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龙  许晶  朱艳山 《石油仪器》2010,24(5):87-89
文章首先介绍了解析信号及其采集的基本原理,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利用TI公司的TMS320F2812实现解析信号采集的实现方法,最后使用该系统对一个已知余弦信号进行采集,对该解析信号采集系统的性能进行了验证,并给出了采集的解析信号数据在Excel中绘制的采集效果波形。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三维地震采集评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东营凹陷内已采集的67块三维地震资料的简要分析,回顾了其三维地震勘探的历程,对三维地震采集进行了后评估,论述了采集技术的发展与勘探需求的关系;并对凹陷内两块高精度三维二次采集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第二次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压缩感知地震采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震采集效率,降低地震采集成本。受现有海上地震采集装备及技术限制,目前只能在某些方向上进行压缩感知随机采样。通过研究,形成了一套基于Jitter模式的海上压缩感知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技术及配套的数据重构方法和模块。利用该方法实施了两个海上压缩感知地震采集设计仿真试验,并对所采集数据进行了重构处理。结果显示,在节省约1/3采集资源情况下,模型正演数据和实际数据仿真试验的重构效果良好,表明Jitter随机采样模式适用于海上压缩感知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目前国内外成熟的交替扫描激发、滑动扫描激发、滑动扫描同步激发和独立同步扫描激发这4种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方法以及国外应用进展,深入分析了我国陆上可控震源常规采集现状;针对目前国内陆上地震采集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难点,从采集效率、采集成本、地震资料效果等方面对已经实施的交替扫描、滑动扫描等高效采集技术应用进行了剖析,对今后我国陆上不同地表、不同地下地质条件区域如何应用高效采集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System Four采集站的抗干扰能力较差,功耗较高.本文通过对System Four采集站控制板电路进行分析,利用系统测试程序,借助示波器和数字万用表,对有关电路进行了改造:在采集站的命令对、数据对的输入端口和采集站电源的输入端口都增加保护电路,并更换部分性能较差的器件,从而提高了采集站的抗干扰能力,降低了采集站的功耗.  相似文献   

6.
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 针对起伏地表的物理模拟采集直接在固体表面进行, 存在实现难度大、采集速度慢、耦合误差大的缺点。为此, 本文基于波场重构原理, 提出了一种针对起伏地表的水面无接触快速采集方法, 通过直接在水面进行观测、采集, 然后由水面观测的地震数据重构固体表面的观测地震数据。该方法将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结合, 既保留了物理模拟的真实性, 又利用了数值模拟的易操作性, 能够克服起伏地表物理模拟采集难度大、采集速度慢的问题, 大大提高了起伏地表物理模拟采集的精度和效率。论文实验部分对数值模型和物理模型分别进行固体观测和水面观测, 通过对两种采集方法得到的固体观测地震记录进行比较, 证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PCI的测井信号采集技术由于其结构简单、成本低、设计简单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大油田的测井工作中。本文阐述了测井信号采集的重要性,同时对PCI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说明,重点对基于PCI的测井信号采集常用的数据采集卡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基于PCI的测井信号采集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遥测地震仪维修的主要工作量是采集站的维修。在采集站的故障中,电源故障占有较大的比例。文章就采集站电源系统进行了简析,为正确地进行故障判断,有效地实施检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中部隆起地区新生界陆相沉积地层直接覆盖在中生界三叠系海相石灰岩地层之上,而新生界地层与中、古生界海相地层速度差异很大,特殊的地质特点使得由海面、海底以及新生界底界组成3个强烈波阻抗差异界面,形成了最为强烈的多次反射,并对能量的下传造成屏蔽。本文根据该区地质情况并结合以往采集实践,分析了南黄海中、古生界地震反射特征并进行了波动方程正演,在分析成像原因差的基础上进行了地震采集设计,利用双检拖缆采集技术进行本次地震资料的采集,最后对本次采集的成果与2002年采集的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何世权  徐德怀  石玗  樊丁  徐德茹  林建 《焊管》2010,33(5):30-32
介绍了基于LabVIEW高频焊管温度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开发平台,利用LabVIEW编写串口程序,对比色测温仪测得的高频焊管的温度信号进行采集。将该系统应用到高频焊管的生产实践中,可以实时采集温度信号,对温度信号进行检测。最后提出了影响高频焊管温度采集系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造石油局域网可以为油田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具,而建造局域网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局域网中主干网的选择。光纤分布数据接口是高速网络中最成熟的商品化技术之一,由于其成本的不断降低,非常适合用做高速数字通信的主干网。文中讨论了FDDI的体系结构,媒体访问介质的功能,物理层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站管理功能。提出了选择FDDI做石油局域网的主干网,选择路由器作主网与子网互连设备,采用双环树型的拓扑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高度出发,讲述了企业网络安全体系解决方案,着重从网络访问控制、防止黑客攻击和用户破坏网络、网络安全集中管理等方面阐述了企业网络安全内容解决方案,并提出企业网络安全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沈文建  贾正  魏忠 《录井工程》2012,23(1):65-67
