊进行缓释试验。结果表明:壁材浓度和芯壁材质量比对包埋率的影响最显著,温度对微胶囊的制备影响较大;较适宜的微胶囊制备条件为:壁材浓度2.2%,芯壁材料质量比1∶11,反应温度41.51℃。此条件下预测可得到的微胶囊的包埋率为88.3%,实际包埋率为88.2%。在6h缓释试验中,模拟胃液释中放率为45.8%,模拟肠液中释放率为67.5%,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中以香橙香精为芯材,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乙二胺(EDA)、三乙醇胺(TEA)为反应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IPDI-EDA线性壳体、IPDI-TEA网状壳体、IPDI-EDA-TEA复合网状壳体3种壳体香精微胶囊。对微胶囊表面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致密性及缓释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线性壳体微胶囊颗粒之间粘连严重,两种网状壳体微胶囊颗粒之间无黏连,对芯材包覆性能提高。复合网状壳体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经其处理的织物香精释放更持久。通过Ritger-peppas动力学方程拟合发现,3种壳体微胶囊的扩散机制均为Fick扩散,其中复合网状壳体的动力学方程中R2最大,释放常数最小,微胶囊致密性和缓释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12):125-131
为了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以酯化微孔淀粉、麦芽糊精、明胶、蔗糖及VC为复合壁材,番茄红素为芯材,通过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了番茄红素微胶囊,并对制备的番茄红素微胶囊缓释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酯化微孔淀粉、麦芽糊精、明胶、蔗糖及VC为复合壁材,其质量比为1∶0.67∶0.56∶0.22∶0.44,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0.5 h,芯材和壁材的质量比为10∶90时制得的微胶囊包封率高达91.78%,微胶囊经扫描电镜表征得表面光滑且呈球形,直径在10μm左右;制备的番茄红素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肠溶性,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其释放数据符合Higuchi扩散模型,说明番茄红素微胶囊体外释放符合菲克扩散机理。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少胃肠道对抗氧化活性肽的分解并使其具有肠道缓释效果,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用锐孔法制备水牛乳活性肽微胶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壳聚糖溶液浓度以及Ca~(2+)浓度的工艺条件,并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体外释放检测。结果表明:制备载水牛乳活性肽微胶囊的优化工艺为:海藻酸钠、壳聚糖和CaCl_2溶液的浓度分别为1.28%、1.51%和2.20%(w/v),在此工艺条件下,活性肽的包埋率可达95.20%。通过扫描电镜发现,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壁材载肽结构完整紧实。体外缓释实验表明,样品在人工胃液(pH=2.0)中释放量为7.98%,在人工肠液(pH=6.8)中作用12 h后的相对累计释放量为89.41%,样品表现出耐酸和良好的模拟肠道环境缓释效果,制备的水牛乳活性肽微胶囊能够较好的保护目标肽、提高稳定性、耐酸和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6.
《印染》2015,(10)
以明胶/改性阿拉伯胶为壁材,松针油为芯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松针油微胶囊。优化的反应条件为:明胶/改性阿拉伯胶质量比为1.25∶1,质量分数为0.6%,p H=4.1,反应时间75 min,搅拌速率300 r/min,固化温度45℃,固化时间10 h。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对松针油微胶囊的形貌、热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松针油微胶囊颗粒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缓释性能。经松针油微胶囊整理后的织物,显示出较好的缓释性能和耐水洗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甜橙油为芯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球状多核微胶囊。研究了pH对复合凝聚微胶囊的形态、粒径、产率、载量及释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由4.3降到3.7时,复合凝聚微胶囊具有球状多核的结构,粒径逐渐增加,但产率、载量变化不明显;在80℃热水中复合凝聚微胶囊逐渐溶胀,粒径变大,芯材通过扩散的方式缓慢地释放;pH4.3时,微胶囊在热水中的释放最为缓慢,60min仅释放6.0%。  相似文献   

8.
