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简称CPS)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时间在CPS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在需求早期阶段明确.提出了一个基于逻辑时钟的CPS时间需求一致性分析框架.首先,构建了CPS软件的时间需求概念模型,提供时间需求和功能需求的基本概念,并给出了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语义;然后,在模型制导下,从CPS的交互环境特性和约束中提取出其软件时间需求规约.基于形式化语义,定义了时间需求规约的一致性特性.为了支持形式化验证,将时间需求规约转换成NuSMV模型,用CTL公式表述要检测的特性,并使用NuSMV工具实施了一致性检测. 相似文献
2.
3.
针对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中建模与验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基于服务组合的思想,提出一种CPS建模与验证方法。首先,综合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一种CPS的组成结构,包含物理世界、感知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控制系统及时间约束。基于该结构提出CPS资源的服务分类及组成框架,并利用时间自动机理论,提出CPS物理环境建模方法、CPS原子服务建模方法及服务组合方法。最后,通过案例设计和模型检测工具Uppaal,分别对系统安全性、可达性、活性及时间约束四种类型的性质进行了相关验证。结果表明,系统通过了这些性质的验证,这也证明了面向服务的CPS建模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5.
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角度考察数据中心,对包含信息技术系统和冷却系统的数据中心的能量消耗进行建模。给出信息技术系统中的服务延时约束模型、工作负载约束模型、服务质量约束模型及最终的能量消耗约束模型和冷却系统中的能量消耗模型。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能量消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软件系统的事件模型能够有效地刻画软件系统的行为。但是,由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异构性与分布式特征,建立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事件模型不仅需要了解系统的具体组成结构,还需要考虑事件的时空信息,这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事件模型的建立带来了新的困难。从需求分析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目标的方法来分析并建立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事件模型。该方法认为用户建立系统的目标可以表达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系统要能够感知并触发另外一个事件发生。基于此,该方法从用户对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需求出发,以目标的与/或分解为手段来分析满足用户需求的事件模型。以一个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为案例来说明该方法。 相似文献
7.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动态行为模型构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学报》2014,(6)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特有的计算、通信、控制的联合动态性,计算与物理的多尺度融合性,系统环境及状态的时空交互性以及系统动态行为的非确定性,不但使面向CPS的模型驱动设计与验证方法在CPS系统设计中更为重要,而且也向其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论文在结合典型实例分析CPS系统特征及其模型构建具体挑战的基础上,研究并总结了CPS动态行为建模的主要方法:一体化建模方法从CPS系统层面描述计算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交互与融合;时空交互建模方法关注CPS系统行为与时间及空间关系的语义表示;功能和实现兼容建模方法侧重刻画CPS系统的逻辑设计和物理实现的映射与支撑;而集成建模方法则重点解决多异构模型的交互方式与语义的一致表达.论文基于多异构实体的CPS系统建模框架,提出了一种CPS系统结构与动态行为的协同建模方法,并用CPS-ADL对其进行了实现和验证. 相似文献
8.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Cyber-physical system, CPS)是计算、通信和物理过程高度集成的系统,通过在物理设备中嵌入感知、通信和计算能力,实 现对外部环境的分布式感知、可靠数据传输、智能信息处理,并通过反馈机制实现对物理过程的实时控制. 分析了CPS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对CPS的体系架构、中间件系统、实时性、安全和隐私等关键技术的现有研究 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思路;然后介绍了一些现有的CPS原型系统和实例,体现出CPS的优越性; 最后对CPS和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网络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NCSs)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CPS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CPS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通过部署在系统区域内的传感器节点来获得物理世界的信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通常包含若干个异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些异构网络包含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节点,这些节点具有不同的感知、计算和通信能力。将异构的传感器节点获得的不同类型的感知数据融合是一个十分重要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文中,提出了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模型,以事件为载体将多种不同模态的数据融合计算。文中描述并定义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的事件,给出了基本事件和复合事件的定义,并提出了事件的合成规则。 相似文献
10.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建模和验证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分析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体系结构,利用时间自动机为建模工具,将该结构中的各个组件分别进行建模,以表现它们的分布性和实时性。这些时间自动机组成一个网络模型,用于刻划整个系统之间的并发通信和协作过程。最后,提出一组该系统要满足的性质(包括时间约束),运用模型检测工具UPPAAL自动验证本系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Shoham Ben-David Cindy Eisner Daniel Geist Yaron Wolfsthal 《Formal Methods in System Design》2003,22(2):101-108
Over the past nine years, the Formal Methods Group at the IBM Haifa Research Laboratory has made steady progress in developing tools and techniques that make the power of model checking accessible to the community of hardware designers and verification engineers, to the point where it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design cycle of many teams. We discuss our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integrating formal methods into an industrial design cycle, and point out those techniques which we have found to be especially effective in an industrial setting. 相似文献
12.
