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上扬子区海相沉积烃源研究(之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四川盆地热演化异常成因,分析不同地史时期热场分布及其主控因素,通过四川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典型井、剖面露头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热演化剖面的建立,分析了四川盆地纵向上热演化异常成因;在热演化剖面建立的基础上,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梯度法求取了四川盆地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及现今的热场分布,并进行了热史演化特征分析。研究认为:(1)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超压并对镜质体反射率和烃类裂解产生差异性抑制,是四川盆地纵向有机质热演化“负”异常的主要原因。(2)盆地不同时期构造运动及盆地性质控制着四川盆地热场纵向的演化:中二叠世晚期区域性拉张作用改变了四川盆地早期统一的低热场,导致断陷内热流值不断升高,平均地温梯度在3.5℃/hm以上;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盆地东部开始隆升剥蚀,盆地逐渐向西萎缩,周缘冲断作用趋于平静,高热场开始降温;至喜马拉雅晚期的快速隆升及降温作用,形成现今低地温场分布面貌,地温梯度总体小于2.5℃/hm。  相似文献   

3.
中上扬子区海相层系烃源岩相对该区陆相烃源岩总体富硫,且不同层位、同层位不同岩性烃源岩硫含量差异明显,总硫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烃源岩中各种形态硫以有机硫和无机黄铁矿硫为主,单质硫在海相烃源岩中较常见,但占总硫含量的比例低。海相烃源岩硫同位素变化范围大,主要在-35‰~30‰,有机硫和单质硫同位素相对偏负,均值分别为-8.68‰和-5.65‰;黄铁矿和硫酸盐硫同位素则相对偏重,均值分别为4.15‰和2.19‰。  相似文献   

4.
上扬子地台区构造演化与油气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扬子地台长期(Z ̄T2)接受地台型沉积,地壳构造较稳定。晚古生代内发生张裂活动,地台裂解并伴有玄武质岩浆侵溢活动。喜马拉雅期断褶构造活动强烈,按其发育程度可分出五级区。断褶构造发育程度控制了上扬子地台区金属、非金属矿产及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内天然气成藏模式,可作为上扬子地台区找气的指南。  相似文献   

5.
位于南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作为中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利用钻井地热测量数据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利用古温标反演和拉张盆地模型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揭示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史,并对比分析了浅水区和深水区构造-热演化的差异及主控因素,总结了不同地热地质条件对油气生成和富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具有"热盆"特征,地温梯度高。地温梯度值的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从浅水区向深水区逐渐增高,与地壳和岩石圈向南减薄趋势一致。珠江口盆地始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裂陷拉张作用,其基底热流值表现为幕式升高的特征。浅水区珠一坳陷达到最高古热流的时间相对较早(约为33.9 Ma),而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荔湾凹陷)裂陷拉张时间可以持续到23 Ma,随后才进入裂后热沉降期,盆地基底热流开始降低。白云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史模拟显示晚期约在5 Ma以来存在一期古地温快速增加,这可能与新构造运动有关。此外,由于深水区拉张强度大,加热时间长,陆坡区的白云凹陷最高古热流要高于陆架区的其他凹陷。  相似文献   

6.
中上扬子北缘中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上扬子北缘中古生界海相层系有机地球化学剖面的研究表明,中古生界海相层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五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和二叠系。其中下古生界烃源岩以泥质岩为主,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多属好—最好的烃源岩;上古生界(P)烃源岩以碳酸盐岩为主,泥质岩为辅,前者有机碳一般<1%,多属较好的烃源岩,后者有机质丰度高,多属好—最好的烃源岩;二叠系碳酸盐岩和泥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复杂多样,以Ⅱ1型为主。3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o一般>2.0%,区内油气结构以天然气为主。烃源岩可溶有机质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下古生界烃源岩正构烷烃呈单前峰型,而二叠系烃源岩正构烷烃有3种类型。在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方面,二叠系烃源岩以较低的C21三环萜烷/C23三环萜烷、C27规则甾烷/C28+29规则甾烷等为显著特征而区别于下寒武统烃源岩,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则介于其间。  相似文献   

