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量低信噪比电压的数字相敏解调算法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研究了低信噪比正弦电压幅值及相位测量用的数字相敏解调(DPSD)算法,给出了DPSD算法的主要参数(数据长度、取样频率、A/D转换器位数)与低信噪比电压测量的性能指标(测量精度、频率分辨力、动态储备及最小可测电压)之间的关系。对纳伏电压的实际测量表明,理论分析与测量结果是一致的。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数字式相敏解调程序的设计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PE—g—MAH在PA6/HDPE塑料合金中增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与顺丁烯二酸酐(MAH)接枝反应产物在HDPE/尼龙6(PA6)塑料合金体系中的增溶作用进行了探讨,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改性聚乙烯(GPE)对塑料合金体系有明显的界面增溶作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分析(IR)等分析结果证实,在塑料合金两相界面之间形成了分子联接。  相似文献   

3.
制备了纯钙钛矿相Pb(Fe1/2Nb1/2)O3(PFN)陶瓷,研究其介电性能表明,PFN陶瓷无论退火与否都存在弥散性相变(DPT)现象,未退火试样εmax对应的温度Tm不随测量频率变化,退火试样的Tm随频率变化,即表现出Tm频率色散现象,结合XRD分析,指出PFN应属弛豫铁电体。  相似文献   

4.
掺锡对α—Fe2O3薄膜微结构和气敏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常春  彭军 《功能材料》1997,28(1):71-74
本文用常压化学气相淀积法(APCVD)制备了α-Fe2O3薄膜,对所制备的薄膜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和表面形貌(SEM)分析。对薄膜的气敏特性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用APCVD工艺制备的α-Fe2O3薄膜对烟者极为敏感并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本研究还对所制备的α-Fe2O3薄膜进行了有效的掺杂,对掺杂样品的气敏特性测试表明四价金属元素Sn的掺入对α-Fe2O3薄膜的气敏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实验表明用AP  相似文献   

5.
提高细丝衍射图样暗纹间距测量准确度的数据处理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介绍了利用低位数、大中心距的固体图象传感器(CCD或SSPD)实现细丝衍射图样暗纹间距高准确度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钛合金的超塑性成型与扩散焊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志成 《材料导报》1996,(A00):36-40
在超塑性成型/扩散焊接(SPF/DB)联合工艺生产的零部件中,绝大多数是由Ti-6Al-4V制造的。这一材料的缺点是使用温度低且SPB/DB温度高。具有较镐工作温度的近α钛合金及含钛-铝金属间化合物(TiAl或Ti3Al)的钛合金材料正肥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β相转变温度对钛合金的使用温度及SPF/DB温度有很大影响。本文以Ti-6Al-4V为基础,比较了其它几种新型钛合金的SPF/DB行为。其中包  相似文献   

7.
固相接枝法合成PC-g-PS及其对PC/PS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双酚A聚碳酸酯(PC)与苯乙烯(St)固相接枝共聚合,考察了St/PC配比、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共聚合的影响,获得了接枝率为30%,接枝效率为67%的接枝共聚物,并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IR、DSC、DMA等表征,测定了支链PS的分子量及枝数,并研究了该接枝共聚物对PC/PS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8.
低密度聚乙烯基复合导电材料的伏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碳黑含量为23%~30%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碳黑(CB)复合导电材料的直流I-U特性。结果表明,当外加电压小于曲线上的转变电压(或峰值电压)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遵从欧姆定律,近似为一直线,在此区域内测量的体积电阻值重复性好。伏安特性曲线上的峰值电压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相对应的电流也减小。电流随时间的响应曲线表明,高电压下,经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的电流值,而低至1.5V时,电流几乎一直都是平稳的,测量结果的重复性较好。通过上述试验得到通常的体积电阻的测试条件,由体积电阻求出体积电阻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种不需要外接同频参考信号的数字相敏检波器算法。该算法首先提取计算机产生的参考信号与被测信号频率的差值,然后根据该差值调整参考信号的频率直到满足要求。本文还讨论了数字相敏检波器的幅频特性,仿真试验表明理论分析与实际结果是一致的。该算法可以用于同频参考信号不能获得时正弦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测量。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电感的高精度、高效率、宽范围测量,搭建了一套低失真度、低噪声交流自动平衡电桥装置。该装置能够自动调平电桥并测试电桥各部分电压比例,从而计算得到电感值。利用数字相敏检波算法(DPSD)和拟牛顿迭代法可以保证快速准确地完成电桥自动调平衡过程,采用高速数据采集卡组成同步采样系统来提高电压比例测量部分的准确度,拓宽测量范围。在100,1000,10000 Hz等典型频率下,对10 μH~10 H范围内的电感进行了测量。实验证明,该装置在一定时间内测量稳定性达5×10-6,准确度指标与阻抗分析仪对比,一致性好。  相似文献   