Yael Abarbanel-Vinov Neta Aizenbud-Reshef Ilan Beer Cindy Eisner Daniel Geist Tamir Heyman Iris Reuveni Eran Rippel Irit Shitsevalov Yaron Wolfsthal Tali Yatzkar-Haham 《Formal Methods in System Design》2001,19(1):35-44
We examine IBM's exploitation of formal verification using RuleBase—a formal verification tool developed by the IBM Haifa Research Laboratory. The goal of the paper is methodological. We identify an integrated methodology for the deployment of formal verification which involves three complementary modes: architectural verification, block-level verification, and design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3.
We report on our investigation of a new verification tool, the Symbolic Model Verifier (SMV), created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We have successfully, employed this tool to detect deadlock in an industrial design, namely, Hewlett-Packard's Summit bus converter chips. In addition to locating a known deadlock in the original chip design and checking its solution, we successfully detected other previously unknown defects in the design. In our experiments, we were able to verify properties on finite-state models of the circuit with 150 to 200 state variables in a matter of minutes. 相似文献
14.
限界模型检测主要对路径上的属性进行检测,基于此给出一种编码方法,将LTL公式在路径上展开,从而将限界模型检测转换为命题逻辑的可满足性问题,使用SAT求解工具来完成模型检测过程。阐述归约过程的正确性与完全性,通过一个具体例子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复杂系统例如人机物融合系统(Human Cyber-Physical Systems,HCPS)已经与人类社会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软件系统所处的信息空间与人们日常生活所处的物理空间日渐融合.物理空间内环境的复杂多变、时空数据的爆发增长以及难以预料的人类行为等不确定因素威胁着系统安全.由于系统安全需求的增长,系统的规模和复杂度随之增加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不确定性环境下,构造智能、安全的人机物融合系统已经成为软件行业不可回避的挑战.环境不确定性使得人机物融合系统软件无法准确感知其所处的运行环境.感知的不确定性将导致系统的误判,从而影响系统的安全性.环境不确定性使得系统设计人员无法为人机物融合系统软件的运行环境提供准确的形式化规约.而对于安全要求较高的系统,准确的形式化规约是保证系统安全的首要条件.为了应对规约的不确定性,本文提出时空数据驱动与模型驱动相结合的建模方式,即通过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基于环境中时空数据对环境进行建模.根据安全软件的典型特征,采用动态验证的方式保证系统的安全,从而构建统一安全的理论框架.为了展示方案的可行性,本文以自动驾驶车辆与人驾驶的摩托车的交互场景为例说明了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人机物融合系统的建模与验证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以面向对象编程范式开发软件经常面临类(Class)与用户需求项无法直接对应的尴尬,面向特征编程范式(FOP)旨在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简介了FOP编程范式的思想,它与面向方面编程范式的异同,以及它给相应的形式化验证技术带来的挑战;然后综述了现有的FOP形式化验证方法以及我们所做的相关工作,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最后讨论了FOP形式化验证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处理器从单核向多核演进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和可扩展性,适用于多核处理器系统的Cache一致性协议变得越来越复杂。Cache一致性协议的验证一直是模型检测在工业界主要应用之一,被工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相对传统方法而言,微结构级的模型检测能够描述和验证更多的协议细节。利用NuSMV工具对Intel公司的MESIF Cache一致性协议进行模型检测在微结构层次上进行了建模,并对该协议进行模型检测,试验结果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Benedek Horváth Vince Molnár Bence Graics Ákos Hajdu István Ráth Ákos Horváth Robert Karban Gelys Trancho Zoltán Micskei 《Systems Engineering》2023,26(6):693-714
In recent years, 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 (MBSE) practices have been applied in various industries to design, simulate and verify complex systems. The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V&V) of such systems engineering models are crucial to develop high-quality systems. However, this is a challenging problem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models and semantic differences in how different tools interpret the models, which can undermine the validity of the obtained results if they go undiscovere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we propose (i) a subset of the SysML language for which the practical semantic integrity of tools can be achieved and (ii) a cloud-based V&V framework for this subset, lifting verification to an industrial scale. We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our approach on an industrial-scale model from the aerospace domain and summarize the lessons learned during transitioning formal verification tools to an industrial contex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