7.
中上扬子区海相层系流体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上扬子区地层水化学特征、地层水氢氧硫同位素、天然气组成特征、天然气烷烃碳同位素、甲烷氢同位素、天然气轻烃组成特征等的研究,结合油气显示及产出情况将中上扬子区流体特征划分为5大区,即:川中—川西区(Ⅰ)、川北—川东—川南区(Ⅱ)、江汉盆地南部(Ⅲ)、黔东南坳陷区(Ⅳ)和湘鄂西区、黔中及邻区、江汉盆地北部等区(Ⅴ),其对应的油气保存条件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热演化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选择了里木盆地11条地震解释剖面,采用二维模拟方法,结合构造深化特征,恢复了震旦纪以来的地热史和生烃史。部分井点的结果对比显示。模拟配实测数据基本一致。研究表明,震旦纪至现今的热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中生代稳定热演化(低热流“冷盆”)阶段;志留纪至晚古生代热衰减、“热盆”和“冷盆”过度的热演化阶段;中生代稳定絷演化(低热流“冷盆”)阶段,新生代岩石圈找曲热演化阶段。模拟了塔里木盆地内三大套生油岩系的  相似文献   

9.
下扬子区下组合烃源岩热演化及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扬子区是南方海相具有油气勘探远景的地区之一。应用新增的勘探资料,采用新的技术方法,结合野外、室内综合研究,分析烃源岩构造-热演化。研究结果表明,晚印支-早燕山期,下扬子区的构造运动以逆冲推覆为主,大部分地区遭到抬升剥蚀,部分地区下古生界烃源岩抬升后晚期没有再度深埋,保留了印支期的热演化状况,因此下古生界高成熟腐泥型烃源岩现今仍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在演化程度普遍较高的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找到局部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具有油气勘探前景的地区和层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楚雄盆地构造一热演化与古地温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楚雄盆地的古地温场演化与构造一热活动及构造变格事件相一致。晚三叠世盆地热流值大体与弧后前陆盆地的热流一致,古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较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的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于晚三叠世表现出平缓的降低,接近正常的克拉通盆地的热流值分布范围。晚第三纪以来盆地受陆内走滑活动及深部断裂导致岩浆的侵入与热液活动的影响,地温急剧上升,热流增大,现今楚雄盆地为一高热流区就是后期构造一热事件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扬子区南华纪以来盆地演化与油气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中扬子区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演化史,指出其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喜山期3个大的盆山演化旋回,每个旋回都经历了早期的盆地初始沉降、盆地大规模发育到最后闭合造山的过程.结合盆地演化分析,探讨了不同时期油气的响应特征,重点分析了烃源岩、储集岩的发育特征、控制因素以及古隆起对于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指出早印支期以前油气运移基本受古隆起控制,以侧向运移为主,是油气藏的建设时期;晚印支—早喜山期油气藏以调整、破坏为主,小范围内的垂向运移是主要的运移方式;晚喜山期是油气成藏定型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中扬子海相碳酸盐岩中方解石脉成岩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扬子京山县城周边露头碳酸盐岩中方解石脉的普通薄片、阴极发光以及碳氧同位素等资料分析,认为该区露头三叠系裂隙中充填放射状和等轴粒状的方解石且阴极发光强度有差异,二叠系和奥陶系裂隙中主要为等轴粒状方解石,阴极发光与围岩相似。方解石脉的δ13CPDB位于-6.76‰~4.01‰之间,δ18OPDB在-17.95‰~-5.67‰之间,基本为海水潜流带—混合水潜流带沉积环境。三叠系方解石脉基本上为沉积碳酸盐岩,二叠系和奥陶系部分方解石脉受后期成岩流体的影响,其中二叠系有机质成熟产生的流体对该层系方解石脉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及中国上扬子区页岩气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北美页岩气藏地质特征进行调研,总结出页岩气藏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地质条件,并对中国上扬子区海相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分析。热成因页岩气藏主要位于造山带边缘前陆盆地的前渊和前缘斜坡部位,生物成因页岩气藏主要位于克拉通盆地,二者在资源分布和成藏地质条件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页岩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及评价要素包括页岩厚度、埋藏深度、有机碳及吸附气含量、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脆性矿物含量、地层压力与温度、储层物性、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及含气量等。中国上扬子区古生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海相黑色页岩具有较好的页岩气潜力,是中国海相页岩气勘探最为有利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往关于构造作用与油气保存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构造运动所导致的破坏作用,而忽视了其对油气保存的建设作用。该文以上扬子地区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讨论了构造运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并着重剖析了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的破坏与建设作用的动态转化关系。这种动态转化关系在空间上表现为从造山带至前陆盖层滑脱带,保存条件由差变好,且在盖层滑脱带,其深层构造的保存条件要优于浅层构造;在时间上的动态转化则指在多期构造作用改造的地区,控制圈闭形成的主控断层的性质具有充注断层与散逸断层相互转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流体包裹体类型观察、均一温度测定,同时结合盆地模拟及原油裂解动力学计算,对中扬子区南缘永顺王村上寒武统古油藏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认为加里东期,中扬子南缘地区普遍接受下寒武统烃源岩有效供烃,局部地区上震旦统烃源岩也形成有效供烃灶,研究区所在的斜坡为油气运移指向区,聚集形成原生油藏.早中三叠世,震旦系和中下寒武统中的原生油气藏在印支构造主幕下发生油气调整,王村古油藏就此形成.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王村古油藏在挠曲构造或逆冲推覆体作用下被深埋,油气藏迅速发生原油裂解,原油裂解气型烃源灶接力供烃,彻底转变为气藏,同时也加速了油气散失的速度.后期在燕山Ⅱ幕强烈改造以及喜山运动的叠加改造下,古油气藏散失殆尽.  相似文献   

