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冰棍儿     
李舍 《饮食科学》2007,(10):42-42
每年夏天我都要给儿子买上几次冷饮。其实说冷饮是买给儿子的,有点不公平,因为儿子没有我吃得多。每次冷饮买回家,我就以母亲的权威给儿子做好了种种规定:每周只能吃两根:运动后不许吃;饭前饭后不许吃。儿子虽然不情愿,但又不得不执行。而我却常常背着儿子偷偷吃上一根。想起我小时候常嘟起嘴抱怨:“当妈妈真好,想干吗干吗。”不知因为吃不到冷饮而撅着嘴的儿子,有没有我当年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快乐厨师     
从小到大,我在家里都是出了名的好吃嘴。但好吃并不懒做,平时我总喜欢亲自动手,随心所欲地做些我觉得好吃的东西。虽然别人说我这是瞎吃、胡吃,而我却认为这是大胆的吃,痛痛快快的吃。我从来就认为,吃就要吃得舒坦,吃就要吃得心旷神怡。虽然迄今为止,我也没有吃成什么社会名流,吃成什么达官贵人,但是却吃壮了身板,也吃出了一些学问,还通过吃悟出了一些烹饪艺术的真谛,通过吃为我当厨师奠定了基础。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歪打正着”吧。吃能够给人带来享受,吃能够给人带来快乐。而快乐的人才有激情,快乐的人才富有创造力。因…  相似文献   

3.
《中外食品工业》2007,(8):75-75
婆婆:明天早晨给孩子吃什么呀? 妈妈:妈妈,要不明天咱们给明明弄点面包和色拉什么的? 婆婆:啊?孩子老吃外国食品能行吗,要吃还得是咱们自己的中餐。 妈妈:噢,那吃点什么呢? 婆婆:小孩每天都又蹦又跳的,能吃得足实点儿,我看还是吃油饼和煎蛋吧!  相似文献   

4.
老爸麻盐     
张港 《烹调知识》2003,(5):46-47
儿子去上海读书。这倒让我慌了手脚:咱东北人口重,爱吃咸的;那上海人爱吃甜,儿子到那儿吃得惯么?左思右想,忽的想起了,应该给他炒一点儿盐带去。  相似文献   

5.
上海人的吃     
小时候,我觉得弄堂里广东人家吃得最好,上街时厚嘴唇总是油光光的;宁波人家的小菜最入味,吃起来很节约,大碗添到小碗里,小碗添到碟子里;苏北人要么不吃,一吃是要碗堆尖、盆盛满,吃出气势来;而本地人家重视亲情,会过日子,一到过年,鸡鸭鱼肉蛋都会自己腌制,看上去丰衣足食、踏踏实实。  相似文献   

6.
褚宏辚 《中国烹饪》2009,(12):118-118
在去大连、威海这趟我命名为“逐海而行”的旅行采访前,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做好前期功课,要找到北京吃不到的味道。经过网络上的一通翻查,发现这两个城市共同又各异的特色——因距日本较近,所以大连的日本料理相对正宗兴旺;因距朝鲜和韩国较近,所以威海的韩式料理店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读者园地     
《饮食科学》2005,(11):13-13
辽宁抚顺杨双春:我是一名大学教师,经朋友的推荐,读了最近几期的《饮食科学》。本来我对日常饮食的观点是“吃饱吃好”就可以了,平日里也没有认真读过饮食方面的杂志,可是自从读了《饮食科学》以后,我才发现“饮食”和简单的“吃”真的是有天壤之别。只有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吃得有品位,吃得快乐,不是为了“吃”而吃,这才是真正的“饮食”,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作为一名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也会给学生们灌输饮食要健康,饮食要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紫书 《饮食科学》2009,(11):56-56
在成都天天吃红油。麻辣火锅慕名已久.来了才知道这火锅和我们马来西亚那里的是两回事.根本无所谓汤底.满满一锅都是油,色泽艳艳地红着。我想起我们那里有句俗语叫”不汤不水”,是说事情做得两头不到位;这里的火锅却叫我觉得如火如茶。我看进去,如注视炼狱中煮人的油锅,吃得好忐忑.咽下去一肚子的罪恶感。  相似文献   

9.
板栗养生鸡     
那天朋友贾老练对我说:“大嘴兄,你自称嘴大吃八方,华阳有一家板栗养生鸡火爆得不得了,你吃过没有?”我摇了摇头。贾老练凑过来低声对我说:“那家板栗鸡的老板是我的朋友,前阵子他还对我讲,国庆节他们每天都要卖4万,可是人家的餐厅才400多平方米哦……”  相似文献   

10.
自打“跳出农门”后,新的朋友场中,遇上饭局,我留心观察:大家点菜,提到洋芋则以“土豆”呼之。 生活好了起来,闲吃海喝的场面多了,我住的小县城晚上也闹腾起烧烤。土豆竟也在烧烤摊子上占得一席之地:拳头大的一个土豆洗去泥后,削去皮,一分为八块,五块串一竹签;吃时,让这土豆串在油锅里炸熟,撒些洋味儿十足的胡椒粉即可。  相似文献   

