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互联网的无所不能已经无需多言:"互联网+银行"有了支付宝,"互联网+租车"有了滴滴,"互联网+商店"有了淘宝、京东……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催生了新型社会。那么,"互联网+计算机教育",我们期盼的是什么样的新的未来?有人说,"互联网+计算机教育"可以细化为"互联网+程序设计""互联网+操作系统""互联网+计算机组成"等,利用线上线下互动的翻转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基于这个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尤其是计算机教育应该如何突破?《计算机教育》杂志推出"互联网+"征稿,期望引发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基于这个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尤其是计算机教育应该如何突破?《计算机教育》杂志推出"互联网+"征稿,期望引发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  相似文献   

4.
1互联网教育定义及优势1.1互联网教育定义互联网教育有时也称为"在线教育(Online Education)",是一种运用网络、多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互联网教育由计算机及基础网络设施、教师、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学习者等基本要素构成,如图1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互联网教育、在线学习、在线教学这几个概念实际上有较大区别,但本文从行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应不同于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更不应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基于此,笔者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了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中职教育都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输送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各行业的快速进步,"互联网+"与各个领域之间的融合,也表现出了鲜活的生命力。"互联网+"与中职教学之间的融合也衍生出了诸多地可能。本文以此为基础,结合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就"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优化问题进行思考。希望能为今后中职教学活动的升级以及"互联网+"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做出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信息与电脑》2019,(22):254-256
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计算机教育,这也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信息化体系进行教学、科研等,为大力推进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但是,即使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教育不断与教学相融合的趋势下,计算机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正视并且做出改变,革新教学管理方法、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大力推进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8月13日,由教育部计算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和网络与数据通信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的"第八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于陕西省首府古城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被称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当中的"地网"。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网,也是我国第二大互联网,始建于1994年,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公益性计算机互联网。CERNET也是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建设的先行者。它承担了中国高速互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已经成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辅助工具。在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计算机教育实际需求。翻转课堂是移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结合的产物,突出了"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将其实际运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当中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思路。本文就基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基于这个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尤其是计算机教育应该如何突破?  相似文献   

12.
《软件》2019,(9):229-232
在"互联网+"时代,开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将原有的一般化教学结构打破,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建立新的"互联网+"教育体系,通过有组织性的开展教学,提升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教学效率,让学生集中提升某项计算机基础素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具体到不同教学内容中,有着具体的应用策略。在确定"互联网+"教学原则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挑选好的项目,组织好的教学体系,让整个课堂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在整个"互联网+"教学过程中,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综合感知能力和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参与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教育》2011,(7):111-111
<正>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会议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水平和提升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的教学学术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自2008年起,已由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东南大学举办了三届会议,品牌效应日益显现。"第四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会议"将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逐渐地被拓展到教育界,由此便出现了"互联网+教育".在技术和理念不断更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界逐渐走向了微时代,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微课",并且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而中职计算机课程本身就与互联网技术联系较紧密,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利用微课进行辅助,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论述,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与电脑》2019,(17):235-237
互联网的普遍性和开放性使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以往的条件限制,由此可能会造成教育基本要素之间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化,传统的计算机学习设计教学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笔者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将计算机学习设计教学模式创新作为主要研究问题,探讨了相关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等教育带来颠覆性的冲击甚至革命,它改变人类的工作和学习方式,这使原有的教育模式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和机遇.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当代教育本身将不再局限于校内的课堂和班级里进行.它可以通过网络,就能快速、有效地完成教育和被教育的全过程."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本身就加快全球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文章主要阐述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整改措施,对未来的"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会产生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下,计算机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样、多元软件产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文章阐述"互联网+"背景下软件人才培养的学生工作应如何开展,并从理想信念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整合多方资源等方面详细论述学生工作对学生成长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政策的引领下,我国学校陆续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但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提升.微课教学是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其运用了互联网技术,将课程的重点制作成短小的视频,使学生可在家中进行学习.本文将对慕课的主要特征进行简要介绍,并针对我国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教育》2014,(8):113-113
<正>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和网络与数据通信专业委员会主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将于2014年10月16—17日在浙江杭州市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网络新技术与网络人才培养新趋势"。征文范围主要包括网络新技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和网络新应用对网络人才培养带来的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20.
探究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出版的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方面的文献资料10篇,进行参考研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阐述了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需依靠技术优势解决各类网络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