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以甘肃省民乐地震时受到一定破坏的双树寺水库为对象,对水库溢洪道右岸高边坡震后滑动趋势进行了探地雷达探测和研究,分析了水库滑坡病害的探测机理和典型雷达图像特征,诊断了水库受震后内部滑动的位置、程度和趋势。研究表明,探地雷达可用于西部黄土地区水库高边坡滑坡趋势的探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2.
探地雷达在震后水利工程病险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探地雷达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图像探讨了震灾后探地雷达在水坝滑坡、渗漏、防渗墙、裂缝等探测中的应用.分析了运用探地雷达技术对隐患探测的图像特征和诊断方法,为震灾后水利工程病险状况的全面、快速检测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首先介绍探地雷达探测方案及其探测技术参数的确定原则.其次,采用美国地球物理测量系统公司SIR-3000探地雷达,同时结合掌子面地质描述,对望江岭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根据现场工作条件及探测精度和深度的要求,测线布置采用“十”行测线和圆弧测线2种相结合,天线中心频率f采用100 MHz,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对断层、溶洞、含水裂隙和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状况的预测基本符合掘进实际,保证了施工安全,加速了工程进展,同时为探地雷达在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探地雷达技术作为一种高效无损的电磁波法探测手段,其在淡水介质中电磁波的强穿透弱损耗性及仪器设备操作轻便易使用等特点使得其在探测淡水水道沉积物界面和沉积物富集体识别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基于此,利用探地雷达技术对松花江部分江体水道进行综合探测,研究水道沉积物界面分层和沉积物富集体的展布规律及范围。首先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水域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探地雷达技术的可应用条件及特点;其次应用探地雷达技术对实际水道剖面进行探测,对不同地段水道探地雷达探测剖面数据进行反演计算及分析,判断该段水道水深、工程地质分层、地层厚度及沉积物富集体深度位置;最后结合探地雷达探测结果与浅层剖面仪声呐探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探地雷达探测效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应用探地雷达对淡水水道各个沉积地层进行探测和分层的可行的,且探地雷达探测数据的离散性比浅层面仪声呐探测较小,置信区间大,采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下管线错综复杂,部分管线由于年代久远、埋深大、非金属材质及小管径等特征,难以探测,导致施工破坏地下管线的事故时有发生.探地雷达是探测地下疑难管线有效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之一.笔者介绍了探地雷达工作的基本原理,对探地雷达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两个工程实例分析了探地雷达在地下管线探测工程中的应用.工程应用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6.
探地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电性界面会发生散射的原理,通过向地下发射电磁脉冲,并接收由地下返回地面的回波信号来进行地下探测的.研究表明,浸润线上、下层土壤由于水饱和程度不同而存在一电性界面,为应用探地雷达技术检测提供了条件.通过应用探地雷达技术可对浸润线进行检测,并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可绘制出浸润面等值线图.探地雷达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精度,可较方便地对浸润面进行全面的检测,是一种应用价值较高的浸润线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探地雷达在水利工程隐患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探地雷达(GPR)发展历史以及探地雷达在水利工程隐患探测中的应用历史,分别介绍在渗流、裂缝、空洞探测中雷达显示图像的特征以及应用情况。根据工程实例,指出了探地雷达在水利工程隐患探测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应展开研究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利用MATLAB语言进行探地雷达堤坝隐患探测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首先,着重介绍了探地雷达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然后建立了进行探地雷达二维计算模拟的物理模型,最后利用各种介质参数条件下的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方法是有效的,可以对探地雷达进行堤坝检测的效果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探地雷达技术,结合实际工程,对水工输水洞进行隐患探测,提出了地质雷达在水工输水洞衬砌探测中的工作方式及图像解析结果。探地雷达技术具有探测快速、操作灵活等优点,探测结果为水工输水洞的维修、处理及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俞志祚 《大坝与安全》2007,(4):44-46,50
介绍探地雷达探测方法,探讨使用高频探地雷达探测粘土心墙堆石坝坝顶混凝土路面裂缝,达到快速、无损查明坝顶混凝土裂缝的性质与成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确定滑面应力状态以及坡体滑动方向,是运用矢量和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关键。针对任意形状的滑移面,基于最小势能原理获取滑面上的应力,通过使得系统势能最小的虚位移求解滑面上的法向力以及剪切力。同时,将边坡整体运动趋势视为微面抗滑力矢量和的相反方向,构建了一种抗滑力方向的计算方法。将滑体上的所有力在滑动方向上进行投影得到抗滑力与下滑力,二者的比值定义为边坡的安全系数。相比以往的研究,文中方法无需假定主滑面,同时避免了初始滑动方向的确定。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用其计算了2个经典算例的安全系数、滑动方向以及法向应力,并将其应用于某实际工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2个经典算例中得到的结果与其余算法结果较为接近,验证了其合理性;在实际工程中,文中方法与其他算法的计算所得安全系数较为接近。研究成果为边坡稳定计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印尼某火电厂涉外项目A2—A4区的问题人工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地勘、实际变形失稳过程、数值模拟等方法综合研究了该地人工边坡失稳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边滑坡加固措施的作用效果及合理性。所得主要结论:A2—A4区人工边坡变形失稳机制主要为软弱地层(煤层)切穿暴露所造成的组合滑移以及坡体沿土岩分界面所造成局部变形,变形破坏模式接近圆弧滑动,人工边坡中的软弱夹层是导致边坡失稳的主控因素;A2、A4区综合考虑桩锚+坡面锚杆的方式进行加固,煤层和全风化泥岩及上部土层内的组合变形没有发展贯通趋势,边坡整体安全。A3区在加固作用下存在沿二级坡脚+煤层+全风化泥岩+上部土层内越顶组合滑移风险以及基坑开挖造成基坑侧壁坍滑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3.