11.
我的先生是上海本地人,但我的婆婆即先生的母亲,则是道道地地的苏州人,故而我们一家从口味到生活习俗,十分“苏州”,如吃得精细,小菜一般只浅浅一碟,一顿吃光,不熟的人见到我们这样肯定要笑我们小气。苏州人不大用“吃”这个词,多用“尝尝”:“阿要尝尝伲(我们)屋里厢自己做的熏鱼?”“尝”比“吃”高几个层次:尝有品,评点、研究众多含义在内;而“吃”,似只是单一的牙齿和舌头的动作。因为以“尝”为主,故而苏州人家反而认为菜盆堆得太溢太满,有粗俗之嫌。上海本地菜馆则刚好相反,讲究实惠划算,莱盆堆头要笃实,大碗肉大碗鱼,方是热情待客之道。可见同是江浙人,民俗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英子 《四川烹饪》2001,(12):29-30
我从来不在别人面前主动说起自己的老公,更不会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老公。因为我的老公既不是腰缠万贯的工商界人士,也不是吃“皇粮”的国家公务员。他是一个要身材没身材,要人才没人才,上不得厅堂,只能下厨房的锅儿匠———厨师。女人们在一起时总免不了要说起各自的老公。可是当别人问起我老公是做什么的,我总是低声地答道:“炒熬锅肉的。”虽然这声音小得来就像蚊子叫,可是对方的“顺风耳”每次都听了个一清二楚,有的人还投来羡慕的目光:“啊,你可真有口福啊,当心不要吃得发胖哦”说起我的“口福”,却是令我气得七窍生烟的…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孙清恩 《美食》2004,(3):39-39
老伴淑云,虽不是厨师,但她做的饭菜,却香甜可口,我和孩子们都爱吃。全家人个个身体健康,不能不说和她的厨艺精到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她做的扎肉,让我百吃不厌。不少来我家吃过这道菜的朋友,都要翘起大拇指说:“好菜!好菜!”这时候不善言辞的她总要凑过来,介绍这个菜的做法,有什么营养价值.有时说得朋友直点头称是。  相似文献   

14.
去年携太太去山西平遥逛古城,山西面食之丰富,我早在十多年前去体验生活时就领教过了,此番重访晋阳,不管吃不吃得惯,每样都想尝尝。刀削面是头牌,自然是看了当街表演,再来一大碗;猫耳朵与杭州油炸馄饨大不一样,也要吃;莜面栲栳栳,听名称就觉得新鲜,也蘸着胡麻油葱花酸菜汤尝了。  相似文献   

15.
《中外食品工业》2010,(9):29-29
特色: 既有芹菜的清香,又有浓浓的肉香,带着浓厚的湘味,有这道菜,这一餐又要多吃一碗饭了。  相似文献   

16.
扎肉     
孙清恩 《烹调知识》2002,(12):43-43
老伴淑云,虽不是厨师,但她做的饭菜,却香甜可口,我和孩子们都爱吃。全家人个个身体康健,不能不说和她的厨艺精到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她做的扎肉,让我百吃不厌。不少来我家吃过这道菜的朋友,都要翘起大拇指说:“好菜!好菜!”这时候不善言辞的她总要凑过来,介绍这个菜的做法,有什么营养价值,有时说得朋友直点头称是。  相似文献   

17.
原汁原味     
马卓 《四川烹饪》2008,(2):83-83
前年,我去舟山群岛采访,当地渔民特别热情。一天有位船老大说要请我吃带鱼,我心想,带鱼谁没吃过,有什么稀奇的!船老大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接着问我:“你吃过活带鱼吗?这可是海鲜酒楼里也吃不到的海鲜呀。”我知道带鱼是深海鱼,一起海就死,这下我有兴趣了。  相似文献   

18.
已故著名学者鲁彦曾在《食味杂记》中这样写道:故乡的杨梅甜中带酸。在果类中算是最美味的。我每每吃得牙齿不能吃饭。大概是因为吃酸的果品吃惯了,近几年来在吃饭的时候,总是想把任何菜浸在醋中吃。不仅浸菜吃。竟喝着下饭了。朋友们都有点惊骇,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古怪的嗜好,仿佛背后有神的力~般。但这在我是再平常也没有的事情了。醋是一种美味的东西,绝不是使人害怕的东西,在我觉得。  相似文献   

19.
路遇江湖菜     
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美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你怀着好心情到大饭店就餐,可菜品却令人扫兴;而当你有时偶人路边小店,又可能吃得满面春光,我倒是很认同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20.
童年食事     
秋桐 《四川烹饪》2006,(12):46-47
去年,我和一帮兄弟在浙江事厨,老板抠门得要死,每天青菜豆腐,一个月都难得给我们割一块肉来改善生活。某日,一位仁兄念叨着他手机上的那条短信:“前辈子打爹骂娘,今生发配厨房,吃的是残羹剩粮,喝的是二火鸡汤……”这话还没完,便有小弟接口道:“那还算好的哩,我们这一个月里哪喝过二火鸡汤?”听到这里,我赶紧安慰他们说:“坚持一下,等发了工资我们自己给自己改善伙食。”好不容易熬到了发工资,可兄弟们在吃什么上边又意见不一了。最后还是我说了句:“我别的都不想,只想吃一盘正宗的熬锅肉。难道你们不想?”说到熬锅肉,所有人的口水都像要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