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成品辣椒酱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耐盐及产酸性能优良的乳酸菌,通过伯杰氏手册初步鉴定此菌株为肠膜明串珠菌。通过接种该乳酸菌来改善辣椒酱的风味品质。研究确定辣椒酱的发酵工艺为27℃下,接种1.3%的发酵种子液,发酵30天,添加9.4%的盐水。发酵产品色泽鲜红,酯香和酱香浓郁。特别是总酸含量0.85%,高出自然发酵0.22%;维生素C最终含量68.24 mg/kg,高出自然发酵54.18%;亚硝酸盐含量0.27mg/kg,低于自然发酵92.78%。  相似文献   

2.
赵海霞  吴丹  王晓蕾  王艺璋 《中国酿造》2022,41(11):113-119
该研究从甘肃天水、定西等地农家自制浆水中分离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后,应用盐酸萘乙二铵法测定菌株体外亚硝酸盐降解能力,筛选能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菌株,并将其应用于菜用枸杞浆水的发酵,通过感官指标、总酸、pH、有效成分和亚硝酸盐含量等指标综合评价菜用枸杞浆水的品质。结果表明,分离得到35株乳酸菌,经鉴定,29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3株为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3株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通过复筛获得亚硝酸盐降解率>90%的5株乳酸菌进行菜用枸杞浆水发酵,菌株天水A14发酵的菜用枸杞浆水感官评分最高,为91.67分,亚硝酸盐含量为1.74 mg/kg,总酸含量为0.28%,p H值为3.69,菜用枸杞浆水中多糖和总黄酮含量分别较鲜样增加1.2 mg/g、0.13 mg/g,说明菌株天水A14既能高效降解亚硝酸盐又适用菜用枸杞浆水发酵,可作为生产低亚硝酸盐浆水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地区自然发酵的辣椒酱为材料,在厌氧条件下采用富集培养法、溶钙圈法对产酸乳酸菌进行初筛;通过测定菌株的产酸能力和NaCl耐受能力进行复筛;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耐盐乳酸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得到7株产酸乳酸菌,其中,3株产酸能力强、耐盐性能好,分别为菌株B、SS、T,均可耐受7%NaCl。菌株B、SS及T均被鉴定为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耐盐性乳酸菌的筛选对提高自然发酵辣椒酱的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东北地区自然发酵酸菜中筛选获得发酵性能优良且具有益生特性的乳酸菌,用以强化酸菜的营养价值。通过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 DNA分子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测定菌株亚硝酸盐降解能力、耐酸耐胆盐能力、模拟肠胃道存活能力、抗氧化性分析及在酸菜发酵中的应用,综合评价该菌株在制备功能性酸菜食品中的应用潜力。实验筛选获得1株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 HS38),该菌的亚硝酸盐降解率为82.27%,经pH3.0酸处理和0.3%耐胆盐处理后,存活率分别为89.6%和85.7%,在模拟胃肠液中存活率分别为79.7%和41.4%,胞外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2.47%。屎肠球菌HS38发酵酸菜速度快,能够有效控制酸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风味与自然发酵无差异。E.faecium HS38具有开发功能性酸菜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三江镇腌菜中降解亚硝酸盐乳酸菌的筛选和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具有较强降解亚硝酸盐能力的乳酸菌,本实验经过初筛和复筛从三江镇雪里蕻腌菜中筛选出降解亚硝酸盐能力相对较强的乳酸菌菌株。筛选结果显示菌株对亚硝酸盐最强降解能力达到68h平均降解量32.66μg/mL。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CTAB)法提取降解亚硝酸盐能力最强的乳酸菌11号菌株的基因组,测序后进行Blast同源性比较,其与Lactobacillus fermentum strain PL9005的同源性达到98%,并选取同源性较高的菌株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初步鉴定该菌株为Lactobacillus fermentum。  相似文献   

6.
对四川地区包括成都、温江、眉山等地泡菜资源进行收集,分离得到68株细菌,挑选出革兰氏染色阳性、接触酶试验阴性的菌株34株,进行蔬菜汁产酸实验,18株总酸达到1.0%以上。对18株高产酸菌株进行亚硝酸盐降解试验,得到6株降解率在80%以上的菌株。对6株菌株进一步进行耐酸、耐盐及蔬菜汁发酵试验,筛选到1株降解亚硝酸盐产酸综合性能较强的菌株X2,应用在蔬菜汁发酵96h亚硝酸盐降解率达到89.82%,产酸达1.15%,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相似文献   

