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智能材料的磁流变阻尼器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及建筑行业.磁流变阻尼器力学特性较为复杂,为了对其进行研究,首先对其进行了动力学特性试验,之后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磁流变阻尼器的双曲正切模型,最终对其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ANSYS的磁流变阻尼器设计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宁  张琳  田玲 《机械制造》2006,44(2):15-17
利用磁流变阻尼器具有响应快、稳定性好、阻尼力连续可调的优点,作为理想的气动控制元件。设计了一种新型阻尼器。建立了阻尼器力学模型与磁路结构,并用ANSYS软件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合理地选择阻尼器结构参数可使之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摩托车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流变液(Magnetorheological fuild)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属于可控流体,具有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快速可逆地改变流变性能的特点。该文选择剪切阀式作为本文阻尼器的工作模式,推导基于平行结构的Bingham模型阻尼器阻尼力的计算表达式。优化设计了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根据理论分析选择阻尼器的结构尺寸,设计制作了单出杆磁流变阻尼器。对该文设计的磁流变阻尼器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该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磁流变阻尼器在摩托车悬挂系统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磁流变智能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及设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磁流变智能阻尼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从线圈缠绕方式、结构参数和磁路设计等方面对磁流变阻尼器设计中应注意的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问题作了详细归纳,并对已设计出的阻尼器进行了实验,分析了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进一步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6,(12):1925-1929
建立了一种基于经验的剪切阀式磁流变(MR:magnetorheological)阻尼器简化设计方法,在阻尼器磁路设计中先参考已有设计预设阻尼通道长度和修正系数,并将结构设计的基本方程与各磁场通道同时饱和原则相结合确定阻尼器结构的基本参数。分析了MR阻尼器各主要性能指标和设计参数间的关系,提出一种针对剪切阀式MR阻尼器的体积最优的3变量优化模型,并对设计的阻尼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此简化设计方法简便、有效,可作为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工程设计的一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魏杰  李耀明 《工具技术》2017,51(3):29-31
基于磁流变液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套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用于抑制深孔切削中的振动。分析了磁流变液工作原理,通过对深孔切削系统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得出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最后通过MATLAB仿真分析表明:控制磁流变阻尼器的磁场强度可方便调节系统的阻尼率,进而能有效地抑制深孔切削振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为设计制作基于土木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的高耗能自解耦式磁流变(magneto-rheologcal,简称MR)阻尼器,通过对阻尼器设计的关键技术、阻尼器的性能试验及力学模型的参数识别进行研究,得知在副活塞中设置解耦装置可使阻尼器在不同的振幅下具有不同的刚度和阻尼特性,在主活塞中将永久磁场和电流磁场结合起来实现阻尼器的逆向控制的设计思路是可行的,铜制隔磁环的设置保证了磁力线沿理论设计的路径穿行,又使线圈避免与磁流变液的长期接触腐蚀,从而提高其耐久性。通过对阻尼器采用基于反正切函数的MR阻尼器模型进行参数识别,得到了与试验结果吻合的MR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磁流变技术与磁流变阻尼器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磁流变材料由悬浮于载体液中的磁化微粒和稳定剂构成,是一种智能材料,在工程上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要介绍了磁流变效应的机理及磁流变体的特性,阐述磁流变器件的工作原理,归纳了磁流变技术在工程中的一些应用,展望了磁流变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具有并联常通孔的磁流变阻尼器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磁流变阻尼器(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MRD)是实现车辆悬架半主动控制的理想器件,然而传统MRD的控制模型及控制过程复杂,严重制约MRD的工程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具有并联常通孔的MRD,当电流为零时,磁流变液从常通孔和感应通道流过,实现最小阻尼系数;电流加载至最大时,感应通道被发生流变效应的磁流变液堵塞而充当限压阀的作用,在磁流变液屈服前,液体仅从常通孔流过,实现最大阻尼系数。建立新型阻尼器的阻尼力计算模型,为其设计和阻尼特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磁路仿真和阻尼特性试验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该MRD尤其适用于与开关类控制策略相结合,不需要复杂的逆模型求解,极大地简化了控制过程,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磁流变阻尼器磁路设计与性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磁流变阻尼器的电磁学数值模拟,研究了磁路设计与磁流变阻尼器性能的相关性.磁流变阻尼器的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并据此提出通过数值模拟指导阻尼器磁路结构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机械传动》2013,(7):24-26
介绍了盘式结构磁流变液软启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利用磁流变液Bingham模型和曲线拟合,对磁流变液的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推导出其力矩传递的计算公式,为磁流变液软启动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磁流变液小孔阻尼的理论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理论修正;进行了原理性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同时表明基于磁流变液的小孔阻尼可依据磁场大小适时改变。  相似文献   

13.
