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GigaBIX配线架无论是采用模块化跳插线或交叉连接跳线都可支持高达300MHz的超6类系统。GigaBIX解决方案的核心是GigaBIX连接器,见图1。此IDC式连接器具有超越6类的传输性能。更进一步,以其超过4500端口的容量,GigaBIX系统比模块化配线架系统的密度高出30%,使其特别适合于如银行和办公楼等大规模的布线环境。  相似文献   

2.
大家都知道配线架是网络神经的中枢,所以选择配线架在整个布线工程中显得至关重要。相信所有的系统集成商都不止选择一种配线架配置方案,总会觉得每种配线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我们认为IBDN GigaBIX却是一个特例,GigaBIX配线架无论是采用模块化跳插线或交叉连接跳线都可支持高达300MHz的超6类系统。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信息量的不断增大,用户对于信息传输速度的要求不断提升,使得干兆以太网的建设变得更加迫切。而普及干兆以太网应用之前,用户必须建设相应的新型综合布线系统,因此6类综合布线系统产品便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4.
双绞线万兆以太网相关标准的颁布,为双绞线布线系统实现万兆传输提供了标准依据。而后各大布线产品厂商纷纷也推出了支持万兆应用的新产品,如增强6类、7类线缆等。就目前双绞线布线系统的万兆应用来看,主要针对网络数据中心主干链路大量高速数据的传输。  相似文献   

5.
答疑解惑     
Q1:目前超5线与6类线都能实现千兆传输,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他们对交换机端口有什么特殊要求? 目前有两种基于铜缆的干兆以太网解决方案.分别为运行于超5类以上布线系统的1000Base—T和运行于6类布线系统的1000Base-TX。前者是在4对双绞线上的每对250Mbps速率的双向传输,后者是两两线对分别以每对500Mbps的速率单向传输。  相似文献   

6.
1标准 万兆网络的提出早已不是新闻,2006年IEEE 802.3an工作组就发布了10GBase-T的网络标准,要求每对线缆上双向传输2.5Gbps,4对线对共计传输10G。然而,在目前的应用中,由于网络设备的局限,国内的布线系统的主流配置仍然是万兆的主干(光纤)加上千兆的水平(6类铜缆)。但是,在2006年TIA及ISO组织就已发布了万兆线缆标准(Cat.6A及Class EA),因而可以说,万兆的布线系统目前来说是综合布线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
1 现阶段企业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现状 综合布线系统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随着各个领域对网络应用的普及,端口数量的骤增,促使用户对网络运行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支持网络速度的发展,网络布线系统也从初期的3类系统发展到今天支持万兆传输的Cat.6A。布线的传输性能不再是应用的瓶颈,那么综合布线系统最欠缺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随着企业用户对网络信息传输要求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或开始在其水平区域使用6类铜缆或千兆光缆布线系统,很自然地.垂直骨干系统为避免瓶颈.大多数用户会希望采用万兆系统。1999年.SYSTIMAX首先向全球推出性能卓越的万兆光缆LazrSPEED系列,为企业网络提供了高速信息通道.解决了骨干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9.
1 西蒙6类布线产品西蒙公司在1998年率先推出了全系列6类布线解决方案,在满足最新6类标准的基础上,西蒙又推出了超6类系统,新的西蒙超6类器件和系统的传输性能高达300MHz。西蒙超6类布线解决方案为准备安装6类的用户提供了卓越的增值空间,为满足未来万兆(10Gbps)网络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性能保障。西蒙公司S210ㄏ盗?类卡接式配线架产品采用了最新研制的内部串音隔离片专利和金字塔入线技术,外形特征,其安装和线缆管理方式也完全兼容,极大地保护了用户的投资。配合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采用内部线对隔离、线对间补偿以及层面连接技术等多…  相似文献   

10.
千兆布线、六类布线与GigaBIX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速度越来越快,由原来的1兆、10兆到几年前的百兆,发展到今天的千兆,而千兆网络传输对布线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1 千兆传输技术的挑战千兆以太网协议的制定工作是在IEEE 802.3完成百兆以太网协议的制定后开始的。在当时5类布线正开始被广泛的使用,因而铜缆千兆以太网的开发目标是希望在大量的5类布线上可以实现千兆以太网的传输,由此铜缆千兆以太网(1000BASE-T)被确定为采用和百兆以太网(100BASE-TX)相兼容的协议形式(相同的帧结构,相同的信号率-每秒125兆个信号)。在这种条件下要达到千兆的数…  相似文献   

