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种高亮度直下式背光液晶模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开发了一款高亮度液晶显示用117 cm直下式背光模组,光源采用中功率高显色指数的LED,外加直下式用发散透镜结构,背光模组的混光距离为22mm,中心亮度最高可达到26 000 cd/m2以上,加上液晶屏之后,整个液晶模组亮度可在1 500 cd/m2以上.通过对LED阵列的混光效果、电路驱动和散热设计,实现了一种具...  相似文献   

2.
何胜斌 《电子科技》2012,25(3):97-100
液晶电视背光模组作为设计的关键,正从LCD向LED模组、从小尺寸LED向大尺寸LED模组转变。在LED模组设计中如何将LED点光源转化成均匀的面光源,同时保证必要的光能量利用率,是背光源设计所面临的两大议题。尤其在大尺寸背光模组中,为降低成本,需在设计之初,对背光模组的各个器件进行整体考虑和计算。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中心辉度为≥420 cd/m2;亮度均匀性≥76%;色坐标、视角、画质等均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关于超薄LED背光模组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光模组随着彩色液晶显示器的应用领域不断加大,其厚度也向超薄方面发展,并解决了液晶电视中LED背光源的结构设计难题.本文通过对传统背光模组和超薄LED背光模组、传统侧光式背光模组和超薄LED背光模的结构设计来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超薄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减少混光距离进而获得超薄直下式LED背光模组,提出一种具有逆棱微结构的扩散板。对这种逆棱微结构进行了光学理论分析,证明了该结构在降低混光距离方面具有可行性。对逆棱微结构扩散板的光学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并用于81.3cm(32in)LED背光模组。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扩散板可有效增大灯影光圈,相对无结构扩散板,光圈直径增大约10%;在达到相同混光效果时,具有该结构扩散板的混光高度降低;采用该逆棱微结构的扩散板的背光模组混光高度由13mm降低至11.8mm。采用具有逆棱微结构的扩散板有助于实现LED背光模组的超薄设计。  相似文献   

5.
杨彦卿  郭晨 《液晶与显示》2019,34(4):402-409
LED背光模组因其具有诸多优势已经成为液晶显示器背光方式的主要选择,而在实际应用当中,若某串LED故障,液晶显示器就会出现暗线,导致亮度均匀性不能满足要求。为了保证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均匀性和后期的维修效率,LED灯串需具备故障自检测的能力。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DSP的LED背光模组中灯串故障自检测电路,以546mm(21.5in)液晶显示器的直下式LED背光模组为例,设计了灯板、驱动板的具体硬件电路,利用CCS3.1开发工具,C语言编写软件控制逻辑。自检测结果表明:该电路可有效的对LED灯串进行故障自检测,满足了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过高的工作温度会直接降低LED使用寿命,并且会影响其发光强度以及发光效率,导致大尺寸LED背光源光学性能大幅下降。从侧边式LED背光源模组的角度出发,设计并采用IcePak软件仿真散热铝挤的宽度和厚度对背光模组温度的影响,最终给出了适用于大尺寸LED背光模组的散热结构。结果表明,随着铝挤的长度或厚度的增加,LED Bar的温度都会减少,取铝挤长度为200 mm,厚度为2 mm,此时LED Bar的温度为69.4℃,小于70℃,符合设计要求且成本最低。进一步测量对应样机的LED Bar温度,其最高温度为69.7℃,与仿真实验结果非常接近。该结构制造工艺较为简单、成本低廉,并且符合背光模组轻薄化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7.
LED背光模组以高亮度、高效率、低成本、安装简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吸塑字、发光字等广告光源,传统LED背光模组普遍采用DC12V电源、LED和限流电阻的原理。该方案成本低,制作简便。随着恒流IC成本的降低和人们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采用恒流IC的LED模组必将成为发展趋势和主流。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夜视兼容的液晶显示器(LCD)显示屏的显示效果,在使用红绿蓝三色LED为背光源的基础上,增加了红外LED,将不同的LED搭配成在不同模式下使用的两套光源。根据10.4in(1in=2.54cm)背光源的亮度和均匀性的要求,将背光源当作朗伯发光体来计算亮度,以便于选择LED的类型,确定LED的数量和排列方式,合理选择光学膜片及设计背光模组的结构。由于红外LED的发光功率可调节,在夜视兼容模式下,不仅可以通过夜视仪看清LCD显示屏上的信息,而且用裸眼也可以轻易看清显示屏上的信息。通过TracePro软件进行仿真并分析,结果发现设计的背光模组同时满足了LCD显示屏的强光下可视和夜视兼容两项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超薄化设计,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学设计方案,使用大出光角度的LED,配合新型的光学架构,减小混光距离,从而实现超薄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在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LED侧照明中,为了减小近光源处明暗相间非混光区对导光板有效均匀照明面积的影响,对导光板入光面处微结构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具有阵列棱镜结构的微棱镜膜,在不改变LED与入光面距离以及相邻LED间距的前提下,将其贴附于导光板的入光面处。试验结果表明:当棱镜顶角为105°时,入射光线的出射角度最大,微棱镜膜的散光作用可以将非混光区的宽度由原来4mm减缩至2mm。有效地增加了近光源处混光区域的面积,对于LED侧照明式背光模组入光面微结构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3D显示技术的飞快发展和产品线的逐渐成熟,家用3D电视已经逐步取代普通的2D电视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要选择,在种类繁多的显示系统中,快门式3D液晶显示系统以其立体效果突出、画面分辨率高、液晶模组成本低等优势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本文主要研究快门3D液晶电视背光源设计和驱动,包括电源设计、软件控制和LED光源的控制三大部分,其中硬件设计包括升压模块的设计和恒流源的设计,软件控制包含背光灯条电流、占空比以及时序的控制。3D LED串并联通过调节各个灯条的亮度、延时以及电压大小实现对LED背光扫描时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大尺寸液晶电视用LED背光源的设计与制作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6  
设计和制作了一款66cm(26in)液晶电视用LED背光源。模拟出LED的光学分布,以此为基础模拟出LED阵列的光强和颜色分布,得到适合的背光源厚度尺寸。在实际制作中,采用高效的驱动电路对LED阵列进行驱动,利用铝制散热片为背光源提供必须的散热。测试的结果,在整体背光源功耗为150W时,中心亮度达到13390cd/m2,均匀度为84.1%,色彩还原性达到NTSC标准102%,远远超过CCFL背光源的70%。  相似文献   

