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营凹陷的复杂断块油气田是深层原生油气藏被断层破坏后,油气经二次或多次运移至浅层的断层伴生圈闭而形成的次生油气藏。油气运移以垂向为主,以高压作动力,断裂为通道。断裂的多期、持续活动,不仅使断层增多、断块变小,而且也使油田成为多含油层系、多油水系统和多流体性质的复杂断块油气田。油气沿断裂运移所留下的各种痕迹,指示了复杂断块油气田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南斜坡输导体系发育特征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广泛发育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等多种类型输导层,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东营凹陷南斜坡的油气藏都是油气经过两种或多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多个不整合面、油源断层以及各层系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方式很复杂,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系统的末端和边缘往往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指向区。图5参15  相似文献   

3.
断层的垂向运移能力是源上复杂断裂带油气勘探的关键。针对断层垂向运移能力的评价问题,基于油气泵吸式运移原理,结合环渤中凹陷区新近系油田勘探实践,提出了构造形变体的概念,将研究对象由以往的单一断层面转变为三维的活动断裂体,建立了构造形变体的定量计算方法。研究认为:①成藏期断裂活动造成的间歇式应力释放是油气垂向快速高效运移的动力,构造形变体能够更加客观地表征断裂带的整体活动强度,进而科学地表征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②构造形变体包含释放体积与波及体积两大关键参数,二者与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均具有正相关关系,释放体积和波及体积越大,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越强;③构造形变体控制着凹陷区油气的垂向运移,从不同层面控制了油气富集区、富集带与富集块的分布。构造形变体体积的非均一性形成了多个泵吸汇烃单元,进而控制了应力释放区和油气富集区;泵吸单元构造形变的体积越大,浅层油气的富集程度越高。在同一泵吸单元,形变中心控制着油气优势富集带的分布。断裂带内的局部强构造形变控制着油气的优势充注点,进而形成油气富集断块。构造形变体概念的提出为泵吸机制下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高效指导渤海海域一批大型新近系油田的发现与评价,对成熟区勘探的再认识和再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洼陷区复杂断裂带勘探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复杂断块地区油气富集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于中国东部广泛发育的复杂断块油气田,从断裂与断层的研究入手,结合渤海湾盆地的东营凹陷,探讨复杂断块油气藏的油气富集规律。重点论述了断层封闭性、断裂活动特征、构造样式及其导致的油气富集模式,并结合复杂断块油气藏的运移、聚集等成藏控制因素,揭示此类油田油气成藏规律和油气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规律,在断裂和砂体空间配置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运移方向下断—砂配置与所形成油气分布之间关系的分析,对不同运移方向下断—砂配置聚集油气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断—砂配置聚集油气存在着3方面的差异:断—砂配置聚集油气所需断裂类型不同,垂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聚集油气所需的断裂类型是长期活动断裂;侧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聚集油气所需的断裂类型是短期活动断裂;断—砂配置聚集油气圈闭类型不同,垂向运移条件下油气聚集圈闭主要有断块、断背斜、断层遮挡、断层—岩性和岩性上倾尖灭圈闭;侧向运移条件下油气聚集圈闭主要有断块和断层遮挡圈闭;断—砂配置油气聚集部位不同,垂向运移条件下油气主要聚集在断—砂反向配置的上盘砂体中;侧向运移条件下油气主要聚集在断—砂反向配置中的下盘砂体中。  相似文献   