11.
利用DSC和DMA研究了一种新的含有机硅三元多嵌段共聚物(PPO-PDMS-PHS)n与均聚物PPO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均聚物PPO与(PPO-PDMS-PHS)n中的两种嵌段(PPO和PHS)有相容性,两种嵌段协和的结果提高了共混相容性的临界值,当均聚物PPO的Mn为20000时,PPO嵌段的Mn为20000,PHS嵌段的M国5160时(PO-PDMS-PHS)n共混物的一相容体系。  相似文献   

12.
PC辐射接枝PS及其对PC/PS共混物的增容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报导了用γ射线辐照聚碳酸酯(PC)和苯乙烯(St)混合物,通过IR谱和称量法证实PC和St发生了辐射接枝反应,研究了溶剂、单体浓度等因素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得到了PC-g-PS。并用DSC和SEM研究了PC/PS、PC/PS/PC-g-PS熔融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结果表明,PC-g-PS对以PS为连续相PC为分散相和PC为连续相PS为分散相的共混体系均有明显的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13.
SPS/P(AM—DMDAAC)分子复合型驱油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聚阴离子磺化聚苯乙烯(SPS)和聚阳离子(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共聚物(P(AM-DMDAAC)在水溶液中的聚电解质分子复合,结果表明,在二者的离子度及配合比例适当时能形成稳定的均相复合溶液体系,具有明显增粘效果,复合溶液比组分聚合物溶液粘度增加3.5倍,组分聚合物SPS较为刚硬的分子结构使复合溶液在高温,高剪切环境下具有良好的粘度保持能力,可望作为油田膜油剂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4.
含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聚醚聚氨酯膜透气性及表面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四氢呋喃(PTMO)为软段,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为硬段(丁二醇BD为扩链剂)制成的多相嵌段共聚物作为基质材料,进行了气体(O2和N2)透过性试验,同时对膜材料进行了ESCA表面分析。结果表明,共聚物膜的透气性能取决于材料中连续相组分,随着软段中PDMS含量的改变而变化。当PDMS含量较高时,共聚物膜显示出PDMS均聚物的特性,具有较高的气体秀  相似文献   

15.
用分步法制备了环氧树脂/聚氨酯(EP/PU)半IPN,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与动态力学分析法(DMA)研究了该半IPN的玻璃化转变行为,用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其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在此半IPN中,两组分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靠近,并伴随前第三个Tg的出现。该半IPN具有两相结构,两相连续程度随组分量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用分步法制备了环氧树脂/聚氨酯(EP/PU)半IPN,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与动态力学分析法(DMA)研究了该半IPN的玻璃化转变行为,用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其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在此半IPN中,两组分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靠近,并伴随有第三个Tg的出现。该半IPN具有两相结构,两相连续程度随组分量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硅外延的三大发展趋势,指出降低外延温度是外延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比较了分子束外延(MBE)、光能增强化学汽相淀积(光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汽相淀积(PECVD)、超高真空化学汽相淀积(UHVCVD)的优缺点,指出UHVCVD和PECVD二者合二为一是最具应用前景的方法。其次,论述了异质外延和SiGe/Si超晶格材料的应用前景。最后,论述了外延生长的原位监测和外延膜的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制备了以聚丙烯腈为基的钠盐聚合物电解质。通过高氯酸钠在碳酸丙烯酯(PC)或二甲基甲酰胺(DMF)中与聚丙烯腈(PAN)混合制成的固体电解质不仅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且室温离子电导率均在1×10 ̄(-3)s/cm以上。并对电导率测量结果、聚合物电解质的DSC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XRD)、SEM形貌观察及红外光谱(IR)测试给予了报导。  相似文献   

19.
王伟  朱莉群 《高分子材料》1996,3(4):10-15,52
本文研究了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存在下,高密度聚乙烯(HDPE)与顺丁烯二酸酐(MAH)熔融反应,红外(IR)分析证实反应产物为接枝共聚物。调节剂(DMS)的加入,能显著地抑制交联反应,当DMS用量达1%(wt/wtPE)时,热二甲苯抽取的不溶物(交联大分子)含量就降至1%以下。  相似文献   

20.
LDPE硅烷接枝及其交联副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涛  黄世强 《材料导报》1998,12(4):53-56
研究了以DCP(过氧化二异丙苯)为引发剂,在挤出过程中将不饱和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接枝到LDPE分子链上时,挤出温度、DCP用量、硅烷用量等因素对接枝率及交联副反应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计算接枝率;通过凝胶含量测量对熔融接枝过程中的交联副反应进行跟踪测量,结果表明,在溶融接枝过程中,交联副反应是二种反应的加和,一种是DCP引发LDPE分子间的C-C交联,另一种是接枝后的大分子链上的-Si(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