7.
实验以新鲜的红辣椒、大蒜、生姜和食盐、蔗糖、白酒、花椒、八角、香叶、黑胡椒等为原辅料,加入乳酸菌菌粉进行发酵,经调配、炒制等工序制作了一种风味独特的辣椒酱制品。实验中使用滴定法测定辣椒酱的总酸度,分光光度法测定辣椒酱的亚硝酸盐含量。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风味辣椒酱发酵时的原辅料配方及炒制时的辅料配方。结果表明:风味辣椒酱发酵过程中辅料的最佳配方为食盐4%、糖6%、生姜4%、大蒜8%和白酒2%,此时,测得风味辣椒酱的亚硝酸盐含量为3.51mg/kg,总酸度为0.372%;风味辣椒酱炒制过程中香辛料的优化配方是花椒粉0.1%、香叶粉0.15%、八角粉0.1%和黑胡椒粉0.1%,此时,风味辣椒酱的感官评分为91分。  相似文献   

8.
以四川泡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一株产酸和降解亚硝酸盐能力强的优势乳酸菌,对其在泡菜中降解亚硝酸盐的能力进行研究。采用浇注平板法和透明圈法分离乳酸菌株,通过分离菌株总酸和降解亚硝酸盐能力的测定筛选出一株优势乳酸菌,并对该分离菌株做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其在泡菜制作过程中菌株不同接种量的降解亚硝酸盐能力。结果显示:分离鉴定出产酸能力强及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菌株,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该菌株在泡菜中亚硝酸盐降解率高达99%以上,在泡菜制作过程中其最适接种量为0.375%。研究为该菌株在工业上提升泡菜发酵工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侗族传统酸鱼作为乳酸菌筛选源,分离出17株乳酸菌。以降亚硝酸盐能力为筛选指标对初筛所得乳酸菌进行复筛,筛选到2株降亚硝酸盐能力优良且适于肉制品发酵的乳酸菌菌株,经16S r DNA全序列分析鉴定2株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DLY-7)和发酵乳杆菌(DLY-10)。以筛选到的菌株为发酵剂制作单菌株发酵香肠,结果显示,在发酵结束时发酵香肠的NaNO2含量为9.81 mg/kg(DLY-7)和11.23 mg/kg(DLY-10),均低于国家标准,表明筛选菌株可用于开发成用于生产低亚硝酸盐的健康肉制品发酵剂。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合植物基质发酵的优良乳酸菌.本文以米曲为目标乳酸菌的供体,筛选高产酸、耐胃肠环境能力良好的乳酸菌,并评估了乳酸菌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在板栗糯米饮料中的发酵能力.从酒曲中共分离出84株乳酸菌,其中有38株的产酸量≥10 g/L;在进一步的耐酸耐胆盐、模拟胃肠实验中,共筛出3株乳酸菌株;经16S rDNA鉴定这3株乳...  相似文献   

11.
以宁夏银川市采集的家庭自制的3份发酵泡菜制品为材料,从中筛选产酸量较高的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耐酸、耐胆盐及发酵性能进行测定,筛选性能优良的乳酸菌,最后将其应用到发酵枸杞汁中。结果表明,筛选得到5株产酸量较高的乳酸菌,经鉴定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XU_19010)、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NXU_19023)、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 NXU_19006)、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NXU_19022)和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NXU_19004)。其中菌株瑞士乳杆菌NXU_19022的耐酸、耐胆盐及生长性能较好,在6 h左右优先进入生长对数期,其在pH为2时的存活率约为92%,在牛胆盐含量百分比为0.9%时的存活率约为18%。NXU_19022发酵后使枸杞汁中多糖含量提高约29%,多酚含量约为原来的91%,感官评分最高。能显著提高自由基清除率和改善发酵枸杞汁的风味品质。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对NXU_19022发酵前后枸杞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其中显著性差异代谢产物有20种,脂类物质含量上调,呈香味及甜味物质含量上调。表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发酵特性,可进一步开发利用作为发酵产品的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从自然发酵泡菜中分离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然后对其生长、产酸、降解亚硝酸盐和抑菌性能进行测定,筛选性能优良的乳酸菌,并将其应用到金刺梨果汁发酵中。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到2株产酸能力强、抑菌效果好且降解亚硝酸盐能力>83%的优良乳酸菌,编号分别为BJ-1、BJ-31,经鉴定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与自然发酵金刺梨果汁相比,人工接种这两株菌发酵金刺梨果汁,显著缩短了发酵周期(P<0.05),将自然发酵所需的一个月缩短为3 d,且极大地减少了金刺梨果汁发酵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损耗,改善了金刺梨果汁的风味。发酵结束后,采用菌株BJ-1和BJ-31发酵的金刺梨果汁中维生素C(VC)含量分别为(1 571.35±49.21) mg/100 g和(1 526.41±49.36) mg/100 g,超氧化歧化酶(SOD)活力分别为(3 546.79±138.31) U/g和(3 402.42±141.71) U/g,感官评分分别为(7.20±0.75)分和(7.29±1.00)分。  相似文献   