6.
渤南洼陷断层封闭性评价——以义37断块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可以圈闭油气,更重要的是作为连接烃源岩与圈闭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渤南洼陷内断裂极其发育,它们对油气的运移、聚集以及油气藏的进一步分割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渤南洼陷义37断块油藏的重点解剖,明确了断层在侧向和垂向上的封闭机理,运用净毛比、断层泥比率和断面压力等参数分析了断层的封闭能力,揭示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径,并且认为义37断层在沙二段油气成藏过程中,侧向上起到了很好的封闭作用。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东辛复杂断块区自70 年代初投入大规模开发以来,经过20 多年的精细地质研究和滚动勘探,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比详探结束时增加了2 倍,近年来滚动勘探仍不断有新的发现,充分显示了在这类复杂断块区进行滚动勘探的巨大潜力。以东辛复式油气聚集带为例,分析了控制复杂断块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地质因素,认为:①优越的区域构造背景控制着复杂断块区油气富集带的形成;②断层的封闭性和圈闭的完整程度是控制不同断块区油气富集程度差异的重要因素,流体沿油源断层由深部向浅层运移聚集,断裂多次活动导致油气多次聚散,断层的封闭作用与开启作用的转化,致使油气沿断层多层系富集,形成了呈梳状展布的油气藏群;③稳定分布的厚层泥岩控制油气的纵向富集层位,对油气侧向封堵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图4 参8 ( 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断裂在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聚集与分布的作用,通过不同方向运移油气聚集与对油气运聚所起不同作用断裂之间关系分析,对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层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在输导断裂附近多层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在遮挡断裂附近聚集层位相对较少;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剖面聚集部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主要在输导断裂上盘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主要在遮挡断裂下盘聚集分布;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平面聚集部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在输导断裂凸面脊处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在遮挡断裂转换带处聚集分布。开展不同方向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研究,为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9.
断裂沥青带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有录  刘华 《石油学报》2010,31(1):36-41
断裂作为油气运移的垂向通道与油气聚集的侧向遮挡条件,在断裂发育区的油气运移聚集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输导机理也是油气运移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在渤海湾盆地东辛复杂断块油气田发现的断裂沥青带为研究对象,对其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控制构造带形成的主干生长断层在其活动期间可以产生一些较大的“空洞”,即“断裂空腔”。“断裂空腔”的形成受断层活动期的应力状态、两侧岩性、断面形态以及石油充注等因素的控制,断面形态的突变处是“空腔”产生的有利地区。“断裂空腔”发育的位置及规模不同,导致断层不同部位流体输导能力的差异,“断裂空腔”是油气沿断层运移的优势通道和汇聚区。油气进入“空腔”并聚集后,轻组分逐渐散失,重组分残留形成沥青。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空间匹配的研究方法,对BZ28-2油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渤南油气成藏主要受到油源、断裂、砂地比和构造等4个主要因素控制,即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砂地比大小控制着油气侧向分流聚集层位,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断裂后期活动破坏了早期断层的封闭性,不利于油气保存;油气成藏模式为下伏沙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上覆明下段运移,由于受到明上段区域性盖层阻挡,向砂地比大的明下段侧向分流,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上的断背斜、断块和断层—岩性油藏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1.
东辛地区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我国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东营凹陷的东辛地区为例,主要分析了该区的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区油气藏类型以屋脊式断块油气藏为主体,在断块油气田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沙三上-东营组油气藏,绝大多数为断块型;岩性和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沙三中下部,且油气藏类型与油气性质具有某种联系。下部沙三-沙二段为低饱和油藏,中部沙一段-东营组多为高饱和油藏及油气藏,浅部上第三系出现纯气藏。由深到浅依次出现油藏、油气藏、气藏的完整序列。断裂对于多层系、叠瓦式展布的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全球油气探明储量与大油气田的分布及地质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探明油气储量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其中中东地区的油气储量最为丰富。全球大油气田的分布可划分为27个聚集区,其构造类型可归纳为6类。从构造背景分析,以被动边缘型和大陆裂谷型大油气田为主。笔者扼要而综合性地介绍全球油气探明(剩余可采)储量、油气储产比、大油气田聚集区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大油气田的发现与分布特征及其在油气储量中所占的比重与作用,大油气田形成区的大地构造类型,进而举例介绍典型大油气田的地质概况,如典型大油气田加瓦尔油田和乌连戈伊气田的油气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对琼东南盆地宝岛北坡最新油气勘探资料分析基础上,通过比对宝岛北坡A区和B区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利用Knipe三角图和断层连通概率法(FOI)综合评判地区断层封闭性,最后结合油气成藏期、断层主要活动期、沉积相等地质特征,分析宝岛北坡断层封闭性对地区油气运聚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宝岛北坡A区天然气具有重烃含量高、非烃含量低、碳同位素组成轻且凝析油中不含C30-4甲基甾烷和双杜松烷的特征,这与B区有明显区别;研究区内断层主要活动期为三亚组(T50-T60)沉积时期,在晚期的油气运聚高峰期时断层主要是静止的;现今断层具有分段封闭性的特征,深部断层封闭性较差成为沟通烃源岩和储层的良好通道;断层的分段封闭性特征造成了宝岛A区和B区油气不同的运聚方式,从而导致了气藏中油气性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东辛油田断块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断块模式指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断裂在空间的特定组合形式。在张性应力场中常见的断块模式有平行断块模式和环状-放射状断块模式。扭性应力场中常见的断块模式有雁列式,棋盘格式,羽状,环状-放射状和弧形断块模式。  相似文献   