13.
动态控制的LED背光源设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往因CCFL亮度的不可控性,液晶电视是采用调节LCD的控制电压,改变液晶的透过率,来实现对LCD总体亮度的控制,这种方式在很多情况下造成背光模组的光能和电能浪费。而采用亮度动态控制的方式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调节LED背光源电源的电压或输入电流的大小,从而改变LED的发光强度的方案,可使电视在LED较低能耗条件下工作。亮度动态控制就是通过对显示的画面进行分析,得到不同区域的最佳亮度同时控制LED背光达到相应的亮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设计基于郑州市第六届地方高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赛项,该设计采用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还包括有电源模块、温湿度检测模块、PM2.5检测模块,LCD液晶显示模块、按键模块和声光报警模块、蓝牙模块、净化装置模块九大模块组成.该设计可实现温、湿度及PM2.5值实时显示在液晶屏上,并且任一参数达到界限值时会...  相似文献   

15.
张晓晖  杜学东 《电子设计工程》2012,20(15):143-145,150
针对LED电子显示屏在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管理实际应用中存在着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AVR的太阳能高速公路智能电子显示屏系统。该系统采用单片机ATMEGA8接收超声波检测信号,并控制无线发送模块向AT-MEGA128主控模块发送车辆有无信号,主控模块接收到无线信号后,控制LED点阵显示屏及LCD液晶显示屏实时信息显示。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实时性高、节能、环保、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液晶电视LED背光模组及区域调光控制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LCD产业成本的不断降低,液晶电视作为一种新型的显示设备已在逐步取代传统的CRT屏而成为市场的主流。作为液晶显示设备的主体器件,背光模组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液晶显示设备发展的重要指标而被各大厂商所重视,从技术发展趋势上来说,如何降低背光的功耗最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7.
便携式电子血压计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血压计克服了水银血压计操作专业化强,不易携带等缺点,呈现出家用化的趋势。首先从分析血压测量方法入手定出了系统工作原理。然后用基于PIC 16F877为控制核心辅以气压传感器和外围的模拟电路以及LCD驱动芯片组成的硬件结构实现了电子血压计的设计。同时介绍了PIC 16F877内的软件流程。经过电子血压计实物样机测试,其功能完全达到实际使用的要求。该电子血压计设计具有低成本、小型化、低功耗、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