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废品村”看城乡结合部的灰色空间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结合部往往是非正式就业的集聚地带,提供了底层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社会经济桥梁。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城乡结合部两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废品村”——八家和东小口——的实地考察和对比,力图从空间生产的角度揭示这种城市灰色空间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在描述和记录实体空间变迁过程的基础上,阐释资本运动下不同主体对“废品村”的空间表征产生的影响,以及为空间改善所做的努力,从而构建这一灰色空间的多层次空间意义以及社会一空间相互塑造的机制。结论指出,“垃圾村”是城乡二元割裂的发展方式在城市边缘的一种景观呈现,重塑空间需要重视真正的空间使用者的需要,并从公共服务市场建构八手,改变城市废物管理的资本逻辑。 相似文献
2.
乡村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其生产关系,并构成了乡村社会关系结构的总体特征,进而形成相应的村落空间环境格局。当乡村生产力水平发生根本变革,它也带来了一系列改变,乡村传统空间布局也因此面临被改变、被放弃的挑战。本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视角,运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分析指出我国乡村空间在新的生产力动力下将迎来空间重构的大趋势。乡村空间布局应适合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演进的客观规律,从而促进乡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可持续发展;乡村空间布局优化和重构应发挥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优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乡村空间遗存,采用分类指导、多元融合、包容增长、统筹谋划和科学布局,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首先,简要回顾了社区规划的产生与发展。其次,通过上海宝山区顾村一号基地项目建设中社区规划的实践,探讨了社区规划在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及有效运行模式。最后,对社区规划管理体系、实施体系和公众参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乡村社区衰落的问题,为了寻找契合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笔者深入遂昌县长期跟踪调研,通过分析总结遂昌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乡民如何结合新媒体工具与地域认同,再生社区凝聚力,进而实现可持续的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5.
6.
分析中国乡村社区建设转型期存在的问题,指出公共空间对于乡村社区重建与整合的意义。以杭州华联村为例,从村庄整体、组团邻里、居住单元三个层面,探讨基于“公共空间网络”建设的乡村社区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7.
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应用型院校的学生而言,这一教学过程尤为关键。本文分析了现阶段生产实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生产实习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是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中的建筑计划,由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和阿兰·弗罗克斯及当地合作建筑师刘珩创造性地提出,将时代分馆建造在一座普通的高层居住建筑当中。这是一个激进的计划,对于艺术生产的新的理念和方式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9.
赋权视角下的乡村社区生态规划——主体特征、实施路径和关键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赋权视角的乡村社区生态规划模式,可为乡村产业复兴和生态保护提供有效可行的路径。以远郊乡村作为研究对象,从人地关系、组织管理和社会人文三方面分析乡村社区主体特征,探讨乡村社区生态规划的实施路径,进而提出乡村社区生态规划的关键策略:通过社区赋权可以达成环境共识,通过社会协作可以形成乡村生态空间的地方性规制;根植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乡村产业,可以形成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构建遵循自然过程的适应性结构,有助于形成健康安全的聚落空间载体;乡村社区精神空间及仪式性活动有利于增强社区归属感,提升社区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The rural-urban fringe is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Australian urban system and landscape. A range of interests there are in potential conflict in a manner that is often to the detriment of established rural activities and communities and largely the result of neglect in contemporary planning process and policy. Issues arising from this context are examined by reference to the recently completed Mount Lofty Ranges Management Plan. A number of proposals for improving planning in the fringe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11.
大都市区的城乡空间系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探索适配乡镇地区的发展路径对于实现全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乡镇群落”是促进资源共享、推动融合发展的集群单元,“群落化发展”以乡镇群落为基本单元配置公共服务要素和产业发展要素,是大都市区统筹要素布局、发挥集群优势、融合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汲取国内外大都市区乡镇群落化发展的实践经验,解析乡镇群落的空间层级与聚合机制,建立“地域分工”与“空间集群”的双重聚合逻辑,形成“特色功能类型聚合”与“近域空间范围聚合”的乡镇群落聚合发展研究技术路线,并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乡镇群落化发展的聚合模式,以期为规划与政策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处大都市边缘地区的乡村由于其特殊的区位,逐渐成为政策制度、资金等要素交织影响作用的空间场域,空间异化明显。为引导乡村空间合理转型,研究以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证法”作为理论支撑,构建大都市边缘地区乡村空间转型的研究框架,选取西安市长安区抱龙村作为案例,实证分析其空间转型的特征及作用机理,并基于乡村空间生产的协调、可持续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在城市消费需求的驱使下,政府、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了空间价值的提升、社会网络的“业缘化”和文化构成的重塑;但同时,多元主体在空间价值关注点、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空间“商品化”、乡村社会“分层化”、乡土文化异质化等问题;因此,在乡村转型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资本的增殖行为对乡村空间功能结构、社会关系网络、文化构成等方面的影响,并注重发挥权力主体在要素配置、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能,以营造公正公平的空间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以来,我国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数量剧增,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大幅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工程生产实践能力较弱,到用人单位后短期内无法融入企业生产,严重阻碍了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为此,系统总结了单一高校模式在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生产实践、指导政策等方面的局限性,剖析了高校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面临的协调与合作、课程质量与一体化问题;围绕培养机制与融合模式、学术科研与生产创新、基地共建与运行机制,提出了“产研融合”提升路径的构建思路及实施路线;最后总结分析了课题组“产研融合”培养模式初步建设成效与经验,研究成果对提升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学术与生产能力培养质量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北京在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高级阶段的同时,也与许多城市一样,面临着城镇化质量与市民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在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镇化的共同作用之下,城乡结合部不断蔓延,成为城镇化与市民化的难点地区。2010年启动的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改造,通过对土地、户籍、社保等制度因素的重组,初步改变了人随地转的城镇化模式,使得本地农民成为拥有土地资产的新市民。北京实践给出了重要启示:“城乡结合病”源于以土地所有制形式为基础划分城乡造成的新老二元结构问题,使市民化与土地脱钩,进而实现城镇化模式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将是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合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经济由农业向非农业经济形式的转变,农民面临产业转型、生活模式改变的问题。以往务农、饲养牲畜的劳作方式逐渐淡化,村镇住宅功能与现在生活需求产生了较大的反差。同时,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住宅功能及舒适度要求也不断增加。文章以舞钢市九龙山社区为例,浅谈面向产业经营的村镇住宅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17.
文章通过剖析当前西北农村社区建设风貌城市化、特色消弭、生态与人文环境等问题,提出西部农村社区人文生态化营建策略。从村落文化景观、公共空间和街巷邻里三方面建设文化空间;从景观生态格局、可再生资源利用和生态民居探讨社区生态化策略。只有从技术上追求生态化,文化上传承地域文化,农村社区的建设才会有长足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在中国,基于\"基层群众自治\"的要求,社区的概念更多强调其地理/行政边界的明确性。在农村地区,青壮年到外地学习工作,户籍却还保留在本地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于农村社区边界的确定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简要回顾社区概念的本土化历程,分析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宝兴县曹家村的灾后重建实践,基于优势视角的工作方法,对中国乡村的社区组织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nglican Church on the rural landscape of England and its interpretation and use. We begin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Church's role in the formulation of attitudes towards nature, land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We then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its major landscape feature, the church building, with ideas of community and heritage using material from an interview survey, undertaken by the Rural Church Project, with rural clergy and parishione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