现有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大多假定边坡滑面各部位的安全系数相等,既不能反映边坡潜在滑面上稳定系数的分布规律,也不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分别基于超载储备安全系数定义和强度储备安全系数定义研究了边坡局部稳定性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滑体条块数目以及滑面形状对边坡局部稳定性分布规律的影响。此外,还提出了由局部稳定系数求解整体稳定系数的加权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滑体条块的划分数量对边坡局部稳定性的分布规律几乎没有影响,而滑面形状对其影响较大;取微段下滑力占各微段下滑力代数和的比值作为权重,是由边坡局部安全系数加权计算整体安全系数的最优加权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318国道通麦镇段某滑坡问题,结合滑坡区的实际情况和地质条件,对滑坡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滑坡区在正常工况下整体(第一级滑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局部(第二级滑体)处于欠稳定状态;在非正常工况Ⅰ或地震作用下整体(第一级滑体)将处于欠稳定状态,局部(第二级滑体)处于滑移状态.建议:①在公路外侧下设置预应力锚索抗滑桩;②在滑坡前缘剪出口部位修筑防冲刷片石砼挡墙;③在坡体上植树造林或种植草甸植物等营造防护林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针对重庆市金佛山水利工程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研究了上、下游坝坡在竣工期、蓄水期及水位骤降等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在竣工期、蓄水期和水位骤降期的坝坡安全系数均符合规范要求。与极限平衡分析方法相比,强度折减法在滑弧面及塑性区的分析中弥补了极限平衡法中无法准确确定滑动面具体位置及滑体大小的缺陷,但是强度折减法计算结果偏安全,因此将两种方法结合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6.
岩坡稳定性三维分析的分类坐标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坡稳定问题是岩石工程中的重大课题之一,对拱坝坝肩稳定分析尤为重要。按刚体极限平衡法进行岩坡空间分析较为繁复,不便确定滑动结构面,无很好的规律可循;而"浮值法"又不能考虑结构面凝聚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分类坐标系,导出了在任意外荷载作用下岩坡结构面上正压力、滑动力的统一表达式,可方便地判别岩坡的滑动类型,进行岩坡滑动分析,并能考虑结构面凝聚力对岩坡滑动的影响。已用BASIC语言将本算法编成电算程序,能在IBM-PC系列微机上快速准确地进行分析。本方法概念明确、算法简洁,可用于拱坝坝肩岩坡稳定三维数值分析,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万源市花楼乡董家梁滑坡属于典型的四川盆地盆周山区红层地层滑坡.通过现场调绘、工程地质勘探等手段,揭示该滑坡为强大水压力起主导作用的滑动变形破坏.根据滑坡滑动后的空间形态及残留体特征,将滑坡划分为滑坡启动区(A区)、滑坡西侧推挤滑动区(B区)、滑坡东侧牵引滑动区(C区)三个部分.研究表明滑坡启动始于地下水活动强烈的中部区域(A区),水压力随雨量增加而急剧增长,该区岩体受水压力推挤沿层面及侧裂结构面发生剪切破坏,形成楔形体滑动,同时牵引B区和C区岩体产生推挤、拉张、牵引滑动破坏.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巴东黄土坡巨型古滑坡体形成机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武雄  于青春  何满潮  赵鑫 《水利学报》2006,37(8):969-976
本文采用现场调查、裂隙统计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少量钻孔试验,研究了巴东县黄土坡滑坡的边界和深度。研究表明,黄土坡滑坡分为上、中、下三段,是一个巨型古滑坡体。在此基础上,结合宏观地貌特征对该巨型古滑坡体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黄土坡滑坡是分次发生的,中、下段滑坡发生时间较早,且为同时滑动;而上段滑坡则发生时间相对较晚。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对黄土坡滑坡的时空稳定性进行预测,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Most of the present knowledge on submarine landslides relies upon back-analysis of post-failure deposits identified using geophysical techniques.In this paper,the runout of slides on rigid bases is explored using the material point method(MPM)with focus on the geo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morphologies.In MPM,the sliding material and bases are discretised into a number of Lagrangian particles,and a background Eulerian mesh is employed to update the state of the particles.The morphologies of the slide can be reproduced by tracking the Lagrangian particles in the dynamic processes.A real case history of a submarine slide is back-analyzed with the MPM and also a depth-averaged method.Runout of the slides from steep slopes to moderate bases are reproduced.Then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soil and basal parameters are assumed to trigger runout mechanisms of elongation,block sliding and spreading.The runout distances predicted by the MPM match well with those from large deformatio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the elongation and block sliding patterns.Horst and grabens are shaped in a spreading pattern.However,the current MPM simulations for materials with high sensitivities are relatively mesh sensi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