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了绿色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智能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标准中智能化的内容来分析绿色建筑智能化现状,对绿色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作出了展望,提出绿色建筑智能化与标准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绿色建筑智能化与绿色建筑、智能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标准中智能化的内容来分析绿色建筑智能化现状,对绿色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作出了展望,提出绿色建筑智能化与标准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智能化建筑不断普及的今天,有必要准确认识智能建筑和建筑智能化的发展理念。对建筑智能化的管理要求和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前景,要准确把握世界各地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智能化建筑的先进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4.
《安徽建筑》2020,(1):78-81
文章介绍了现代智能化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智能化建筑的定义,阐述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意义,预测了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和目的,并着重结合智能化系统设计经验和实际,用某市电力调度大楼智能化系统设计为例,分析建筑智能化各个子系统的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点。最后对该例设计进行了总结,并阐述对智能化系统设计在未来现代建筑设计中重要地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孙怡 《云南建材》2013,(23):24-26
随着信息传榆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逐渐深入了高新技术,使得建筑的智能化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智能化办公建筑发展势头加快,这对我们的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建筑智能化的予系统配置出发,阐述了建筑智能化设计针对建筑的要求,然后重点从智能化建筑的设备间设计以及智能化建筑水平布线对建筑的要求两方面,对智能化建筑的基础设计思维进行了合理探讨。  相似文献   

6.
建筑智能化应用的快速发展及各种市场需求的推动,使建筑智能化网络进一步开放,给建筑行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危险,即网络安全问题.因此,通过分析不同建筑智能化系统网络安全问题以及建筑智能化系统网络安全技术,探讨建筑智能化系统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何群山 《江西建材》2013,(2):277-278
随着电子商务、信息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其基础设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当今的工程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建筑设计院以电气专业兼顾智能化设计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要求。建筑智能化设计咨询顾问公司、建筑设计院中建筑智能化设计分院、设计施工一体化公司等专业的设计团队成为市场的主力军。但建成后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全部设计功能的并不多见。下面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下建筑智能化设计管理。  相似文献   

8.
会议消息     
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技术培训班在福州举办为了提高我省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水平,福建省建设干部培训中心近期在福州举办《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技术培训班》,培训班由福建省建筑业协会建筑智能化分会组织。参加培训的来自全省从事建筑智能化工程监理的人员80余人。培训内容为: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建筑智能化技术、建筑智能化各子系统工程施工与验收、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文件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监理。(卢仲贵)[A20060103]积水新型管道进驻福建新闻发布会暨A G R技术研讨会在榕召开2005年12月9日,由日本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建筑智能化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国内建筑智能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以此呼吁提高对建筑智能化的认识,真正实现建筑智能化目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智能化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智能化建筑十分注重建筑智能化水平,借助信息技术等实现建筑用户体验度的提高。由于智能化建筑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智能化系统进行专业的安装和调试,其中涉及到的安全问题、施工问题、成本问题等都是智能化建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安全问题出发,对项目管理、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等工作进行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熊泽祝  唐伟  陆萌 《建筑电气》2012,31(1):29-32
介绍博览建筑中各智能化子系统,分析博览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要点,阐述其设计阶段相关专业间的配合,为博览建筑的智能化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高等学校智能建筑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指出 ,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跨学科设置交叉学科专业 ,是培养和发展新兴学科的重要途径。文章还对智能建筑相关专业的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讨论 ,着重论述了在相关专业中加强智能建筑技术教学内容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智能建筑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智能建筑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分析了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优势,归纳总结了智能大厦运行不正常的原因,指出智能建筑和智能住宅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论智能化建筑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李青 《山西建筑》2007,33(32):57-58
详细地阐述了智能化建筑的概念及其产生和发展、智能住宅的产生和发展,针对我国智能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同时对未来的智能化建筑进行了展望,从而促进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信技术是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其广泛应用推动了智能建筑的发展。本文对智能建筑通信技术的应用作了分类;对智能建筑中主要的通信方式的发展情况做了论述。IP技术和光纤技术、无线技术在智能建筑中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并决定了智能建筑通信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耿延庭 《山西建筑》2009,35(1):64-65
结合目前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智能化博物馆类公共建筑的设计要点,指出对于智能化建筑,应重点考虑其方案的先进性、技术的可靠性、使用的经济性,为今后的扩展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阐述了超高层建筑智能化设计的主要思路和技术措施,以探讨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田华  赵文学 《山西建筑》2010,36(12):32-33
指出智能建筑是21世纪建筑的必然趋势,在智能建筑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并论述了智能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以推广智能建筑在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付君  张泳 《工业建筑》2006,36(Z1):83-85
结合“普及计算”概念的提出,论述“普及计算”与智能建筑的关系,探讨“普及计算”与智能建筑如何进行结合,促进智能建筑的发展;并对“普及计算”融入智能建筑的研究内容作了简介,提出智能建筑发展中可能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0.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is paper are to: firstly, identify key issues related to sustainable intelligent buildings (environmental, soci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develop 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KPIs; secondly, test critically stakeholder's perceptions and values of selected KPIs intelligent buildings; and thirdly develop a new model for measuring the level of sustainability for sustainable intelligent buildings. This paper uses a consensus-based model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 Tool- SuBETool), which is analysed using the analytical hierarchical process (AHP) for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The use of the multi-attribute model for priority setting in the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s is introduced. The paper commences by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on sustainable intelligent buildings research and presents a pilot-study investigating the problems of complexity and subjectivity. This study is based upon a survey perceptions held by selected stakeholders and the value they attribute to selected KPIs. It is argued that the benefit of the new proposed model (SuBETool) is a ‘tool’ for ‘comparative’ rather than an absolute measurement.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useful lessons from current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s for strategic future of sustainable intelligent buildings in order to improve a building's performance and to deliver objective outcomes. Findings of this survey enrich the field of intelligent buildings in two ways. Firstly, it gives a detailed insight into the selection of sustainable building indicators, as well as their degree of importance. Secondly, it tesst critically stakeholder's perceptions and values of selected KPIs intelligent building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iority levels for selected criteria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the integrated design team, which includes the client, architects, engineers and facilities manag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