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布辛奈斯克位移解与p-y曲线法,求解沉桩引起的自由土体水平位移并建立了单桩水平位移控制方程,采用两阶段法研究了沉桩引起的既有桩响应,分析了既有桩桩顶约束条件、桩身刚度及土体强度对既有桩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沉桩初始阶段在邻近既有桩中产生较大的桩身弯矩,沉桩深度增大时,既有桩桩身弯矩减小。既有桩桩顶约束条件对桩身性状有明显影响。土体强度增大时,既有桩桩身弯矩与变形均增大。既有桩桩身刚度增大时,桩身位移减小,桩身弯矩增大。  相似文献   

2.
范文兴 《山西建筑》2006,32(22):125-126
介绍了新型的钻孔桩与深搅桩咬合式复合支护体系在地铁明挖深基坑的应用,并采用弹性杆系有限元法对支护体系的内力及变形进行了分析,将理论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得出实际值比理论值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桩锚支护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理论尚欠完善,通过对护坡桩钢筋应力和水平位移动态测试数据的分析,得出了内力与变形分布规律;从钢筋受力和截面曲率两个途径,推导了两种护坡桩弯矩反算方法,并与m法和等值梁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桩身弯矩分布基本相同,数值差异很大,m法计算的弯矩最大,实测数据得到弯矩最小,传统的设计方法具有优化空间,理论上可节省一半的钢筋量,接近中和轴配筋越少。  相似文献   

4.
在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基施工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打桩对周围地面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包括地面位移和地面隆起两种情况,它对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市政管线设施等将会产生伤害,严重时会造成事故。同时,这种地面位移和隆起,对桩基施工本身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可使桩位中心偏移和减  相似文献   

5.
孔德志  张庆贺 《建筑结构》2005,35(12):24-26
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加芯水泥土搅拌桩内力和变形的计算式,并用于几种典型单桩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泥土搅拌桩内加入加强芯材后,可以有效地减小桩顶沉降,增加桩身的临界深度,使桩身荷载传递趋于合理,在一定条件下,加芯水泥土搅拌桩可以代替钢筋混凝土桩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排桩式支护结构中圈梁的作用机理和设计计算方法还缺乏充分研究,因而圈梁的设计与应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在分析关于圈梁一排桩相互作用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圈梁对排桩的约束及变形协调将计算模型进行简化,给出一种考虑圈梁一排桩相互作用的便捷计算方法,探讨了圈梁作用下排桩式支护结构的内力分布与变形规律。并通过两个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布辛奈斯克位移解与p-y曲线法,求解沉桩引起的自由土体水平位移并建立了单桩水平位移控制方程,采用两阶段法研究了沉桩引起的既有桩响应,分析了既有桩桩顶约束条件、桩身刚度及土体强度对既有桩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沉桩初始阶段在邻近既有桩中产生较大的桩身弯矩,沉桩深度增大时,既有桩桩身弯矩减小。既有桩桩顶约束条件对桩身性状有明显影响。土体强度增大时,既有桩桩身弯矩与变形均增大。既有桩桩身刚度增大时,桩身位移减小,桩身弯矩增大。  相似文献   

8.
由压桩引起的地面变形影响范围有多大?位移(指水平位移)和升降情况怎样?位移及升降值与距压桩区域的远近关系如何?最近我们承担了小北门二幢十七层住宅的压桩阶段的位移沉降观测任务。现将有关结果和初步认识介绍如下。一、概况施工区位于淮海东路、人民路口南侧。基地基土自地面以下的40米范围内均属高压缩性——中压缩性的淤泥质粘土或淤泥质亚粘土,硬层暗绿色土深埋于40米以下。高楼基础采用桩基(钢筋混凝土桩),桩长27米,桩断面40×40厘米,南楼192根,北楼193根。为减少对现有建(构)筑物的震动影响,采用钻压桩施工。每日压桩数:1982年12月22日前8~10根,以后减至2~4根。建筑场地东、南、西三侧有密集的房  相似文献   