13.
贵州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泡菜发酵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贵州遵义市采集的不同家庭自制的11份发酵泡菜制品为材料,从中筛选产酸量较高的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耐酸、耐胆盐、耐盐及抑菌性能进行测定,筛选性能优良的乳酸菌,最后将其应用到发酵泡菜中。结果表明,筛选得到11株产酸量较高的乳酸菌,产酸量均>1.89 g/L,经鉴定5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6株为副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plantarum),其中菌株A50f7和A50b9的耐酸、耐胆盐、耐盐及抑菌性能优良。人工接种这两株乳酸菌发酵泡菜,能显著缩短泡菜发酵周期,改善泡菜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以竹笋、鲜红辣椒为原料,以感官评分和总酸值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并优化了竹笋糟辣椒产品的加工工艺和配方,并分析竹笋糟辣椒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含量、菌落总数、亚硝酸盐含量及pH值和总酸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竹笋糟辣椒的最佳配方为盐用量5%,腌制时间为6 d,白酒用量3%,竹笋与辣椒的质量比为1∶1(g∶g)。在发酵成熟(6 d)时,乳酸菌数对数值达到最大值9.8,菌落总数对数值和亚硝酸盐含量降到最小值,分别为3.1和0.48 mg/kg,pH 3.2,总酸含量0.757 g/100 mL。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适合发酵羊肉制品的优质发酵剂,对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rnosu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戊糖片球菌(Pedicoccuspentosaceus)的发酵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耐盐、耐亚硝酸盐、产酸能力、蛋白质和脂肪分解能力、膻味脂肪酸降解能力、抑菌能力、菌种间拮抗作用等试验对其筛选。结果表明,三株菌对食盐和亚硝酸盐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能在6%的食盐溶液和150 mg/L亚硝酸盐溶液中存活,具有一定产酸能力,除植物乳杆菌无脂肪酶活性,其他两株菌具有蛋白质和脂肪降解能力,膻味脂肪酸降解率可达60%~80%,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且三株菌间无拮抗作用,对羊肉制品的风味和品质无负面影响。因此肉葡萄球菌、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可进一步应用于发酵羊肉制品的生产和开发。  相似文献   

16.
孟宪刚  唐璎 《食品科学》2011,32(11):222-227
从西北酸菜中分离出53株菌株,对其进行单因素接种发酵、分子鉴定、生理生化、适温与低温产酸速度、降解亚硝酸盐能力测定后,筛选出在产酸速度快的AC-5、醇香味适中的Y7、降解亚硝酸达78.17%的L5、发酵风味接受度最高的L8这4种菌株,为西北酸菜提供高效发酵菌株。  相似文献   

17.
酱油发酵酱醅中筛选到一株戊糖片球菌,对该菌的生长温度、生长pH值、食盐耐受度等生长特性进行研究。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对该菌株产有机酸的情况进行测定;将该菌株添加到低盐固态酱油后酵过程中,以不添加乳酸菌的实验组作对照,对酱油样品理化指标、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对酱油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乳酸菌的生长条件与酱油酱醅发酵环境相适应,其发酵产酸以乳酸和乙酸为主,与酱油中有机酸主成分相一致,将该菌株用于低盐固态酱油发酵,对酱油香气和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尝试在糟辣椒加工保藏中添加壳聚糖,研究其对糟辣椒品质及保藏性影响.通过对糟辣椒总酸、VC、亚硝酸盐含量和菌落总数的检测,以及感官品质评定,结果发现:壳聚糖对糟辣椒前期乳酸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发酵结束后其总酸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保藏期间壳聚糖组VC损失率、亚硝酸盐积累均较苯甲酸钠组和对照组低;壳聚糖能明显提高产品耐藏性,并对糟辣椒褐变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其感官品质无不良影响.综合指标评价得出:在糟辣椒发酵中添加壳聚糖能提高产品品质及保藏特性,试验中0.3%壳聚糖添加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2-苯乙醇是酱油的特征香气成分,为研究其合成代谢途径并提高其在酱油发酵醪中的含量,从酱油发酵醪分离筛选到1株产2-苯乙醇酵母菌株30-2;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序和系统进化树分析鉴定菌株30-2为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sp.);菌株30-2可以在高含盐(18% NaCl)培养基中生长,采用唯一氮源实验证明了菌株30-2主要通过艾氏途径,以苯丙氨酸为底物合成2-苯乙醇。菌株30-2添加至酱油发酵醪可一定程度降低发酵液还原糖含量,2-苯乙醇合成量达到40.95 mg/L,并可以抑制发酵醪产酸,对酱油其他理化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外加苯丙氨酸后2-苯乙醇含量进一步提高到对照组的14.7倍;显示出菌株30-2在高盐发酵调味品风味改善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