11.
增强型6类布线系统自2005年开始提出至今已有7个年头,所经过的历程与6类布线系统一样,都经过了漫长的成长期,然后才会达到自然而然地选择应用的成熟期。1增强型6类布线系统的产品组成增强型6类布线系统是万兆以太网铜缆传输线路的介质,也就是说它的诞生是为了在双绞线传输万兆以太网而研发的。由于原  相似文献   

12.
答疑解惑     
我是系统集成商在给用户设计综合布线系统时发现,目前用户对于6类系统的定位不是很清楚,用户认为6类和超5类都能满足千兆网络的传输,6类的优点不突出同时还有成本增加,因此不愿选择6类。我想了解,对于用户来说,在应用中6类和超5类有何不同?这些不同会为用户带来怎样的好处?  相似文献   

13.
1前言当前,综合布线行业讨论的话题,除了云计算、节能、环保、光进铜退等内容外,综合布线迈入万兆传输的内容也是随处可见。各大综合布线厂家与网络设备商也都纷纷发布了自己的万兆布线产品。有发布6A类屏蔽、非屏蔽布线系统,有发布7类、7A类布线系统,有发布OM3、OM4万兆多模光缆布线系统,更有甚者发布了其产品在多少距离内可以传输40G,甚至100G,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肯  相似文献   

14.
Molex企业布线网络部日前宣布,在模块化接插端口密度中实现了重大突破。新推出的48端口超5类HDPatch配线架采用1U配置,这在业内同类产品中还是第一个。超5类HDPatch配线架的超高端口密度为数据中心、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及机柜和/或机架空间异常宝贵的其它应用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在这些配线架中,其两排IDC垂直堆叠在一起,安装和管理起来非常简便。通过利用我们已获专利的KATT连接器,这些配线架可以使用所有标准工具进行端接。与我们的其它超5类配线架一样,Molex企业布线网络部超5类HDPatch配线架的性能超过了TIA/EIA超5类…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作为网络基础设施的综合布线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综合布线系统将朝着更高的性能,更方便的管理以及更加细分,有针对性应用的方向发展。6类综合布线系统与超5类系统相比,其传输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标准要求的传输带宽从100MHz提高到250MHz,为了适应带宽提高带来的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6类产品在设计上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新建南湖校区网络布线工程选用了西蒙6类布线系统。其工作区选用了具有三重平衡技术和彩色标识的西蒙MAX6模块。设备间选用了具备后线管理功能和彩色标记功能的HD6快接式配线架。水平线缆则采用了西蒙9C6系列,支持带宽高达250MHz。跳线采用了西蒙MC6系列。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对快速通信的需求,对带宽传输高速率的要求日益提高,作为网络的通信平台—综合布线系统的带宽也在不断的增加,综合布线系统自二十世纪90年代初引进中国,在短短的20年里,已经历了数次技术上的更新换代,从3类布线到5类布线,再到超5类、6类布线以及现在热门的7类、万兆光缆布线等,每一次的布线技术突破,都是与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密不可分,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如同IT界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芯片的运算速度会翻一番,而在布线领域,每3-5年,布线技术将出现突破性的进展,提供原有系统10倍以上的带宽以满足新的网络运用需求。  相似文献   

18.
OptiSPEED室内主干多摸光缆,6类eXtreme 6+布线系统,Opt-X^TM光纤布线系统,DPoE^TM供电配线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由美江在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接的,北京冠城商厦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新办公楼开始动工。该大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马甸桥西北处,建筑面积约9万m2,综合布线信息点数9000余点。实施方案中,为能在保证工程按期竣工及工程质量的同时,使设计更加完美,美江公司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了一套能支持高宽带、高容量、高可靠的综合布线系统。该布线项目主干采用6芯多模光纤和6芯单模光纤,水平系统采用AVAYA 6类非屏蔽双绞线,满足主干10Gbps水平1Gbps数据传输的要求。另外,该系统还采用了光纤配线架和密网点配线架,以其特殊设计更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对快速通信的需求,对宽带传输高速率的要求日益提高,作为网络的通信平台——综合布线系统的带宽也在不断的增加。综合布线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中国,在短短的20年里,已经历了数次技术上的更新换代,从3类布线到5类布线,再到超5类、6类布线以及现在热门的7类.万兆光缆布线等,每一次的布线技术突破,都是与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密不可分的,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