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交频分多址(OFDMA)是以OFDM调制为基础的新一代无线接入技术,在这种方式中,多址是通过给每个用户分配可用子载波总数的一部分来实现的。介绍了一种OFDMA下行链路的实时动态子载波分配算法,算法根据各个子载波对各个用户的瞬时信道增益,在使系统总的发送功率最小的准则下,为各用户分配最优的子载波组。最后用MATLAB语言仿真实现了该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性能要优于传统的静态子信道方案。  相似文献   

2.
首先简要介绍了IEEE802.16标准工作在时分双工(TDD)模式时的帧结构,以及用户站(SS)的初始化距离修正和定期距离修正过程,并提出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时延调整算法。最后简要地分析了该算法的性能和优点。  相似文献   

3.
初始Ranging过程是WiMAX系统上行链路中的重要过程,首先对基于差分法的Ranging检测算法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该改进算法提高了低SNR下的检测率,且时偏估计的准确度大大提高,能够直接支持超远距离覆盖,解决了WiMAX系统上行接入受限问题。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比较了改进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算法在技术复杂度和系统性能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孙阳  曹龙汉  李平 《电视技术》2012,36(1):89-91
提出一种基于IEEE 802.16e无线网络的新型切换算法.算法充分考虑了IEEE 802.16e的测距、认证、注册等主要使用行为,通过引入业务流(Service Flow)认知,使基于业务流的移动终端处的切换时间达到最小.仿真分析表明,利用标准提出的多种不同能力的交互,算法能够有效降低切换时间.  相似文献   

5.
曹艳艳  许峰  郭亮 《电子科技》2007,(9):45-48,67
重点分析IEEE802.16e OFDMA物理层的关键部分,针对不同信道条件下,尤其是高车速条件下,为了克服无线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和较大的多普勒频偏带来的ICI(信道间干扰),接收机关键部分的设计。最后给出了完整的物理层平台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整体性能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6.
陈锐  孙卓  王文博 《数据通信》2011,(3):14-16,20
根据OFDMA系统功率分配不固定的特点,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OFDMA系统前导序列功率的新型AGC算法。该AGC算法分为两个阶段,并根据前导功率值大小采用不同的步进值进行调整;利matlab平台对其性能在瑞利衰落信道条件下进行了仿真并在picoChip公司的picoArray平台实现了该AGC算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BP、MS算法的译码性能,提出一种基于分层译码设计的LDPC译码(LMMS)算法,不仅提高了译码性能,还大大加快了译码器的收敛速度,并且在FPGA上实现了该译码器。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WiMAX为支持高速移动数据业务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多天线技术和分组调度算法,然后阐述了移动WiMAX为符合国际电联IMT-Advanced要求而提出的IEEE 802.16m增强标准,就其主要内容和标准化进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给出了未来演进思路和协议标准化计划.  相似文献   

9.
一种自适应的OFDMA系统下行分组调度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适合于OFDMA(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系统的资源分配与调度算法,该算法利用物理层的信道信息和MAC层的队列状态信息,并综合考虑了数据分组传输的时延要求和业务的优先级,采取资源块与子载波分配相结合的资源分配方式。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吞吐量和公平性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基于IEEE 802.16e标准的低密度校验码(LDPC)编码的硬件实现,提出了改进方法,在不降低编码速度的情况下,使编码更加节约硬件资源。  相似文献   

11.
周朝霞 《信息技术》2007,31(11):39-43
IEEE802.16e标准增强了对用户移动性的支持。基于IEEE802.16e的OFDMA系统下行链路,分析和改进符号定时和频率同步的算法,并给出AWGN和ITUVehicularA信道下系统的仿真性能。  相似文献   

12.
冯莉  冯辉 《通信技术》2007,40(7):56-57
文章介绍了基于IEEE802.16e协议的野战指挥所无线局域网的框架设计。首先简要介绍了802.16e协议,其次提出了基于802.16e协议的野战指挥所无线局域网的设计方法。对于野战条件下,快速、高效组建野战指挥所无线局域网,提供保密、实时、可靠、高速、大容量、多类型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Because the bandwidth usage of wireless transmission is limited, one of the major research topics in this field is to improve system throughput by supporting multiple users with limited bandwidth resources. Although there are several studies on cross‐layer designs for improving system throughput, previous research on quality‐of‐service guarantee and fairness are relatively rare. This study proposes a cross‐layer subcarrier permutation (CLSP) mechanism that uses cross‐layer strategies to select suboptimal subcarriers. Service flows simulations in the IEEE 802.16e system indicate that CLSP achieved a lower delay time and a long‐term fairness among multiple users. Experimental results further show that the throughput of CLSP is 28 percent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artial usage of subchannels model using th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echnique.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小区搜索是IEEE 802.16e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由此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的快速联合小区搜索和整数倍频偏估计算法的VLSI结构.该结构采用差分估计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对检测性能的影响.详细描述了该结构的各组成单元和设计方法,并在Altera公司的EP2S130器件上进行了仿真综合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块最高工作频率为103.7MHz,能够正常应用于IEEE 802.16e接收机或其他类似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5.
张涛 《信息技术》2007,31(11):36-38
介绍了IEEE802.16e中卷积Turbo码(CTC)的编码过程,分析了CTC的译码算法,同时给出了一种有效的迭代译码结构,最后分析了CTC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对IEEE 802.16e OFDMA下行链路信道估计方法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董楠  张盛  林孝康 《通信技术》2009,42(6):74-76
IEEE 802.16e下行链路具有特殊的子信道分配方式。针对这种子信道分配方式,一般采用基于簇的二维信道估计算法。文章首先介绍了算法的原理,重点比较了频域采用不同插值算法时的系统BER性能,并分别在低、中、高车速条件下对算法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频域采用线性内插算法时系统性能最好且复杂度较低,同时也表明,基于簇的二维信道估计算法对移动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许峰  曹艳艳  郑康 《信息技术》2007,31(12):70-73
IEEE 802.16e协议为高速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制定了全球统一规范,文中筒要介绍了WirelessMAN—OFDMA的下行子信道分配方式、时变多径衰落信道、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并分析了上述信道估计算法在该协议下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8.
OFDMA及其在IEEE802.16-2005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翠  张世琦 《通信技术》2009,42(8):165-167
正交频分多址(OFDMA)是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为基础的新一代多址技术,具有很高的带宽利用率。文章介绍了它的基本原理,然后简单介绍了它在移动宽带无线接入中的应用,主要是关于信道编码,链路自适应技术,多天线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用户能在移动状态下以较高速率接入Internet网络:IEEE协会批准成立了802.16e(Mobile wireless MAN)工作组和802.20(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工作组。这两个工作组都是要制定终端可移动的宽带无线接入标准。表面上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本文首先介绍两个标准的系统特征和技术目标参数。再比较二者在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