实时可视随钻决策系统的数据传输链路主体主要体现在两个部分:实时数据现场采集网络和实时数据远程传输网络。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宽带高速网的建设,各种网络传输方式得到迅猛发展,实时高效的组网方案是实时可视随钻决策系统的关键所在。围绕数据现场采集网络和数据远程传输网络,分析了常用的网络结构和传输介质,试图找出适合不同情况下的网络解决方案,以提高可视随钻决策系统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VPN技术对某政务信息网络进行了广域网设计、城域骨干网设计.该技术为政务信息网络提供了一种基于网络、易于管理、扩充性好、安全且具有QoS保障、可在任意节点间连接的VPN.  相似文献   

15.
在对石油化工工厂网络组成和特点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过程控制网与管理信息网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并从路由链路设计、过程控制网与管理信息网的安全连接、管理信息网内部的安全域划分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对工业以及网、OPC、网络安全等实现一体化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从而为实现石油化工厂“管理一体化”提供了一体化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6.
缝网压裂技术及其现场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针对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的缝网压裂技术,完善了缝网压裂的概念,指出缝网压裂是在达到预期目标支撑缝长的主裂缝基础上,形成多缝直至形成“缝网”系统。对不同类型的储层,根据弹性力学假设,采用不同的平面模型,分析了形成缝网的力学条件。当施工时裂缝内净压力超过水平主应力差值与岩石抗张强度之和后,可在原始裂缝的基础上形成新裂缝,实现缝网。研究了各种缝网压裂施工方式,提出了目前可应用的缝网压裂施工方法,并指出缝网压裂的发展方向。采用缝网压裂设计理论对F1-15井进行了缝网压裂设计,施工取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压裂后效果显著,分析显示有多缝形成。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柴油加氢精制过程的产品质量难以优化和预测的问题,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根据国内某石化企业1.0 Mt/a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生产操作数据,分别应用动量BP神经网络、LM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建立了用于预测柴油加氢产品硫含量的模型。并对建立的RBF神经网络模型的泛化能力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动量BP神经网络、LM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50%,2.30%,2.18%,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且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能够在工艺操作参数变化时准确地预测柴油产品的硫含量,为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良好运行和优化操作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8.
对废水网络、质量交换集成网络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研究了废水网络和质量交换网络的超结构物理模型和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数学模型;以废水排放量最小和焦化气吸收过程的优化设计为实例,进行了应用研究,均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证明MINLP模型用于废水网络和质量交换集成网络的优化是可行的;并指出了废水网络和质量交换集成网络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神经网络方法烃类预测中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神经网络应用于烃类预测以来.很多专家学者一直在神经网络和烃类预测两方面钻研,加快了神经网络与不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步伐,并分别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根据神经网络进行烃类预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条件,简述了神经网络应用于烃类预测时的不同模式、特点、相应要求及改进思路,许简要分析了利用神经网络进行烃类预测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神经网络烃类预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就企业建设计算机网络中的几个问题(包括对国营企业尤为重要的问题)做了一些探讨。对于网络建设的基础问题,旨在说明基础的重要性和建网的必然性。对于网络建设的班子问题,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建网的特殊要求,认为建网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对于网络建设中的几个技术问题,讨论了“技术分工”“规划”“网络模式”“软硬件选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