B族维生素在粮食中较为缺乏且易损失,它是人体不能合成的营养素。采用微胶囊包埋技术,以"7+1"强化面粉中规定添加的4种B族维生素——烟酰胺、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为芯材,以明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壁材,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混合B族维生素微胶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包埋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回归实际方程模型,获得制备混合B族维生素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质量百分浓度为2%,壁芯比2.41 ∶ 1,壁材比1.75 ∶ 1,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包埋率为88.81%。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喷雾干燥比真空冷冻干燥具有更好的均一性和完整性,然而其表面凹陷和粘连作用较严重。缓释动力学试验表明:微胶囊对维生素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在胃液中的释放速度小于在肠液中的释放速度,且均遵循一级动力学模型,表明此工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多孔机制的水溶性微胶囊。  相似文献   

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23):109-114
为获得稳定性好、包埋率高的蓝莓花青素微胶囊,以海藻酸钠作为壁材、蓝莓花青素为芯材制备花青素微胶囊,并分析了花青素微胶囊的稳定性和体外缓释性能。结果表明,花青素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芯材和壁材体积比1∶2、海藻酸钠质量浓度1. 5 g/100 m L、CaCl_2质量浓度1. 5 g/100 m L、针头孔径0. 60 mm。此时其包埋率为90. 16%,且微胶囊呈球状,表面光滑;制备的蓝莓花青素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其在胃模拟液中持续释放2 h,释放率为25. 17%,在模拟小肠液环境中可持续释放4 h,释放率达到89. 26%。同时,微胶囊处理后的花青素对pH值和温度稳定性均有提高。因此,微胶囊包埋可以提高蓝莓花青素的稳定性和缓释作用,对蓝莓花青素的应用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壁材浓度的复合凝聚橘油微胶囊在制备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并深入探讨了复合凝聚橘油微胶囊的形态、载量对微胶囊释放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壁材浓度不超过1%时,复合凝聚橘油微胶囊在整个制备过程中保持球状、多核的结构,否则微胶囊在复合凝聚或凝胶化过程中会产生粘连,最终形态变得不规则;与载量相比,微胶囊的形态对于芯材橘油的释放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制备具有优良控制释放性质的复合凝聚球状多核橘油微胶囊的适宜壁材浓度是1%。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传统牦牛酥油的贮藏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本实验以海藻酸钠、CaCl2为复合壁材,以锐孔法制备牦牛酥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使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TGA)、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理化性质,并研究微胶囊在胃肠液中的释放特性及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浓度1.5%,CaCl2浓度2.5%,芯壁质量比1.5:1,乳化温度50 ℃,固化时间30 min时,微胶囊包埋率最高为89.41%;含水量为5.25%、溶解度为57.22%、休止角为20.6°;平均粒径为929.773 μm,酥油在微胶囊化后热稳定性提高;释放实验表明,微胶囊在模拟胃液、肠液中释放率分别为11.52%、96.44%;贮藏实验表明,微胶囊货架期较牦牛酥油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2.
为拓宽大豆生物解离乳状液的综合应用,有效解决破乳困难问题,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大豆生物解离乳状液微胶囊,以乳液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粒径分布、流变学性质和喷雾干燥制得的微胶囊包埋率、热稳定性、表面微观结构为指标,研究5种复合壁材对大豆生物解离乳状液微胶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干燥前,CMC-MD为壁材的混合乳液的黏度最高,为39.18 mPa·s,且乳化性较好,粒径分布向较小粒径方向移动至0.6~2.0 μm。CMC-MD复合壁材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最高,达到90.3%,热稳定性最好,结构变化起始温度最高,为98.3℃。扫描电镜图(SEM)显示不同壁材包埋的微胶囊呈现规则的球形或椭球形颗粒,颗粒直径有一定的差异,以CMC-MD为壁材的微胶囊大小均一,结构致密,具有良好的包埋结构,说明CMC-MD能够作为大豆生物解离乳状液微胶囊的壁材,制备出的微胶囊具有良好的包埋率、热稳定性及表面微观结构,对于生物解离乳状液加工应用领域的拓展和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六甲基二异氰酸酯三聚体为壁材,素雅兰香香精为芯材,纳米TiO2粒子为壁壳负载物质,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光照加速香味释放的微胶囊,探讨了TiO2纳米粒子对微胶囊成囊效果及香味释放性能的影响。对微胶囊表观形貌、粒径及纳米TiO2在壁壳上的负载状态进行表征;分析微胶囊表面化学组成;在日光照射条件下进行香味释放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光促释放型香味微胶囊为规则球形,粒径集中分布在0.581μm,钛元素负载量占总质量的0.38%。光照下含TiO2的微胶囊在前1 h时,香味值迅速增加,24 h内香味释放值均高于普通微胶囊。  相似文献   

14.
