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目前,在发展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通过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与区域性行业协会通过共同成立项目合作攻关小组、共建实践基地、共建培训中心、联合开办项目工作室等模式建立“产学联盟”,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更好地培养出符合我国经济建设需求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化升级的不断推进,行业企业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在分析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实施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新路径,旨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索多维度推进校企深度耦合、深层次推动产教紧密融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前职业教育正处在类型定位发展的关键期,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协同育人是促进产业链和教育链深度耦合,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针对高职航海类专业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教学与生产不对接、师资国际化培养路径不畅、培育航海工匠精神载体缺乏等问题,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例,通过创建“一智库、三平台”国际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创新“三段、三通、四融”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培育工匠精神的“指南针”航海文化育人品牌等具体实践举措,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国际化高素质航海人才。  相似文献   

4.
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双高计划”的逻辑起点。“双高计划”视域下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和类型教育已 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新特点。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类型教育观念不强、产教融合落实不到 位、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要从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不动摇;深化类型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 教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对接产业需求,推进专业群建设四方面重点加以解决,提升“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人 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产教融合有助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调研发现,南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 主要面临产教供需对接困难,优质资源共享艰难;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政策评价体系不完善,校企双方 缺少动力三个瓶颈问题。因此,南通高职院校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从拓宽办学模式,加强专业、师资、课程建设, 推动人才供给平衡,发挥政府统筹领导作用等方面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肖磊荣 《电子世界》2013,(20):208-208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使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只有在校企合作制订营销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解决高职营销学生就业问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校企合作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等方面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提高学生营销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效解决学生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实现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高职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而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倡导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办学方针是密不可分的。产教融合、校企业作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国际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校企深度合作开展产教融合的重要一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最终将落实于课程改革。文章针对校企共同实施的CAM课程在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9.
汪英 《通讯世界》2016,(13):291-29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普遍化、广泛化发展,高职院校也随之更新教学观念,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将学校的根本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而当前寻找合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成为学校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在此趋势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方式,即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展专业教学的方式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该模式对于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发展要求,阐明在专业建设中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结合目前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深入探究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所遇到的挑战,并提出相关的优化措施,推动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10.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已日益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关注的焦点。 文章在反思校企合作育人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普遍面临的难题。 要激发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应 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严格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复核、审批和考核评 价;高职院校要切实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企业要转变观念,抢抓机遇,主 动作为,积极参与对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突破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以工作室为平台,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为学校师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搭建了有效的平台。本文从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出发,通过与企业合作运作工作室,探讨这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方式的选择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改革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速度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高职院校输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其人才培养质量却令人担忧。本文研究可以为校企文化互动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提高高职学生质量的理论体系,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层次。以"校企文化互动"来提高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使之符合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系统阐述了校企文化互动模式的依据和具体实现途径,并对实施校企文化互动的政策性条件支持作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校企合作将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趋势。文章从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面的紧密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点。系统培养各行业技能型人才,使之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需要,这就对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有了新的要求。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与时俱进的实践能力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加强校企合作将成为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国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获得启示,以校企合作为重点,整合政府、学校、教师三方力量,推动产教融合,深度构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机制,着力解决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快步提升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的途径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和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共识。本文首先概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重点介绍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一些创新性的研究,着重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多样化发展进行了展开讨论,最后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单的阐述了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于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1”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践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必然选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因此,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2+1”产学合作教育的效果,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本文通过引入 ISO9001系统管理思想,构建顶岗实习质量管理体系,运用过程控制方法,使顶岗实习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从机制上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的不断改进与提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水平,高职院校必须走校企合作道路。本文通过对现有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对新型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是高校进行创业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独立学院与研究型本科院校及高职类院校因其办学层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校企合作的定位也明显不同。探索符合独立学院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独立学院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强的"两强"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