9.
地面堆载下桩与土体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地面堆载条件下桩的受力和变形机理出发 ,进行了被动桩条件下邻近桩基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分析计算 ,计算中考虑了土的非线性 ,采用了P y曲线法求解。并利用已知工程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 ,为受堆载影响的桩的计算和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超高层结构在施工及设计使用过程中的竖向变形对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有重要影响。以一幢位于设防烈度为8度地区的超高层结构为例,在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作用下,分别考虑伸臂桁架与主体结构同时施工和后施工对结构竖向变形与内力的影响。该建筑总高度为270m,采用设置三道加强层的型钢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基于MIDAS/Gen软件,对该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竣工五年后,主体结构的变形主要以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为主,占结构总变形的50%以上;伸臂桁架采用后连接施工时,腹杆内产生的附加应力比同时连接减小为83%~107%;柱底轴力在主体结构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增大,而剪力墙底部反力逐渐减小。超高层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构件应进行预抛高和预留下料长度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桩锚式支护桩的内力和变形特性,对桩身钢筋应力和圈梁的侧向位移进行了监测,得到了桩身的弯矩分布图和侧向位移分布图.监测结果表明: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内侧的最大弯矩逐渐增大,而且其作用位置向下偏移;设置锚杆改变了桩身弯矩的分布特征,最大弯矩的数值减小,其作用点位置下移,桩身的侧向位移显著减小;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开挖的空间效应显著,基坑测试段中部的桩身弯矩较其他部位桩身的弯矩值大,且支护段中部的侧向位移最大;基坑开挖至基底后,桩身负弯矩的最大值发生在坑底内侧附近,本次测试结果可为桩锚支护结构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邓婷  陈兰 《四川建筑》2011,31(2):116-118
以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系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研究结构在重力作用下的长期性能,研究各种因素对竖向变形,竖向变形差,结构内力影响的一般结果。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建立空间三维模型,对比分析了一次加载,近似模拟施工加载,标准模拟施工加载三种施工计算方法下的竖向变形差值以及结构内力,总结各方法的优劣并界定各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张松波  宋志  张涛  田野  滕峰 《建筑施工》2021,43(4):696-698,703
以武汉长江Ⅰ级与Ⅱ级阶地过渡区某深基坑采用前排倾斜双排桩支护为例,整理了桩身水平位移监测资料并分析了其发展规律,同时又进一步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开挖过程中桩身位移与弯矩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倾斜双排桩相较于常规双排桩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刘海波 《建筑》2012,(9):74-77
本文以大连某地铁工地围护桩施工为例,通过运用FLAC3D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基坑的分步开挖的整个过程,并针对影响围护体系内力与变形的主要因素,调整了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后重新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围护桩的内力和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5.
《低温建筑技术》2016,(9):92-95
明确大跨度预应力梁的最不利变形可使构件在施工前合理预先起拱,减小构件的裂缝并提高经济性和合理性。本文以某体育馆为例,考虑最不利荷载下高支模架的内力、应力及变形是否满足要求,并分析各楼层预应力梁的最大变形值,以得到预应力梁的最不利变形值。此外,通过考虑高支模架立杆间距对预应力梁变形的影响,得到高支模架立杆最合理的间距布置,为同类工程的设计和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铁路桩基计算中,在桩底岩层极限抗压强度不高,既可以按摩擦桩计算也可以按柱桩计算的条件下,在相同桩径、桩长、桩数及布置条件下,按柱桩和摩擦桩分别计算,墩顶会得出差异较大的线刚度。文章根据桩基计算过程,分析了刚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及相关原因对刚度差异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钢板桩围堰在2种工序下的变形及内力不同特性,分别建立采用2种工序施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并结合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工序下钢板桩的变形及内力及其分布、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改进施工工序下钢板桩围堰的变形及弯矩较常规工序大为减小,且能发挥较强的整体协调作用,在提高工程安全度、拓展钢板桩围堰的应用深度等方面优势突出;同时,采用改进工序钢板桩围堰也表现出更强的三维特征,其受力变形特点与常规工序下有所不同,甚至出现一些有违常规设计规律的最危险控制点,应在其设计及工程应用中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DX桩的结构构造及其横向荷载下的荷载传递和承载机理,对支盘处的土体抗力进行了分析,采用纽玛克法对横向荷载下DX桩的内力和位移的计算过程进行了探讨,以推广纽玛克法在DX桩计算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筒体结构下筏板内力与变形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三者共同作用 ,采用中厚板理论 ,运用有限单元法 ,分析了筒体结构下桩筏基础中筏板的内力与变形。同时 ,讨论了筏板内力和变形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排桩式支护结构中圈梁的作用机理和设计计算方法还缺乏充分研究,因而圈梁的设计与应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分析前人关于圈梁-排桩相互作用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圈梁对排桩的约束及变形协调将计算模型进行简化,给出了一种考虑圈梁-排桩相互作用的便捷计算方法,探讨了圈梁作用下排桩式支护结构的内力分布与变形规律,并通过两个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