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为例,从绿地系统"面""线""点"三层次入手,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域性塑造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保护、塑造、发扬城市地域性,有效缓解城市地域性逐渐缺失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的城市价值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形态,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体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城市中的建筑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为了建筑表达地域性的土壤。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反映了城市市民日常活动的特点,是当代建筑和城市形成地域特色的基础,良好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不仅是满足多样化、地域性的城市生活的前提,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上演更加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特色造就了城市的文化、文化造就了地域性,建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域性主导下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彤宇 《城市建筑》2009,(8):107-109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形态,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体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城市中的建筑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为了建筑表达地域性的土壤。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反映了城市市民日常活动的特点,是当代建筑和城市形成地域特色的基础,良好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不仅是满足多样化、地域性的城市生活的前提,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上演更加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特色造就了城市的文化、文化造就了地域性,建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师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厦门同安文化中心项目的总结,从建筑形体构思、建筑细部和材料、建筑环境和内部空间等方面对现代文化中心类建筑的地域性表达进行阐述,目的是在文化中心类型的建筑设计中既表达鲜明的文化性,又适当地体现建筑的地域性,从而将现代的建筑空间与功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相结合,在满足现代文化建筑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适当体现地域传统文化。并对地域性的现代文化中心类建筑创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铁车站作为一个城市的交通门户,同时也是对外展示城市文化与传播城市精神的名片,在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对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提取与表达。该文以国内单体最大线侧式站房南阳东站的设计为例,从城市地域性文化特色中提炼“云中卧龙,腾飞奋进”为创作设计理念,阐明了地域文化特色在站房外部空间形态至内部空间细部方面进行的建筑设计表达,为今后的高铁站房空间环境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朱恒 《福建建筑》2012,(5):23-26
文章对重庆地铁站地域性识别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合地域性的重庆地铁站室内空间特色,进而提出针对地域性形成的空间特色提出室内空间营造策略,为重庆地铁站空间识别性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提炼建筑元素来表现建筑地域性的质疑,参考典型现代地域建筑的例子,提出对地域性建筑的表达方法。从文化上提炼建筑的内涵,从细节、空间、材料等方面表达更能继承地域特色的现代性地域建筑。  相似文献   

8.
地域性城市特色要素能够彰显城市个性、符合城市生活的要求。本文将以鞍山高新区城市设计为例,力图从宏观上利用地域性区位特色与规划定位,中观上利用地域性山水环境,微观上利用鞍山城市地域性的空间肌理,以创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9.
岭南独特的自然山水、气候条件和文化传统造就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性特色。本文在尊重和保护自然山水格局的基础上,强调了对水乡公共空间的营造,并从村庄未来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在以羊额村为代表的岭南水乡村落的规划设计中,遵循岭南地域特色,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地域性的岭南水乡印象。  相似文献   

10.
于福艳 《山西建筑》2012,38(4):32-34
通过对客家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以及建筑造型与空间形态、功能的分析,探索了传统文化与住宅建筑的联系,吸取地域性的内涵,发掘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格,以求得对现代设计创作实践有所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单德启  黄颂华 《规划师》2003,19(4):17-20
以威海市文化路及其沿线地段的城市设计为例,对如何在城市空间环境的营造中,保持和发展城市的地域特色进行探讨和研究,指出融入地域主义的城市设计为我国许多城市中以经济性和功能性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提供了一个反省的角度,恢复城市空间环境的地域特色应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舒波  张蒙 《华中建筑》2011,29(7):129-132
通过对达州白塔片区的城市空间概念设计实例的剖析,从城市意象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利用城市民族性、地域性的建筑风格来体现达州市的地域特色,以及如何将地域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白塔片区城市空间的具体设计中去,以体现城市空间鲜明特色和魅力.设计中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把握城市文脉,进而突出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丰富性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初探主题性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忠原 《山西建筑》2007,33(28):51-52
介绍了主题性游憩空间的概念,分析了主题性游憩空间与城市的关系,提出了主题性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的原则,从前期策划、规划设计、局部设计三个层面探讨了主题性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以完善游憩空间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梁伊任  曾伟 《中国园林》2004,20(7):20-24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景观的精华所在,如何把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和独有的地域文脉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构成地区的标志性景观,是避免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手法雷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域文化语汇的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特色的目标实现需要地域化具体实施,顺延"地域文化--空间语汇--空间形态"的逻辑,描述、分析地域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泛文化"现象,澄清城市空间设计的地域文化观念问题,探讨基于空间句法的地域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城镇面临的特色保持与功能更新之矛盾,基于城市建筑学及环境行为学的理论框架,探索城镇空间的地域性及适变性。提出以认知地图为脉络,以人的行为心理为核心,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建立地域适变性协调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从而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信息高速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军  后晓红 《规划师》2005,21(5):52-54
城市公共空间既承载着城市居民大量的户外公共活动,又体现着城市的建设水平、地域特征和化。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南屏街步行商业空间设计从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园景观的地域性文化建构与传承,对提升校园环境的空间品质、文化价值、审美功能,促进大学生文化精神的养成,激发大学校园丰富的户外空间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首先对校园景观空间地域性文化的建构和传承的重要意义、决定因素进行了探析,该文通过新老校区建筑风格的传承、乡土植物的运用、新乡土演绎、景观雕塑的类型选择等四个方面对校园景观空间的地域性文化建构与传承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并结合福州市大学城相关高校的景观空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晓三  何韶瑶 《华中建筑》2008,26(10):194-198
城市公园入口空间是城市与公园之间的过渡,是城市街道空间进入公园空间的缓冲,这种缓冲是一种交通缓冲。入口空间的交通组织直接影响城市公园的使用效率,也是城市公园空间秩序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China’s rapid growth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has attracted much academic attention. In the post-reform era,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paralleled by rapid urbanization. China’s urbanization experience has been shaped heavily by the state through national urban policies as well as through local administrative means.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large Chinese cities in the more developed coastal region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process of city-making in medium-sized and small Chinese cities,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less developed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the country. This paper sheds light on the processe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Hebi, a medium-sized inland city in Henan Province, emphasizing the critical role that the local state has played in city-making, the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of change, and the resultant impacts on the city. As a mining city, Hebi has been threatened by depleting natural resources. To invigorate the city, a new city center has been built to attract new enterprises. Through intensive interviews and fieldwork conducted in 2007 and 2008, we examine what the city government of Hebi has done to turn the newly constructed urban space into a new administrative and economic center of the cit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enterprises, the local economy has been diversified, although coal continues to be a major component of Hebi’s economy.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 space is direct and forceful. As local state policies on urban development have been implemented by strong administrative means, we conceptualize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odel of urbanization as “administrative urbanization”. One problem with this kind of state-dominated urbanization and city-making is tha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are not fully considered, and it is unclear who the major beneficiaries are. More case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how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orces are driving China’s land-based urban development, the extent to which local states are understood as entrepreneurial, profit-seeking and pro-grow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state and other stake-holders in local urban development, and who has benefited from administrative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