双出杆磁流变减震器阻尼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磁流变液性质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具有滞后环的阻尼力黏性滞后模型,并给出了模型中参数的确定方法.该模型不仅能表现磁流变液的动态屈服性还能体现出磁流变液滞回特性,还可以求出动力黏度与屈服应力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最后在对自行设计的以矩形槽活塞为阻尼元件的双出杆磁流变减震器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模型数据与试验数据,该模型有很好的拟合精度,参数确定方便.并且有较好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车削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刀具与工件之间的颤振,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基于磁流变液挤压工作模式的减振车刀。为研究不同励磁电流下减振车刀的动态特性变化,通过类固体定义的方式在软件中定义磁流变液的参数,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 Workbench对减振车刀进行了模态仿真分析;通过设计的瞬态激振实验方案对减振车刀进行了模态测试实验。仿真与实验得出减振车刀的前4阶模态值。结果表明,随着励磁电流的增大,各阶模态值均增大,对应的刚度值也增大。  相似文献   

15.
对逃生装置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液压阻尼式高楼逃生装置的设计方案.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可利用自身体重的不同,该逃生器通过多个液压缸中的液体往复流动提供的阻力,从而达到不同人群以不同的速度稳定下降的目的.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利用Pro/E软件建立逃生装置的三维几何模型,然后利用Mathcad对装置中的关键部分进行了计算分析,最后加工制造实验装置,通过现场测试验证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16.
凸轮型线是凸轮驱动从动件的运动曲线,它影响到凸轮机构的效率、精度以及寿命。本文基于Matlab开发工具,设计出一类高次多项式凸轮型线。研究表明该凸轮在高速工作时,减小了启动时的冲击力,降低了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并满足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学与动力学要求,为凸轮型线的设计提供了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抑制外圆车削振动,设计了基于挤压模式的磁流变液车刀减振仪。在其结构和零件材料已确定的基础上,通过电磁学理论,利用Ansoft Maxwell对不同结构参数组下减振装置内的磁感应强度进行了三维磁场仿真分析,总结了不同参数组对磁感应强度的影响规律,获得了理论上的最大磁感应强度,并据此确定了外圆车刀减振仪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车削加工工艺参数为例,根据设计要求与特点,建立车削加工工艺参数优化设计,在保证零件的各项加工要求下,使单件加工刀具成本最小,加工时间最少.并应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并与其它优化方法求解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优化设计可获得最优解,从而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刀具成本、提高了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9.
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设计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BP神经网络已广泛应用于非线性建摸、函数逼近、系统辨识等方面,但对实际问题,其模型结构需由实验确定,无规律可寻。简要介绍了利用Matlab语言进行BP网络建立、训练、仿真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某物流机器人小车行驶的平顺性,设计了一种以聚氨酯为减震体的轮系减震装置,分析了轮系减震装置的结构,建立了其轮系的力学模型,并利用Adams/View建立了仿真模型,对其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与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仿真参数提高了机器人行驶的平顺性,满足设计要求,为下一步物流机器人的相关部件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