以薰衣草香精和正十六烷为复合芯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芳香微胶囊。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及热重分析仪表征芳香微胶囊的表观形貌、粒径、包覆率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添加正十六烷后,香精的包覆率显著增大;当W正十六烷∶W香精=6∶4时,芳香微胶囊包覆率达到74.5%,微胶囊表面光滑,球形度良好,平均粒径为300 nm,具有良好的芳香缓释效果,说明正十六烷不仅有效提高了香精的包覆率,而且增强了壁材对香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薰衣草精油的稳定性并且能使精油能控时控释释放。本实验考察了不同浓度的Span 85对乳液质量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去稳定剂、海藻酸钠浓度、CaCl2浓度、固化时间对薰衣草精油微胶囊制备效果的影响,进而得出适宜的薰衣草精油微胶囊制备条件,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定,同时研究了不同膜厚度和pH条件下薰衣草精油的释放情况。结果显示,分别加入乙醇、吐温20、乙醇加吐温20后微胶囊的膜厚度从20 μm增加至56 μm。释放结果表明,空白组在10 h内释放量达到了92%,乙醇组为80%,吐温20组为82%,但乙醇加吐温20组释放量仅为70%。此外还对微胶囊的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形态等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微胶囊的载药量在38.2%~57.2%之间,包封率在76.4%~92.8%之间,粒径处于45~84 μm之间。综上所述,所制备的微胶囊膜厚度可控、形态圆整均一,薰衣草精油的释放时间长短可通过调节膜的厚度及释放介质的pH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在位还原的原理,用汽蒸生成纳米银整理桑蚕丝织物,赋予真丝优异的抗菌性能.研究了不同浓度的AgNO3溶液与2 g/L的多氨基化合物(RSD)混合整理后,桑蚕丝织物的表面形态和结构变化,并用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热性能分析(TG)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纳米银整理后真丝织物表面吸附大量的银颗粒,且颗粒分布比较均匀、粒径均达到了纳米级;汽蒸纳米银整理工艺对真丝的结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王锦成  陈思浩  徐子成  郭曦  金科 《食品科技》2012,(7):229-231,236
薄荷酰胺具有浓烈的苦味及刺激性气味,挥发性强,持效性较差。微胶囊技术有利于克服这些缺点。以聚乳酸为囊壁、薄荷酰胺为囊芯,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微胶囊化薄荷酰胺。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聚乳酸已包覆到薄荷酰胺上;扫描电镜和激光法粒径分布证明,微胶囊化薄荷酰胺的粒径分布范围为50~200μm;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失重法分析表明,包覆聚乳酸后的薄荷酰胺的熔融及热稳定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此,经聚乳酸微胶囊化后的薄荷酰胺,其应用范围可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分别利用高压均质、空化射流和超声破碎3 种均质方式制备以大豆分离蛋白和磷脂酰胆碱包裹的鱼油纳米乳液和微胶囊,并对纳米乳液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黏度、乳化产率及微胶囊形貌、理化性质、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均质工艺对鱼油纳米乳液和微胶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空化射流工艺制备的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小,乳化产率和乳液稳定性较高,经过空化射流10 min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达87.44%,溶解度较高,微胶囊颗粒表面形态饱满、致密、无裂纹和空隙,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好。高压均质和超声破碎制得的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大,乳化产率和乳液稳定性较低,经过100 MPa高压均质和400 W超声破碎制得的微胶囊包埋率分别为80.36%和78.64%,溶解度相较于空化射流差,微胶囊颗粒表面分别出现微孔和较大的孔洞,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3 种均质工艺均有较好的包埋效果。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空化射流均质工艺制备的鱼油纳米乳液及微胶囊在产品性能上要优于其他两种均质工艺。本研究可为鱼油纳米乳液和微胶囊产品的均质工艺选择以及应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搅拌速率下的明胶-阿拉伯胶复合凝聚橘油微胶囊在制备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以及载量对释放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合凝聚阶段,当搅拌速率由200r/min 增加到600r/min时,微胶囊具有球状多核的结构,粒径逐渐减小;当搅拌速率不超过400r/min 时,微胶囊在凝胶化和固化阶段仍保持球状多核结构,而高速搅拌其形态会变得不规则。搅拌速率增加,微胶囊的载量提高,高载量和小粒径使微胶囊的释放速率增加。制备具有良好缓释性能的复合凝聚球状多核微胶囊的最佳搅拌速率是400r/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