16.
中扬子地区地层水特征及与油气保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水是与油气共存的地下水,它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成藏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在整理分析中扬子地区地层水化学资料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各储层地层水的矿化度,计算了水化学特征系数,包括变质系数、脱硫系数等。认为中扬子区纵向上下组合地层水属于交替阻滞和交替停滞带,油气保存较好;上组合地层水大多属于自由交替带和交替阻滞带,油气保存较差。该区块中鄂西渝东区有利于油气保存,其次是江汉平原区,湘鄂西区最差,总的来说鄂西渝东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7.
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上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扬子地区海相上组合(主要为中生界、上古生界)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叠加改造,生、储、盖油气成藏诸要素被改造调整,海相中、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复杂.基于海相上油气组合的成藏演化过程与时空匹配的分析,可以认为上油气成藏组合具有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三次油气的关键充注期后,基本没有经历大的油气破坏和改造...  相似文献   

18.
中扬子地区泥页岩发育特征与页岩气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扬子地区在震旦系和古生界发育多套海相暗色页岩,在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发育了1套高炭泥质煤系地层,在江汉盆地发育2套古近系陆相暗色泥岩。这些泥页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适宜,与美国产页岩气盆地具有很好的对比性。在前人对中扬子地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页岩气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中扬子地区泥页岩的发育特征和页岩气形成条件。通过分析,认为中扬子地区具备形成页岩气藏的良好地质条件,尤其是鄂西渝东、湘鄂西区、江汉盆地南部和鄂东南具备优先勘探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扬子西部上震旦统灯影组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但勘探程度极低。以地表露头资料为基础,通过储层特征综合研究,认为白云岩为区内的主要储集岩,白云岩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晶间孔、溶孔、砾间孔洞;孔隙结构分为粗孔中喉型、粗孔小喉型和微隙微喉型3类,其中以粗孔小喉型为主。对储层进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张家界三岔地区储集条件最好,其次为宜昌莲沱—重庆彭水地区,永顺王村—石门杨家坪地区储集条件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