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深部流体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交换最活跃的组分,超临界状态存在的深部流体中含有大量的气体,通过地震、火山或以其他各种构造通道向地球的浅部运移。上升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主要是温度和压力降低),其中的挥发分首先从岩浆中析出,在合适的构造部位直接聚集成藏;同时流体上升过程中带出的大量地球深部的物质或能量为天然气形成提供有利条件。中国东部郯庐大断裂带气藏天然气碳同位素及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深部流体直接或间接对天然气形成以及运移有重要的影响。国外一些天然气形成的模拟实验结果也显示以二氧化碳和水为主的流体在深部油气的无机合成、运移和富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深部流体与天然气形成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天然气勘探提供重要的方向和目标,将对天然气成因及来源产生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油气在烃源岩中的初次运移和在储集层中的二次运移是油气运移过程中连续而特点不同的两个阶段。富林洼陷油气从烃源岩中排出的主要动力是压实作用。富林洼陷排烃门限为2250~2600m,排烃时间从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开始。沙三段的砂层、沙三段底部的不整合面和断层面是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输导层,油气围绕着生烃中心向周围次洼及其相邻的隆起地带运移。  相似文献   

3.
利用一维盆地模拟方法定量计算了每个井点不同时间间隔的古埋深和累计生油生气量。利用压实排烃机理和临界排油饱和度计算了生油岩的排烃量,综合考虑了断层发育、抬升剥蚀等的影响。以排烃量为油源,用过刺压力、浮力和非均质性研究储集层内油气二次运移的势强度。提出了计算二次运移流缦场和散失量的方法。与古构造图这合可对圈闭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深部流体活动及其生烃效应初探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东营凹陷深部汉体的活动大量存在已被证实,其主要表现地球化学异常、重金属元素异常、岩浆活动及深部结构异常和古地热梯度异常等。深部流体进入沉积盆地主要通过深大断裂和岩浆喷发,将打破原有的物质能量平衡,从多个方面对油气成藏造成影响,对生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方面,它至少可以从3个方面影响烃类的生成。一是直接以物质形成参加生烃过程,加氢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深部流体中的氢与有机质可能发生加氢反应而增加烃的产率;二是热效应,深部流体能够携带大量的热,这有助于提高有机持成熟度,加快有机质生烃;三是催化作用;深部流体携带的各种元素可能成为烃源岩生烃的催化剂,深入研究深部汉体对东营凹陷油气生成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油气运移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油气运移研究定性的内容较多,定量的内容较少,且一直没有建立起油气运移时间的计算公式。油气运移,实际上就是油气在岩石中的渗流过程。根据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时间的理论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油气运移的时间都很短,与漫长的地质时期相比可谓一瞬,因此,油气运移时间不是制约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气水或油水分异调整和平衡的时间亦都很短,气水倒置或油水倒置难以维持。运移之中的油气十分分散,且丰度极低,不具有开采价值,目前开采的油气藏都是运移完成之后的油气聚集。应用油气运移时间的计算公式,可定量研究地层的油气运移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7.
异常高压,流体压裂与油气运移(上)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本文根据济阳坳陷、美国湾岸、苏联阿塞拜疆及其它油气区的实际资料,提出了一种油气运移机理。该机理要点如下:(1)由于快速沉积,生烃泥质沉积在埋藏浅处即发生排水受阻并保留了大量的水;(2)由于半渗透膜作用,在生烃泥岩体周围与砂岩接触处形成致密“壳”;(3)有机质的全部演化过程都是在这种被“壳”包围的高温欠压实泥岩中进行的;(4)当“壳”以上的载荷不平衡时,“壳”下的欠压实泥岩和(或)塑性盐体即发生上拱并使“壳”的水平压应力降低。欠压实泥岩中的孔隙流体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升高。二者结合使“壳”的上拱部位发生天然流体压裂。这样,含烃流体从异常高压带向静水压力带运移,这种过程是反复而间歇地进行的。笔者据此机理认为,在地质历史上凡与古异常高压生烃泥岩体接通过的圈闭储集空间,都有可能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临邑洼陷是济阳坳陷惠民凹陷的次级负向构造单元。文中详细分析了洼陷内油气二次运移的输导系统、运移时期、运移方式、运移方向,确定了洼陷内油气二次运移时期;输导系统由砂层、不整合面、断层、火成岩侵入体组成;运移方式为渗流和通流;洼陷内油气具有“离心式”的区域运移规律。位于凹陷附近的隆起带和斜坡带及长期继承性隆起是油气滚动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9.
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沙埝油田的油气运移是一种新的尝试。以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恢复沙埝油田古流体势,由此判定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的有利区带。结果表明:沙埝油田深部储层成藏期古流体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SX22井区南侧具有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
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的运移效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前人物理实验结果进行的数学模拟发现,油气运移的模式决定了油气二次运移的效率.根据物理实验,油气运移模式分为活塞式、指进式和优势式3种形式.其中:活塞式的运移效率最低;指进式次之;优势式运移模式的运移效率最高.每种运移模式的运移效率特点是:活塞式运移模式的运移效率不随物理条件发生变化;指进式运移不受两相密度差和毛细管力大小的影响,并且运移路径含油饱和度值和运移的尺度有一定关系;优势运移模式的影响因素最多.在优势运移模式下,凡是对浮力和毛细管力大小有影响的物理条件都会影响其驱替效率.  相似文献   