15.
江汉盐湖盆地盐间非砂岩油气运移聚集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江汉盆地盐间白云岩既是烃源岩又是非常规储集层。从资料显示的盐间顶部含油型高丰度油浸、油源对比所证实的存在下生上储多油源性、以及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古地形及裂缝带等表明,盐间白云岩内油气确实发生过运移。分析指出盐间油气成藏是在压实作用、浮力作用及毛细管压力等动力因素下,以盐间层内孔喉、微裂缝、盐层异常错位、盐间高压流体刺穿和盐间断层缝等4种通道模式,经历了盐间油气欠压实喉道阶段和盐间高压微裂缝间歇性阶段两大运移过程的结果。由于盐间储集层渗透性较差,油气运移规模和距离受到限制,因此,该区具有盐间白云岩油浸分布广泛、油藏不受构造控制的特点;形成的油气藏类型单调,区内主要形成孔隙型油藏,而局部裂缝发育带内形成孔隙一裂缝型油藏。最后,根据该区盐间白云岩油气运移、成藏的机理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油气运、聚效率新概念,即盐间油气初次运移效率、盐间油气可流动效率和盐间油气成藏效率,并分别给出多种解决计算方案。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油气藏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石西油田包裹体均一温度、包裹体中油气组分(古油气组分)和储集岩开放孔隙中油气组分(现今油气组分)的分析和对比,研究了石西油田油气藏的成藏期、成藏期次、油气源及油气埋藏演化史,认为:石西油田的油气藏至少发生过两期以上的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古生界成熟的原油并不完全是先期成藏的低成熟原油在储集层中热演化的结果;像罗系油气藏受构造、断层控制,其原油密度较石炭系原油密度高,成熟度明显低于石炭系原油。  相似文献   

17.
永8地区断层控油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永 8断块属高勘探风险区块 ,1998年以来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油气的分布规律尚有许多模糊不清之处。运用断层封闭性理论 ,从断层的力学机制和断层两侧的岩性配置关系两个方面剖析了永 8地区相互正交的两组断裂系统的封闭性。尽管两组断裂系统的封闭机制截然不同 ,但均具有良好的封闭性 ,永10 6断块和永 8主断块油气贫富的差异取决于南界东西向断层能否有效地疏导油气 ,永 10 6块的下倾方向油气疏导层被断层错开而无法沟通油气 ,成为贫油断块 ;永 8主断块的下倾方向油气运移通道畅通 ,油气富集。图 2表 1参 3(孔凡群摘 )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断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英吉苏凹陷是一发育于早古生代剥蚀地貌背景上的中新生代断―坳型沉积盆地。该凹陷新生界之下地层中断裂发育,并多具生长断层的特点,多数断层在中生代末期之前已停止活动。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断层在油气藏形成和保存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断层活动可以改善油气储集空间及性能,可控制油气的运聚时期和层位,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  相似文献   

19.
河岸地区沙——沙二段油气成藏分析及滚动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岸地区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中部,区内油藏多为断块层状油藏,油气主要聚集在具有一定构造背景的局部构造上,沙——沙二段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油气运移特征。通过对油气富集控制因素的分析,认为今后的滚动勘探重点仍然在沙一段和沙二下亚段,围绕寻找构造高块和反向屋脊等圈闭,进一步扩大含油面积,拿到探明储量,同时也应拓宽区内勘探领域,加强沙三段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开辟新的油气滚动勘探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