11.
复合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流向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核心是循着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过程,追踪确定三维地质单元的相对独立的流体运动的最大外边界。其中油气运移研究居于重要地位。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表现为多源多灶多期生烃和成藏的复杂性。油气从生烃灶生成以后,往往发生了多次运移。有些是从生烃灶向圈闭的多次运聚过程;有些则是已聚集烃类的散失破坏;还有些则是油气从古油气藏向新油气藏的调整。对不同阶段油气运移流向的确定,既可划清含油气系统的交叉、共生与分立的空间关系和范围,又可了解油气保存与破坏规模及油气现今分布的有利地区。本文主要讨论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划分要注重油气运移流向研究,在定源前提下,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确定油气运聚单元。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运聚单元相互关系最终圈定含油气系统的最大外边界。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认清油气藏形成过程,在对油气藏概念、运移阶段及运移动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浮力是二次运移和聚集成藏最主要的永恒的动力。油气藏从最初形成之后普遍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破坏及再运移,含油圈闭中油气溢(逸)散和注入经常出现,现在勘探找到的油气藏大多数都不是原生油气藏,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藏都具有晚期定型的特点,所以并不是圈闭形成越早越好,只要盆地有生烃能力,所有圈闭都存在形成油气藏的机会,最终能否成藏要看运移通道及保存等条件。油气从生成到聚集成藏是一个随着构造运动变化的漫长过程,油藏原始含油气饱和度是衡量油气藏变化及定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对比研究了惠州地区和流花地区原油中芳烃或孔隙残留油的普通荧光光谱、芳烃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及其参数的差异.虽然上述三种荧光的光谱形式和所用参数不同,但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即:惠州地区原油中轻芳烃含量低于流花地区,重芳烃含量高于流花地区,说明油气运移的方向是从惠州地区指向流花地区,这与本区地质和地化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碎屑岩储层的孔、渗特性对于油气二次运移、聚集和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层位的碎屑岩储层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和成藏阻力,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成藏具有不同的成藏动力,成藏动力与储层自身的孔、渗特性共同决定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过程。文中针对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和阻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重点对浮力为动力的油气运移开展了系统的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分析了油气二次运移的不同控制因素,为圈闭的成藏分析和评价提供了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盆地流体动力学及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盆地流体地质学的核心是流体动力学。分析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育特点与演化历史,是目前进行油气运移、成藏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中国沉积盆地的后期改造强烈,油气作为流体矿产,其运移、成藏作用及赋存位置的动态性更加明显。辨识、评价盆地改造作用对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影响,有助于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油气运移研究。在综合分析影响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因素——沉积物的埋藏和成岩作用、大气水和地表水的渗入作用、构造作用以及地下流体的相对分布——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作者阐述了目前盆地流体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难点问题,归纳出了盆地流体动力学的演化特点,最后指出了近期研究中有待解决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以促进本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幕式成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讨论了幕式成藏的证据、机理、规律及其勘探意义。指出幕式成藏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成藏方式,并常常具有周期性,因而对于高富集度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幕式成藏的机理主要有构造幕和构造泵作用、断层阀效应或地震泵作用以及超压积聚效应等3种作用。认为幕式成藏也是含油气盆地一种普遍存在的成藏方式,特别是对于多构造运动、断裂发育的盆地以及异常压力比较发育的盆地,幕式成藏往往占有重要地位;幕式成藏在时间上并不完全受生烃窗控制,而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运动、断裂活动或异常压力的演化,因此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断裂活动史和异常压力发育史往往决定了幕式成藏史。  相似文献   

17.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烃的运移相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从微观角度对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天然气运移的相态进行研究,认为本区天然气的运移经历了水相-气、水两相-气相的相态转换,为正确认识该区油气富集的规律及勘探目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较深入地剖析了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并系统地分析了油气的分布规律,这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者指出,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分布主要遵循4条规律:有效烃源岩的分布是决定油气发现的先决条件;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决定油气田的资源类型;始新世末的早期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古圈闭与生烃史的匹配关系好;喜马拉雅运动第Ⅲ幕以来形成的浅层滑脱断层对原生油藏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9.
喜马拉雅运动对江陵凹陷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陵凹陷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强烈,主要表现为3期,对油气运移和聚集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喜山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力为新沟咀组油气初次运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3期强烈的喜山构造运动时期分别对应于3次排烃期;2)晚期运动改变油气二次运移的流体动力条件,从而影响二次运移的方向、方式及油气聚集场所;3)导致构造高位油气充满度下降,而低部位的升高;4)早期、中期运动为油气聚集提供重要的构造条件,而晚期运动对早期油藏进行调整和改造,使其遭受破坏而形成次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